周 秉
(江苏省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江苏 宜兴 214200)
口腔黏液腺囊肿是由于口腔黏液腺导管或腺泡受到阻塞或损伤引起的一种良性肿瘤。主要是因轻微的外伤使唾液腺导管破裂;涎液蛋白溢入组织内所致,其次可能是黏液腺导管被阻塞;黏液滞留使腺导管扩展而成,常发生于唇黏膜,其次为颊黏膜,舌腹黏膜,而以下唇较多见。临床表现黏液腺囊肿位于黏膜下,约黄豆大小,呈半透明的无痛小疱。破裂后可流出黏液,肿胀消退,但不久又可复发。多次复发后,囊肿表面常因瘢痕而呈灰白色。尽管治疗黏液腺囊肿的方法有很多,如硬化剂治疗、手术治疗等,但疗效并不理想,痛苦较大,复发率高,儿童恐惧、不配合。我科自2000年来,治疗76病例,疗效比较显著。
本组76例中,女性48名,占百分比63.16%;男性28名,占百分比36.84%;年龄为5~12岁;下唇黏膜发生50例,占百分比65.79%,颊黏膜7例,占百分比9.21%,口底区9例,占百分比11.84%,舌腹舌尖部10例,占百分比13.16%。见表1。
我院采用电离子GD-1型治疗机,局部消毒,麻醉囊壁周边区域;电流强度40~60mA,消除囊肿及囊壁,略超出正常组织,一周痊愈;如复发,再次用电离子烧灼。
表1 患者一般情况
痊愈,黏液腺囊肿消失,残留瘢痕,半年内无复发;有效:a.电离子治疗后两周复诊,在原病变区仍有少部分囊肿残留;b.半年内复发;无效:2周后复诊无变化或囊肿变大。
76例口腔黏液腺囊肿中,痊愈52例,占百分比68.42%,有效15例,占百分比19.74%,无效9例,占百分比11.84%。见表2。
表2 疗效表
口腔黏液腺囊肿可发生于三对大涎腺及所有小涎腺,有潴留性囊肿及先天性囊肿两种类型,潴留性囊肿最多见,其常发生于舌下腺及小涎腺,其次为腮腺,颌下腺囊肿非常少见,是由于导管缩窄,或肿瘤、牙结石、损伤、寄生虫等造成导管阻塞所致,这种情况是一种间断的阻塞,在没有炎症时,导管的近心端腺泡扩张,形成潴留囊肿。先天性囊肿多见于腮腺,是由于胚胎发育时期遗留于深部组织内的上皮成分发展而成,发生于小涎腺的潴留囊肿称为黏液腺囊肿,发生于其余涎腺的囊肿则按其发病部位命名,即舌下腺囊肿、颌下腺囊肿及腮腺囊肿。
3.1 应用电离子治疗儿童黏液腺囊肿的优点:①安全可行,某些情况下可以代替手术治疗。针对于儿童年龄小的特点,如果可以代替手术治疗,从家长和患儿的心理上都会得到放松,并且也能减轻患儿的痛苦。电离子治疗也是安全可行的,这样家长也会比较放心。②止血效果好,无需缝合。电离子治疗止血效果好,出血少,视野清楚,可彻底去除囊肿和囊壁,所以对于儿童来说,此方法是非常值得倡导的。患儿止血效果好,就减少了很多治疗中的麻烦,也会使患儿康复的快一点。③术后疼痛轻微。结合儿童心理疏导,使操作更顺利,从心理上的帮助,是能很大程度上减轻患儿的病痛,在加上术后疼痛轻微,所以家长和医护工作者都比较容易开展治疗工作,预后效果也会比较好。④视野清楚,可彻底去除囊肿和囊壁。视野清楚这点对于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容易出现偏差,也不会清楚不干净,而随后留下病根。
3.2 电离子治疗即便在囊肿处于感染状态仍可应用,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
3.3 治疗结束后,术区有焦炭物应用蘸有生理盐水的棉球轻拭去,有利于伤口愈合。
3.4 应用电离子治疗,见效快,治愈率高,术中出血少,儿童易配合。
①加强沟通,达成医患统一认识。医师用语言、非语言(如举止、仪表、神情)的形式与儿童进行交流,连接患儿的心理状态与需求,同时对患儿多加鼓励,使其对治疗充满信心。由于儿童的年龄都比较小,所以治疗期间,肯定比较有难度,所以从心理上去解决患儿的状态,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患儿才能更好的配合治疗,因此达到最佳的效果。②掌握沟通技巧,提高沟通的有效性。与儿童家长交流,把治疗计划交代清楚,让家长积极配合,使工作进行顺利;与患儿交流时,语言要富有疏导性和安慰性。医务人员和家长经过详细的交流后,达成最佳默契,这时就要求与患儿交流时,注意的方式、方法,和患儿们交流,要有耐心,要具有爱心的让孩子们精神放松,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进行治疗。要和患儿的家属密切的配合,及时观察患儿的病情,这样才能及时掌握病情的发展。③应用角色置换法。站在患儿立场出发,要怀有责任心和爱心,急患儿所急,做好耐心解答工作,不厌其烦,如患儿喜欢动画片,讲一些这方面的内容,与之融成一片,有利于工作开展。从生活上,走进患儿的心理,比较容易,这样能得到患儿的信任感,才会听医护人员的话,才能配合治疗。患儿有着不同的性格,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观察患儿们喜欢什么,喜欢听儿歌,还是听故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