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货币制度的弊端及其与现代货币制度的不同

2012-11-16 01:26王革平
黑龙江史志 2012年19期
关键词:铸币成色比价

王革平

(浙江大学 浙江 临安 311300)

1 清朝的货币制度

清朝因为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各项制度上可以借鉴、继承以前各朝代的各种制度,如货币制度。清朝的货币制度与明朝的币制非常相像,一些名称、机构和具体措施略有改动,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晚清与外国的贸易、金融往来增多,使中国的各种制度——包括货币制度——发生巨大变化,金融机构呈现出与以前不同的情形。

相对于现代中国的货币制度,清朝的币制显得很复杂,其币材以银、铜为主,流通中的货币有银两、铜钱、外国银元,且形制、名称各异,清后期洋务运动时曾有机制制钱,发行过铜元、银元,直到民国时仍在使用。铸钱通常以合金铸成,如铜、铅、锡,银两有重量和成色之分,金可以使用,但不常见,市场上广泛存在着银钱比价和银两的成色换算关系,也有金银的比价。银的单位主要是两,后来铸造的银元以元为主;铜钱的单位为“文、串、卯”,通常1串为1000文,1卯为12280串,各地还有些不同换算方式,实际流通中白银和铜钱大体分别承担了主币和辅币的作用。

清时期货币种类较多,满人“入关后,实行银钱并用的政策,大数用银,小数用钱”(叶世昌,潘连贵,2001),即大额交易用银,小额交易用铜钱(制钱),顺治时曾规定银1两值铜钱1000文,但实际流通中比价常有波动。

银两以其重量和成色在市面流通,一定程度上行使了主币的作用,但银两的种类很多,清初时也没有转换成法定铸币,表1是清代宝银的重量和成色,通常使用的纹银成色为935.374‰,与之不同的需由短少方按标准补足不足之数。银锭有元宝形、方形、圆形、长方形、砝码形、束腰形、牌坊形等,元宝一般为50两一锭,小型的金银锭称为“锞”。

表1 清朝宝银的重量和成色

白银是对外贸易中经常使用的货币,清朝廷曾铸银钱,“乾隆五十八年开铸新银币,分一钱五分、一钱和五分三种”(叶世昌,潘连贵,2001),银币的名称有“乾隆宝藏”、“漳州军饷”、“军饷”等。清初时对外贸易顺差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中国人称外国的银元为“洋钱”,沿海地区流通的洋钱有马钱、花边钱、十字钱,同时十进制的钱币单位圆、角、分也传入中国。十八世纪后英国向中国大量销售鸦片,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鸦片战争前10年间,中国对印度的白银出超达3000余万两”(叶世昌,潘连贵,2001),直到清后期白银外流加之战争赔款,使清政府财力大为损耗,出现“银贵钱贱”的局面,货币制度更形混乱。

清朝大量铸造的货币是铜钱,中央铸钱机构为工部宝源局和户部宝泉局,地方铸钱机构是在各省会、镇或府设立铸局,常称为“宝×局”,表2是清朝不同时期主要地方铸局的情况,除了中央级的宝源局和宝泉局以外,各地方铸局存在与否与经济发展情况有关,很少有铸局一直存在而不停歇。铸局铸造的铜钱通常不是纯铜制作,而是铜、铅或加锡合铸,由于金属成分不同、重量不同而形成有大钱、小钱;清朝不同时期所铸铜钱质量也不同,有的每文重量为1钱,有的每文重1.2钱,还有1.4钱;质地不尽相同,如顺治通宝用红铜七成、白铜三成铸成,康熙二十三年以铜六铅四的比例铸钱,雍正五年改为铜、铅各半铸钱,这样市场上银与铜钱的比价会发生变化,表3是乾隆年间北京地区银钱比价,这一时期铜钱较值钱,不足1000文也可兑到1两银,清后期铜钱贬值,银一两可兑1000文以上的铜钱。康熙时期一般为银一两换钱千文以内,但在一些铸钱质量差的地方,银一两所换钱在千文以上,如一些质量差的私钱只能以1:5000甚至更低比价换银。有些省份在自铸钱过程中形成不同的制钱,如云南产铜,铸钱比较方便,道光年间许多省份停止铸钱时,云南、广东、四川三省仍在铸钱。

表2 清朝不同时期主要地方铸局的名称

表3 乾隆年间北京地区银钱比价

清朝时曾发行过纸币,“顺治八年至十七年曾发行纸币钞贯”,“每年均为128172贯470文余”(叶世昌,潘连贵,2001),这时纸币在中国的流通数量少且范围也小,有一些金融机构使用会票、钱票、银票,具有纸币性质,直到清朝后期人们才认识到使用纸币的便利之处,但真正全面、系统地发行、使用、管理纸币,仍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经验积累。

清朝的主要货币明显是实物货币,使用中以货币自身价值为衡量标准,如果有制币材料,私人铸造货币完全可行,若私钱是足值货币,其功用相当于官方铸局发行的货币;若铸造的是不足值货币,私铸者可以获得暴利,清时期出现过私钱,“贵州私钱有‘二黄’、‘三毛’等名目,每文不到 4分重”,官局也铸私钱,称为“新钱”,铅多铜少,明显是不足值货币,这直接导致银钱兑换中铜钱贬值,到鸦片战争前银一两能换钱1600余文,与表3中的数字已有较大差距。银两的铸造分为官炉和私炉,对私炉的管理没有定例,各处不同,流通中常要有专业人士的成色鉴定。

从各种货币的形成及流通看,银的使用相对稳定,币值在国内外均较为稳定,而铜钱的使用虽广泛,其币值却随着数量、质量而产生变化。从流通的角度考察官铸的足值货币更有信用,私铸及官局私制钱的流通和使用相对困难。清政府虽设立专门机构管理货币发行,但其权力有限,货币的铸造缺少制度性规定,随意性比较大,对货币种类的控制力较弱,国内不仅流通外国货币,银钱间的兑换比价也随行就市,并不统一。对于不同钱币的偿付能力,政府没有确切的说明和管理,政府的铸币机构与现代中央银行相比较,在职能上仍有很大距离。

2 清朝货币制度的弊端

清朝时虽有以前各朝代的钱币使用方式做参考,在货币制度上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货币种类较多且不规范。表4是清时期各种货币的货币单位和货币名称,清时期有各种货币流通,币材较笨重,货币来源有中央政府铸造,有省府局制,有从国外流入,也有些前朝旧币,绝大部分是实物货币。由于各种货币的成色、重量不同,货币间必然存在兑换关系,其中铜钱铸造大部分由政府管理,能够较为规范,而银两形制不同,属较原始的称量货币,其发行、使用不规范。虽然清时期的金融机构能识别、鉴定银两成色,这种货币流通仍是不经济的,交易成本很高;货币比价不稳定对商品流通不利,货币形制不统一也不利于各地间物资流通,异地结算比较困难。

历史上曾存在过各种货币,黄金、白银、铜钱及纸币都曾是中国人广泛使用、接受的货币,清政府对于货币的管理没有太大改变,虽然这种情形对于清朝时人而言并不奇怪,但在社会出现动荡时易发生货币制度的倒退,如私铸泛滥、管理无序、劣钱充斥市面,人们普遍拒绝接受、使用劣质货币,相互间代之以实物交易。

表4 清时期各种货币的货币单位和货币名称

2.2 货币之间的比价经常发生变化。清朝很长时间内实际实行的是以白银为主币、铜钱为辅币的复本位制度,但没有明确的记录和说明,因此这种货币制度表现出原始、简单、随意的特点,如白银流通时需鉴定重量、成色,清统治者和官府大臣都可以干预货币发行数量、形式等,形成由人为因素主导货币发行、流通,而不是以制度控制的局面。与现代使用统一的不兑现纸币不同,清时不同货币间的兑换关系会发生变化,如表3所示,这一方面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钱铺、钱庄、银号等金融机构熟练掌握了货币兑换业务,另一方面也导致交易费用增加,交易风险上升。总体上看货币间比价经常变动不利于经济和金融业发展,清政府虽注意到钱币贬值、流通困难的问题,却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各类金融机构也处于分散状态,金融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体现得不充分。

2.3 对货币的管理缺少经验,政府控制货币的能力较弱。虽然清政府设有专门机构铸造货币,但铸钱质量不同,对货币的发行、管理相对薄弱,仅仅注重铸钱质量及根据经济金融形势调整货币发行规模和质量,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在币材紧张或发行费用较高时,政府铸币质量难以保证,对一些基础性问题如货币数量、货币种类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清政府对银元的铸造曾提出异议,“各省设局太多,分两、成色难免参差,不便民用,且徒糜经费”,针对这一问题光绪三十一年设立“造币总厂”,在货币铸造上略有变化,但总厂和分厂的设置时有变化,开始时有南洋、北洋、广东、湖北四分厂,以及云南等省鼓铸货币,后分厂变为武昌、成都、云南、广州四分厂,及奉天、南京分厂,可见变化之大。当货币发行混乱时,各地官员常会干预造币问题,如光绪十年吉林将军希元上奏要“仿制钱式样,铸造银钱……”光绪十五年,“广东钱局用机器铸造制钱”是中国机制制钱的开始,光绪十六年附设于广东钱局内的银厂开始铸造银元,是中国最早的自铸银元,以上情况说明各地在货币铸造上有一定自主权,但对货币的发展方向不甚清楚。清时期的各类金融机构可以开展货币鉴定、公估、兑换,乃至汇兑、划拨,但对货币的研究不充分,不能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和解决方案。经验的不完备以及理论基础薄弱,共同导致清时期货币管理的混乱。

2.4 技术条件落后,对货币流通的管理不力。清初时制钱、银两需人工铸造,直到后期出现机制制钱、银元,用机器造币取代人工造币,铸钱质量有所提高。清朝时存在过铸币质量不能满足要求、流通中不规范和缺少管理的问题,如有的货币发行不畅,使用时难以被民众接受;有的货币信用不足,流通范围有限;对发行数量的控制也缺少合理依据。清代铸钱的用途主要是搭放兵饷、支付工俸、其它特殊用途等,如“宝泉局岁铸钱解交户部库,配银发给兵饷”,“宝源局岁铸钱解交工部节慎库,以备给发各工之用”,大体是铸局的货币通过政府机构直接进入流通,不涉及中央银行这类金融机构,铸币往往是有收益的,即“铸币税”,当铸币税高时,各地有铸币的积极性,当铸币赔钱时,各地的货币发行难以保证,总之,由于货币种类多而导致货币流通不畅,金融机构未能形成经济合理的业务和组织模式,货币流通不畅又直接影响到商品流通,各环节几乎都存在问题。清朝的货币制度基本没脱离古代金属铸币的藩篱,既缺少实质性进步,也缺少对原有制度的总结提升,其发展模式不够科学,没有给后世留下多少可资借鉴的经验。

3 清朝货币制度与现代货币制度的不同

清朝的货币制度是在以前各朝代货币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有其先进性,清统治者也不断采纳官员意见,注意改进币制。由于缺少先进理论指导,清朝货币制度与现代货币制度有许多不同点,由于没有中央银行,对货币的发行管理相对薄弱,货币政策不系统,政府调控货币的政策灵活性较强,随意性也比较大。

3.1 实物货币和信用货币的不同。与信用货币相比,实物货币的弊端明显,如携带不便、易磨损,清朝的主要货币白银和铜钱各有发展道路,铜钱大体是从铜钱到后期的机制制钱,又到铜元,白银是从银两到晚清的银元,货币的形制和名称、单位等趋向于简单、统一,但距完全的统一货币仍有距离,也没有摆脱实物货币的桎梏。实物货币的价值由多种因素决定:货币自身的价值,如银的重量和成色;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及货币数量,如市场对货币的需求大于铸币数量,会促使铸币升值,反之铸币贬值;第三种因素是官定比价,清政府曾规定银一两兑铜钱1000文,这一比价具有指导意义,市场上银钱比价通常不会偏离官方比价太多,以上因素共同对不同货币之间比价起作用,使之波动的规律难以发现。

清朝一直未能使货币完全脱离实物形态,虽然曾有官员提出发行、流通纸币,一直也没能广泛地使用纸币。实物货币供应量上的限制是明显的,一些地方铸局曾因缺少铜而停止铸币,也有铸币费用高而停铸的情形,在货币发行上即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现代式中央银行发行纸币的费用相对很低,只要币值稳定,中央银行可以使货币顺畅地流通。

在金融机构业务没有充分展开的条件下,异地间钱款的转移不方便,由于清时期纸币存在易出现通货膨胀的问题,发行的纸币若不能兑换成相应的实物货币,最终仍会被民众弃用,这是金融业不发达以及对货币本质认识不清导致的问题,即使有前瞻性的想法,现实中也很难实行。现代的信用货币在流通中不依赖于自身的价值,借助现代化的转帐支付体系,货币在记账、收付、汇兑、结算中可以方便快速地流动,货币发行管理机构需要关注的主要是货币数量、流通情况,货币发行费用大大降低,流通环节的费用也不高。

3.2 货币管理机构职能、运作的不同。对货币流通进行管理和施行货币政策,是当前中央银行的职责,通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货币发行费用降低,一些新型转账技术得到应用;中央银行是国家的货币发行、管理机构,同时也负责对金融业的管理监督,这些职能的执行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机构职能和管理方法。

清时期政府并没有意识到货币问题需要有专业人士研究、处理,采用的政策随意性较大,当出现货币问题时,相应的针对措施往往既无力,又不能产生良好效果,如货币的发行,不同种类货币的铸造,依靠经验的情形很多,对问题的本质缺少深刻认识,从政府到金融业都缺少系统的研究成果。

3.3 货币流通中的兑换关系差异巨大。虽然清朝长期使用铜钱,清政府也铸造了大量铜钱,但清朝一直未能确立统一的本位币,白银作用的发挥是实际运用的结果,并非清政府的规定,属经验范畴。

货币的形制和制作长期是世界性问题,历史经验表明“精确与复杂性并存”的货币体系不如“抽象与简单并存”的货币体系,前者可以清朝货币制度为例,即使金融业从业者经验丰富,能准确识别货币成色,也只是使复杂的货币体系趋向更复杂、更精巧,从货币发展的角度看并不符合先进的发展趋势;后者可以现代货币制度为例,当货币不再依赖自身价值存在时,货币仅具有抽象意义,成为被人们普遍接受的信用货币,或者是一种货币符号,这样的符号在转账、汇兑、支付等活动中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相应的货币体系简单明了,在信用货币的基础上发展更精确、系统的货币理论也方便可行。清时期各地分散地采用不同货币对当地而言有便利之处,当地政府拥有一定处置权,在货币问题上比较灵活、方便;但从全国范围看,不利于各地间的联系和统一,对人员、物资流通形成阻隔。

3.4 货币管理的理论基础不同。清时期人们依据经验操作货币发行、流通,一些措施看似灵活,实则缺少理论基础,对货币的研究不深入,对货币供应量和需求量的内在关系并不清楚,对利率的管理也非常简略,难以保证民间资金需求。清朝后期政府试图建立本位制,但一直不太成功,对主币和辅币的区分难以广泛展开。虽然中国一直存在大量的金融实践活动,但人们实际采用的做法更多是经验性的,缺少对过往经验的总结归纳,也没有系统的研究和探讨,这导致在西方国家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后,中国的金融业显得基础不稳固,相形之下数千年的金融实践并不能有效应对外国金融机构的竞争。

现代国家是由专门机构管理货币问题,中央银行通过向金融机构贷款实现货币发行,使发行费用很少,规模经济效应凸显;货币流通中人们可以借助金融机构的借贷体系准确、高效地完成,如果一国金融体系不健全,对货币流通的影响很严重,金融机构业务先进、全面也反映出国家经济的良性发展,当然现代国家对货币问题的研究应是深入、细致的,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1]叶世昌,潘连贵.中国古近代金融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

[2]姚遂.中国金融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

[3]戴建兵.中国货币文化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8.

[4]杜恂诚.金融业在近代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2,2,14(1):12-20.

[5]郑永福,李道永.清末民初民间借贷中的民事习惯.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96-102.

猜你喜欢
铸币成色比价
让“特”“优”农产品品牌成色更足 招牌更亮
食品饮料和家用电器“比价”部分细分赛道或出现“戴维斯双击”
略论我国古代钱币铸造中的板形范立式顶注工艺
货币的演变与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于阻碍互联网车险比价平台发展的原因分析
金砖“成色”依旧十足
经济不景气,黄金“成色”足
比价的江湖
小议中小企业物资采购询价、比价与议价
电子货币和虚拟货币影响铸币税的理论及量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