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爱钻石?
做完《钻石为何不保值》的封面专题,再说几句余话。我结婚时没买钻石,觉得它除了漂亮之外,毫无用处,就是一高贵的废物。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我盘算着钻石的价格,可以去某个小岛上晒几天太阳,购置一套家庭影院,够猫咪吃一辈子的罐头……
我显然不属于大多数,世间的男男女女对这块亮晶晶的石头的热情早已超越了普通消费品的范畴。除了亮晶晶的外表、珠宝商联手打造的关于爱情的幻想外,还有什么内在驱动力吗?
经济学家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提出的炫耀性消费理论解释了人类对钻石的欲望。
有钱人以对商品的超出实用和生存所必需的浪费性、奢侈性,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钱财力和社会地位,以及这种地位所带来的荣耀、声望和名誉。当有钱人进行炫耀性消费时,也会影响相对较穷的人的消费观,让他们在消费时也带有炫耀的成分。
没有比钻石更适合炫耀性消费的商品了,因为现代意义的成功是获得财富,钻石价格越高昂,就越受人喜爱,越能展示主人的地位。
劳伦斯·道南在 《穿衣的重要性》中说,钻石不但可以展现自我的优越地位,带来美感,还能弥补人类内心的自卑感。对钻石的渴望源于一种超越自我的动机,想用钻石的光芒遮盖住粗陋的自我。
让自己变得优雅并赢得他人的艳羡,向来是人类最深沉的精神需求。而钻石恰是能满足以上精神需求的最佳商品,没有之一。
(本刊记者 徐卓君)
富士康的困境
10月29日《南都周刊》的“富士富新生代工人调查”,让读者看到这个著名大工厂的工人“被机器化”的一面。富士康在大陆,真是集爱恨情仇于一身。爱与情,因为它是世界500强,是创税大户,吸纳就业能力强,各地政府都想方设法吸引富士康前去投资办厂;恨与仇,因为富士康伴随我们的多是负面新闻,起诉记者,血汗工厂,员工九连跳,群殴……它并没有真正树立起一个世界500强的标杆。
富士康的困境,首先是“代工”模式的困境。品牌、技术、设计、生产、物流、渠道,在一条完整的商业利益链上,工厂的利润是最小的。富士康代工一部苹果手机,只能拿到不到2%的利润。作为全球最大的代加工厂,富士康的盈利靠的是规模生产,靠的是廉价的劳动力,但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代工模式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加之我国正逐步告别廉价劳动力时代,富士康的困境也就越来越明显。
富士康的困境,其次是企业文化的困境。在郭台铭《虎与狐》的传记中,他自比“地瓜”和“蟑螂”,直言他信仰的是一种苍狼文化,正是这种在中国大有市场的狼文化,让资本的霸气被放大到最大程度,员工的基本需求和权利被漠视。同时,富士康一个工厂的员工,动不动就是几万人、几十万人,而且地域性还很强,如何在部分员工群体中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本身是一个难度极大的课题,富士康出于对利润的追求,又主动疏怠了,于是便成了一个随时都可能爆炸的火药桶。
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强调经济结构转型、产业模式升级、科学发展,但如果没有一种反省的姿态,又谈何容易?早在2008年,郭台铭就说要转型,要从制造转型研发,但4年过去,富士康依然在靠“代工模式”。富士康模式还能走多远?
(读者 郭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