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区音乐公园是位于原成都红光电子管厂厂区原址的工业遗址改造项目。它在保留传统工业时代特色的基础上融入时尚气息,具有强烈的后现代性特征。一方面,它突破了固有的设计思维,给人以区别于现代主义设计的体验;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消极的方面影响。
关键字:东区音乐公园;后现代性;消费;大众文化
东区音乐公园是在18万平方米的旧工业厂房原址上改建而成,保留了原厂区内能反映出老东郊记忆的东西;同时又充满了时尚气息,反映出当下的时代的活力。50年代的红砖墙厂房、90年代的水泥墙厂房、现时代的新型材料建筑,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各个历史时代的拼接。东区音乐公园的改造拒绝所有总体规划和模仿城市过去形式的做法,试图建立起一种不和谐的协调。
“从1966年文丘里赞美建筑的矛盾性开始,‘不连续性的思想就成了后现代主义者有意识的一种战术。” 后现代主义者尝试各种各样的复制、挪用、拼贴,力图从由此带来的差异性中构建出新的和谐。因而“不连续性”成了后现代建筑设计中最突显的特征。
看到东区音乐公园,不得不提及另一座同样反映了后工业文明的艺术中心——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
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典型,可以说二者同样都是超乎常规的工厂式的艺术中心,同样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展示文化,都是叹为观止的突破。但不可忽略的是,蓬皮杜这种工厂式的建构,来自于皮阿诺和罗杰斯的大胆想法,是一种创新的突破;而东区音乐公园的建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园区的基调是怀旧,为此甚至以旧“还原”成更旧,是补旧的突破。二者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在全国很多地方也有类似的工业区保护和改造项目,比如北京798、广州的红砖厂等,东区音乐公园的建成,无疑也和它们一样大大增添了城市的艺术氛围,成为城市新的名片;与此同时,也让大众有更多的机会接近艺术,学习艺术,享受艺术。然而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消费在东区音乐公园中不可忽视的元素。东区音乐公园在策划之初就定位于音乐主题的商业街区,这就确定了商业的主体性,音乐处在一个从属地位。这也导致了此中音乐以及其他艺术性质上一系列的变化:在消费社会,文化叙事和视觉艺术的各种手段都被用于消费意识形态的构造。面对这样的艺术,我们不得不做出这样一个思考:艺术是不是如黑格尔所说已经终结了,艺术的任务已经完成,甚或说艺术已经死亡。
消费抹煞了物质和精神的界限,艺术观念、艺术功能同传统发生了意义扭转,艺术的一般规定性丧失,在对其不断的解构过程中,艺术从整体上发生着流变,并企图以新的体系建构起另一座艺术殿堂,使艺术终结的梦魇在大众的头脑中消逝掉。人们无法区分也不愿区分在这里消费的物品是生活所需,还是符号消费的靶子,在疯狂消费的同时,人们掉进了消费制造的迷宫,也失去了人作为主体本应具备的本质特征。
我们不禁要问,消费社会下艺术何为?
东区音乐公园建立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政府为了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大众化。在这里,公众能更轻易地参与艺术、参与文化。公众话语权的增加导致了艺术的通俗化,艺术开始抛弃高高在上的地位,融入生活,融入大众。
然而大众文化的扩张剥夺了大众的主体性,从而导致主体意义的丧失和精英文化的消亡。大众文化的兴起所引起文化的扩张,把一切都变成了“文化”,同时也耗尽了文化的意义和能量。文化变成了无意义的信息,不断在文化系统中聚集、饱和、超密度,最后超过了极限,发生了崩溃和毁灭。
其实纵观古今东西,作为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艺术,几乎都是精英的创作。后现代主义艺术创作将精英化如此强烈地被摒弃在外,带来的是当下这个大众文化泛滥的时代,试想我们已经有多久没有听到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的音乐作品,有多久没有看到跃然纸上惟妙惟肖的绘画作品?离奇的穿越小说,惊悚的商业电影,怪异的口水歌曲……淹没了我们的生活。在后现代文化的语境下,我们体验的不过是瞬间的快感,汹涌澎湃的瞬间而后,像肥皂泡般破灭。
那么,艺术到底是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还是愈加遥远了?
不难发现当代艺术的后现代转向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它客观地存在着,如果说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各种乌托邦的设想,还带有明显的理性;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却是与社会的商品化消费化密切相关,艺术与商品互渗,艺术与生活互渗,后现代艺术如鲍德里亚所说成了“超美学”——艺术的界限被超越了。对后现代主义,英国学者阿兰·洛德威有一段话说得俏皮而又不失深刻,“后现代初出茅庐但又颓废苍老;它颇富才华,同时又十分邪恶;它沉醉消解分析,同时又异想天开;它的面貌似曾相识,同时又是最新时髦。后现代主义是个悖论的结晶,一个大杂烩的合成体。”
参考文献:
[1]查尔斯·詹克斯.后现代主义与不连续性[J].章兴泉译.华中建筑,1990(3).
[2]王岳川. 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李晓丹(1986- ),女,四川大学艺术学院11级设计艺术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