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晃
英文里面有个词叫“Cabin Fever”,直译就是小木屋高烧症,实际上是形容一个人由于天气原因,要在小木屋里憋着,久而久之就想入非非,发高烧自说自话。
昨天赶到纽约参加一年一度的WWD时尚行业CEO峰会,谁知居然和台风“桑迪”一起登陆,所以到纽约就接到通知,会议取消了,地铁停了,博物馆、商店、餐厅都关了,主办方很温馨地打电话来说,报销所有酒店的送餐服务。我就在屋里憋了一天半,得了“小木屋高烧症病”。以下纯属发病后的一派狂言。
如果我当大官儿,我要求管教育、创意产业和外宣。教育太重要了,记得大概十年前,美国的移动通讯普及率还不如中国,转眼就超过了我们——硬件上有iPad、软件上有各种社交网络和信息。在美国买了一本书叫《移动大浪潮》,作者是个美国IT精英,他预测智慧移动设备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今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很多东西会被智慧移动设备取代——比如书店在美国正在消失中;报纸、杂志等刊物也在转换为电子读物。他说在数码时代,信息会像我窗外的台风一样,横扫。面对这样的未来,中国的教育制度必须改革,因为如果信息迎面袭来,我们需要的是冷静的思考和判断能力。而中国的教育制度的缺陷就是没有启发学生自己的思考能力。愚民容易统治,但是不容易管理。
教育不改革,中国还会第二次落后,会浪费掉现在的机会。我个人认为,教育改革很简单,就是引进竞争机制,允许私立学校办学;编写一些能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教材。自己没编出来之前就翻译、有选择地引进。如果我们造鞋、造玩具的机器可以大批引进,为什么不能引进造人才的机制?
创意产业的问题就是建设中国品牌的问题,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问题。微博上一个网友发私信来说,自从钓鱼岛争端之后就不买优衣裤了,问为什么中国没有能力做一个像样的服装品牌,只有服装制造和销售市场。我认为创意产业的特征是从想法开始,不是从资本开始,所以往往是从小到大,不像国企,个个都是大象的块头。可是在创意产业上,中国中层干部犯两个错误:
一、喜欢规模,总得弄个大家伙。问题是大公司不需要政府帮助,他们交税就是了,比如我一个朋友的公司是纽交所的上市公司,却在中国国内年年享受创意产业优惠待遇,也就是用中国纳税人的钱补贴海外股民。而真正需要帮助的创产公司,连个流动资金贷款都拿不到。有时候就是干等死。我要是当大官儿,就成立一个创意产业委员会,专门监督所有基层的创意产业鼓励政策,保证确实落实到企业上,同时协调各种国有资源给创意产业用,比如各大机场的部分广告牌。
二、崇洋媚外,一说创意,海外的和尚真的好念经。前些日子,我莫名其妙地去参加了一个什么3D电影标准检验发布会。实际上就是美国导演、商人卡梅隆在天津成立了公司,要把他那套拍3D的技术在中国市场兜售。你猜谁是第一个买主?居然是地方政府!斥巨资拍一个叫《皇城北京》的3D纪录宣传片。这就是双层崇洋媚外,一是3D电影真的有持久性吗?这个技术不是1960年代在美国走过一遭,后来被市场淘汰了吗?连我闺女都嫌戴眼镜烦。二是一个城市宣传片为什么要拍3D呢?戴着眼镜看《阿凡达》还有不少人,可是戴着眼镜看《皇城北京》就不多了,何况这种宣传片适合在机场等公共场所的大LED银屏上播放,难道我们指望大家出门都带着3D眼镜?
最后说外宣,其实我真的不想管。但是有点看不下去。在纽约,要了解中国,外国人还是去当年胡适创办的中国学院和洛克菲勒的亚洲基金会,如果跟这两个机构共同策划些活动,效率会高得多。
还有一天,台风“桑迪”就走了。我就可以后悔说这些话了。顺便解释一下,我用“小木屋高烧症”这个词,不是因为我崇洋媚外,而这种文章,中文大概只能叫“黄粱美梦”,那比“小木屋高烧症”要严重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