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雁雁,李 杰
(1.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876;2.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副语言形式”在解读语篇中的作用
孙雁雁1,李 杰2
(1.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876;2.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文章以《孔乙己》为例,分析语篇解读过程中副语言形式所起的独特作用。文章首先穷尽《孔乙己》中关于孔乙己的副语言形式,将这些副语言形式投射的语言形式从结构上进行归纳分类,并分析其在语篇构建过程中的作用。文章从及物性角度,首先将语篇中出现的所有的副语言形式进行相应的及物性过程定位,由此发现及物性过程在结构和出现频率两方面的特点,进而发现不同的及物性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多次凸显语篇主旨的作用。
副语言形式;及物性;《孔乙己》
“副语言形式”,顾名思义是语言形式的一种,是指语篇行文中见之于文字的被观察者的神态、动作。它和“体态语”有所不同。“体态语”是被观察者用身体动作直接向观察者展示其所要表达的意图,涉及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副语言形式”是观察者用文字将被观察者的神态、动作等表述出来,读者据此将被观察者的神态、动作等加以再现,它涉及观察者、被观察者和读者,而读者和被观察者之间通过观察者发生关系。由此我们可以明显发现:“副语言形式”比“体态语”增加了观察者用文字表述、读者对文字表述进行再加工这两个环节。而这两个环节分别增加了观察者和读者的主观情感。从语言产生过程的角度,观察者把形象生动的神态、动作进行加工,揉进自己的感受、情感,最终选择自己认知范围内的最恰当的表达方式来表现;从语言理解过程的角度,读者尽量同观察者保持相同方向的感受、情感,并在自己的认知范畴内加以体会,最终再现出观察者所描述的被观察者的神态、动作,这一呈现与再现的过程因为受到读者个体不同的认知范畴和思维模式的影响,出现与观察者的出发点产生偏差的现象也并不为奇,导致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也在情理之中。
作为语篇衔接手段的“副语言形式”,除了将语篇的上下文紧密相连①,在读者理解语篇主旨的过程中,怎样起到准确的推动作用,对包含“副语言形式”的语篇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可以从哪些角度准确地理解语篇中观察者即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便是本文要探讨的关键。本文拟从语言的形式结构和及物性两个角度,以《孔乙己》为例,探讨“副语言形式”在解读语篇过程中的作用。
本文以《孔乙己》为例,按照文章的先后顺序,将包含孔乙己副语言形式的所有句子穷尽摘取如下: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2)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3)一脸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4)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5)他不回答,对柜里说……。
(6)便排出九文大钱。
(7)孔乙己睁大眼睛说……。
(8)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9)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渐渐复了原。
(10)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11)孔乙己立刻现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12)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
(13)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
(14)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
(15)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16)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17)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
(18)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
(19)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20)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
(21)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22)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
(23)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辨,单说了一句……。
(24)孔乙己低声说道……。
(25)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26)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27)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28)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本文的研究对象,即为以上28个句子中涉及的副语言形式。
副语言形式与语言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单从结构形式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副语言形式投射的语言形式归纳为以下七类:
(一)副语言形式+时态词(着、了、过)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渐渐复了原。
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
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
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
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二)副语言形式+数量词
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三)副语言形式+补语
便排出九文大钱。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
孔乙己立刻现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
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四)否定词+副语言形式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
(五)程度副词+副语言形式
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辨,单说了一句……。
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
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
(六)副语言形式+(补语)+(数量词)+名词
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便排出九文大钱。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
(七)副语言形式重叠
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
从《孔乙己》中出现的副语言形式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可视性、动作性较强的副语言形式与语言形式中相应部分的功能基本相当。以上七种情况在现代汉语动词中都可以找到投射原型②③,其语法意义在此不再赘述。同时,这些副语言形式有助于形象地再现出当时的情景。因此,在解读语篇的过程中,除了要关注语篇中一般的语言形式,副语言形式在运用过程中的巧妙之处也绝不能忽视。
(一)副语言形式的及物性描述
我们所说的“及物性”,不是传统语法中的及物动词,而是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指在人们思想中要反映的主客观世界的六个过程,即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这六个过程不是在真空过程中发生的,它们涉及到一定的实体(即参与者)、时间、空间和方式(环境因子)。胡壮麟将六种过程具体描述为④:
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一般由动作动词体现。物质过程的参与者要求有两个,它要求的动作者和动作目标由名词或名词性词体现。
心理过程: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过程。参与者更确切地被称为“感觉者”和“现象”,感觉者应当是有生命的,现象可以是事实和物体。
关系过程:指各实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过程,可以分为“归属”和“识别”两类。
行为过程:指生理活动过程,如笑、哭、做梦、呼吸、叹息、咳嗽、打喷嚏等。行为过程的参与者即行为者。
言语过程:指通过讲话等言语活动交流信息的过程。这类过程要求的参与者最多,如说话者、受话者、讲话内容等。
存在过程:常出现于对景物的描写,或游记中。存在过程只有一个参与者,即一个存在物。
根据对及物性内涵的理解,我们将上文穷尽摘取的包含孔乙己副语言形式的28个句子的及物性描述如下:
(1)关系过程
(2)关系过程
(3)关系过程
(4)关系过程
(5)言语过程
(6)物质过程
(7)行为过程+言语过程
(8)行为过程+言语过程
(9)物质过程
(10)心理过程
(11)心理过程+行为过程
(12)物质过程+言语过程
(13)心理过程+物质过程+言语过程
(14)物质过程
(15)行为过程+心理过程
(16)物质过程
(17)心理过程+物质过程+言语过程
(18)物质过程+言语过程
(19)物质过程
(20)关系过程
(21)关系过程
(22)心理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
(23)言语过程
(24)言语过程
(25)心理过程+关系过程
(26)物质过程
(27)物质过程
(28)物质过程
(二)副语言形式的及物性特点分析
上文28个句子的及物性,从宏观角度观察,我们发现有以下两个特点:
(1)按照整个语篇的前后顺序,关于孔乙己副语言形式的及物性是从单一结构开始(上文1-6),进入单一结构和复合结构交替进行状态(上文7-25),再回到单一结构(上文26-28)结束。
(2)不同及物性过程在不同的结构组合中,出现频率并不均衡。语篇中28个句子的及物性,有18个单一结构,10个复合结构。在18个单一结构中,物质过程出现了8次,关系过程出现6次,言语过程出现3次,心理过程出现1次。在10个复合结构中,有7个双结构组合,3个三结构组合。在双结构组合中,“行为过程+语言过程”、“行为过程+心理过程”、“言语过程+物质过程”三种组合均出现2次,“心理过程+关系过程”组合出现了1次;在三结构组合中,都有“心理过程+言语过程”,这一组合分别再与物质过程组合2次,与行为过程组合1次。由此,在双结构组合中,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分别出现了4次,心理过程出现3次,物质过程出现2次,关系过程出现1次;在三结构组合中,心理过程、言语过程分别出现3次,物质过程出现2次,行为过程出现1次。为了便于观察,我们将整个语篇及物性在不同结构组合中的出现次数归纳为下表:
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行为过程存在过程单结构组合8 3 6 1 0 0双结构组合2 4 1 3 4 0三结构组合12 10 7 7 5 0 2 3 0 3 1 0总量
上表清晰显示出:在单结构组合中,物质过程出现频率最高,依次是关系过程、言语过程、心理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没有出现;在多结构组合中,言语过程出现频率最高,依次是心理过程、行为过程、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存在过程没有出现;从总的出现数量看,物质过程最高,依次是言语过程、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行为过程,存在过程没有出现。
(三)副语言形式的及物性作用分析
胡壮麟认为:“一般来说,一个语篇总会包括多种及物性过程,而且多是物质过程。因为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人类的活动是人类存在的根本保证。但是某种过程在语篇中的相对增多是构成语篇特征的因素之一”⑤。
通过前文分析我们发现,在整个语篇中,及物性的物质过程出现数量最高,其出现顺序大致呈单一结构(前文6、9)→复合结构(前文12、13)→单一结构(前文14、16)→复合结构(前文17、18)→单一结构(前文19、26、27、28)。以孔乙己的手以及手部动作为中心,从很气派地“排出九文大钱”,可以推测出此时孔乙己的手应该是洁净、不劳作的;而很拮据地“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此时是“满手是泥”,到最后“用这手慢慢走去了”,给我们再现出孔乙己境遇下降,到最后是不堪的变化过程。
关系过程在整个语篇中的出现次数虽然低于言语过程,与心理过程的出现次数持平,但在构建整个语篇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过程在整个语篇中集中出现在两处,一处是语篇开头,一处是语篇中间。语篇开头以连续4次的关系过程拉开序幕,对刚登场的主人公孔乙己,从身材(高大)、穿着(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脸色(青白)、胡子(乱蓬蓬的、花白的)、皱纹(时常夹些伤痕)方面的外部形象以及习惯(站着喝酒)两个方面进行定位:处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却做着与身份不相符的事情(喝酒),为下文人物的不幸埋下伏笔。故事情节发展到一定程度,作者再一次以连续2次的关系过程(见前文20、21),对孔乙己的外表(黑而且瘦)、境遇(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加以描述,与语篇开始时的关系过程所定位的内容相比,孔乙己的境况更加不堪。
心理过程与关系过程出现次数持平,在语篇中主要与行为过程、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关系过程以复合结构形式出现,贯穿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反映了孔乙己不屑(前文10)→不安(前文11)→高兴(前文13)→惋惜(前文15)→着慌(前文17)→颓唐(前文22)→恳求(前文25)的心理变化过程。从“不屑”开始,到“恳求”结束,由此可以推断出其境遇的日益不堪。
言语过程在整个语篇中的出现数量位居第二。在语篇中,其出现顺序大致呈单一结构(前文5)→复合结构(前文7、8、12、13、17、18、22)→单一结构(前文23、24)。孔乙己在语篇中的言语过程,从不屑分辨(前文5)开始,到不能分辨(前文23、24)结束,再现出孔乙己在与周围环境抗衡过程中,从不服气到无奈服输的转变。
行为过程在语篇中共出现5次,其中有3次与言语过程复合出现,有2次与心理过程复合出现,协助言语及心理活动完成刻画人物完成不服气(前文7、8)→颓唐不安(前文11)→惋惜(前文15)→很颓唐(前文22)这一系列变化过程。
存在过程在整个语篇中并没有出现。可以推断出语篇中的客观环境在表现人物性格、体现语篇主旨的过程中,起着无关紧要的作用。
以上各及物性过程的作用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从多个角度充分理解把握孔乙己的境遇,多次凸显了孔乙己从不遂人意到愈加不堪的沉沦过程。
由以上分析可更清晰地看到语篇解读过程中副语言形式所起的独特作用。首先穷尽《孔乙己》中关于孔乙己的副语言形式。将这些副语言形式投射的语言形式从结构上进行归纳分类,从结构角度挖掘其在语篇构建过程中的作用。其次对副语言形式的及物性进行重点分析,首先将语篇中出现的所有的副语言形式进行及物性过程定位,再从宏观角度对其进行观察,发现这些及物性过程在结构上呈现出“单一结构到单一结构和复合结构交替进行,再回到单一结构”这一特点;在出现频率上呈现出“不同及物性过程在不同的结构组合中出现频率并不均衡”这一特点。通过对不同的及物性过程分别进行深入观察,我们发现不同的及物性过程其实是从不同的角度多次凸显了语篇的主旨。
由此分析延展开来,我们认为,若从生成语篇的角度出发,在掌握了不同词性用法规律的基础上,若能大胆地套用副语言形式,在平时的表达练习中能多用副语言形式,便能生动形象、鲜明活泼地描写、再现发生过的事件、接触过的人物,多角度、多层次表达出自己的思想,生成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注释]
①孙雁雁:《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及运用》,《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2期。
②马庆株:《忧乐文存—马庆株自选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8-172页。
③陈昌来:《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北京: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④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6-39页。
⑤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0页。
I210.97
A
1003-8353(2012)05-0039-04
本研究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言语行为的汉日对比研究”(项目号:09CWXJ13)阶段性成果。
孙雁雁,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李杰,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