凫鸟芋棘,亦动似飞

2012-11-15 05:53刘静希邹伟民
群文天地 2012年19期
关键词:民居

刘静希 邹伟民

摘要:重庆地区独特的地域特征及巴渝文化造就了这一地区特有的传统民居建筑。文章从文化起源和地域特征入手,分析归类了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和特点,最后从文化影响上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巴渝;民居;建筑特点;文化影响

一、传统民居建筑的起源

(一)巴文化对传统建筑的影响

重庆巴渝地区,早在两百万年以前便有人类居住,具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鳖,乘鳖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远古时代有三大部落集团,东部有东夷集团。首领是太皞;西南有苗蛮集团,首领为女娲;中原有华夏集团,首领则是炎黄。三大部落集团经长期交往,斗争,东夷集团一部分因较量失败,逃到长江中游苗蛮集团与之混居,始为巴族起源。巴族起自三峡,四川大学张勋燎教授考证出:巴就是鱼,鱼就读巴。由于三峡特殊地理位置,长江里的鱼每年到三峡产卵,渔业发达。随着渔业发展的同时,作为存放渔业的盐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四川大学任乃强教授指出:太皞生咸鸟,什么是咸鸟,咸鸟就是盐鸟,也就是运盐之鸟,巴人架着独木舟,自由自在地在长江上的巫咸(地名)运盐,以获取报酬。这些盐自食有余,用于交换获取其他生活必须品。由于渔业和盐业的发展,使得巴人长期居住于江边,使得建筑形态最初由临水建筑形态发展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巴族在盐丹手工业的强大支撑下发展壮大,日益增多的部民和山峡地区农业资源的相对贫乏,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粮食需求,于是分多支向外迁徙,建筑形态也逐步向山地建筑或平原建筑形态发展。

(二)地域特征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

重庆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山地区域,60%以上为山地地貌,湿度大,多雨,夏季闷热潮湿,故传统民居建筑多建于临风,易排水的坡地上,采用架空处理,对通风防潮有利;屋顶采用坡屋顶形态,以适应巴山夜雨的环境。夏季风速较小,大出檐大进深似的形式使得室内外温差加大,产生热压差,带动空气流动,提高居住的舒适性。同时大出檐还起到室外防晒效果。

二、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及其特征

(一)传统民居建筑的构筑方式

构筑方式是作为建筑形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重庆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构筑方式主要有穿斗结构、砖柱夹壁结构和捆绑结构。

穿斗结构是重庆地区普遍使用的主要结构方式,有着极强的灵活性和建筑材料的易得性,其中又以砖作为防火山墙,木架构支撑屋顶和楼板的做法最为常见;砖柱夹壁结构又被称为竹编抹灰墙,是近代从穿斗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砖柱替代木柱,但任沿用原其他结构系统,比起穿斗建筑在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捆绑结构是临时性搭建的竹木扎结构架的结构,对地形适应能力极大,常建于河岸陡坡地段,也可形成聚集密度较大的多层楼房,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此类建筑已经比较少见了。

(二)传统民居建筑形式

在构筑方式的基础上,与地形相结合,形成多种建筑形式:吊、台、拖、跨、分、架、坡、梭、靠、合、挑、错,等等。其中又以吊和台的方式最为常见。

吊的形式即为吊角楼,一般处于地形狭窄,地势高差较大地段。吊脚楼是重庆地区极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属于栏式建筑。建筑依附于岩体,下层用木架架空,为半吊脚式,这类形式的建筑常处于几乎垂直的陡坡上,一般位于江边,随山体起伏依势而建;全吊脚式则是在平地上柱木架支撑起整个房屋,较场中比较常见。

台的形式则是当坡度大于30度时,在顺坡的方向通过挖填平整形成台地,有时甚至有2到3级台地,然后在台地上修筑建筑,台地之间有台阶相连,通过内部直接联系来连接上下层空间,室外的台阶实现垂直方向的联系。

重庆地区传统城镇往往依靠水运,所以常常布局于沿江边,街道沿山坡向外发展,台式建筑形式在平行等高线的街道两侧,一般以店铺功能的形式出现。而在一些地势险峻的临江城镇,一些街道往往一面是悬崖,另外一边靠山,吊脚楼就成为城镇建筑的主体。

(三)传统民居建筑的特征

重庆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最大的特征就是自然发展,在山水环绕、高低起伏的地形中随势而变化。“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的手法在重庆地区传统民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借天不借地”指的是在山地起伏的地形上修筑房屋减少对地面的借力,向上发展,开拓上部空间。吊脚楼形式正是这种手法的表现。“天平地不平”指得是地面有起伏变化,从而形成不同地面标高的错层建筑形式,如台式建筑形式。在重庆地区,山体常常融入成为建筑的部分,与建筑结合成不同的空间形式,更加注重建筑空间与地形的三维有机结合。

三、道教文化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

古巴蜀氐羌部落又称为鬼族的两支部落,在长期的交往中,因皆信鬼巫,产生了一个共同信仰的原始宗教神—土伯,并形成原始宗教系统。后张道陵在四川创立的“五斗米道”吸收了鬼族的原始宗教,又称“鬼道”。

道教自东汉在大邑鹤鸣山建立以来,在四川和重庆地区有广泛的民众基础。重庆地区缙云山、老君洞和丰都等地,均有浓厚的道教氛围。道家追求“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的境地;忌艳丽之色而喜玄色。道教建筑,即宫观建筑,大都选用黑、白、灰的基本色调,只在特殊部位略施金色;建筑结构始终采用“小式建筑”穿斗结构的做法,不用斗拱。重庆地区传统民居秉承了道教文化中的色彩观念,整体建筑多为黑、白、灰的基本色调,青灰素瓦,檐下不用彩画;由于不施斗拱,由要保证雨水不侵入墙体,大出檐必须加上撑弓作为支撑,把出檐的重量进行转移,再在撑弓前端下作垂柱,垂柱间用照面枋,雀替在接头处支撑。在传统宗教礼制潜在的影响下,建筑的形制逐渐形成了巴渝民族语汇极具山地特色的地域符号。

四、移民文化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

四川和重庆地区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人口骤减,历史上有六次大规模的移民。移民不仅为重庆地区带来丰富的劳动力,也带来了新的文化风俗,对传统民居建筑产生重要的影响。北方四合院建筑形式被融入了传统民居中,如磁器口的钟家大院。钟家大院是清朝宫廷人士钟云亭在约1880年时修建,是典型的南北风格大融合:天井宽敞,轴线对称严谨,颇有北方院落韵味和皇家园林风范,其建筑材料所用小青瓦,建筑结构上的穿斗式;钟家大院没有倒座,垂花门,内外院之分,这是重庆潮湿多雨且闷热,这样的布局便于散热除湿;屋顶铺小青瓦,便于透气,结合了重庆地区传统民居的特点。徽派建筑的形式也广泛的影响了重庆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如江津唐河古镇、江津白沙镇、荣昌路孔镇以及酉阳龙潭镇等地都出现了马头墙(风火墙)的形式;合川涞滩古镇的二佛寺上殿大门翘角正吻,(正吻:指正脊两头口衔屋脊的鳌鱼),采用了徽派建筑独特的砖雕作为整体装饰。涪陵大顺场还出现了廊坊式街道,是典型的巴渝廊坊式场镇。大顺场两边廊檐向街心紧靠,檐口几乎接拢,形成的缝隙犹如“一线天”,缝隙下面则是雨污合流式排水系统。大顺场以外来迁入的客家人为主,他们按照闽南粤东一带的习俗,建立了方形土楼和碉楼,整体设计对防范措施考虑得十分周全。

五、结语

1987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由颁布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也被称为华盛顿宪章)中第二条提到: “历史城区,不论大小,其中包括城市、城镇以及历史中心或居住区,也包括其自然的和人造的环境。除了它们的历史文献作用之外,这些地区体现着传统的城市文化的价值”。我们在继承与传承巴渝传统民居独有文化价值时,也带动了一种新的设计理念——新乡土主义。新乡土主义是一种强调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格的设计倾向,建筑在整体风格上与当地的风土环境相融合,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尽量使用地方材料,呈现出因地制宜的特色。如今长江、嘉陵江两岸,不管是经过风雨飘摇的古村落,还是继承传统民居形式新乡土主义风格的现代城镇,正用它们散发的光芒,照靓着巴山渝水。

参考文献:

[1]何智亚.重庆古镇[M].重庆出版社,2003(9).

[2]赵万民,王继武.重庆地域建筑及文化研究[M]. 建筑百家谈古论今地域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

[3]庄裕光,唐明媚.朴素 淡雅 飘逸——浅析川派建筑地域特色[J]. 建筑百家谈古论今地域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

[4]管维良.先秦至南北朝重庆历史与巴渝特色文化[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3).

(作者简介:刘静希,女,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专业方向:美术学。)

猜你喜欢
民居
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措施
地方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新型民居建筑设计
传统民居装饰元素与庭院建筑空间关系解读
谈油画家笔下的民居
古城中的巨大“印章”
这样来介绍民居建筑
传统民居与当代宅形结合点探析
这样介绍民居建筑
基于多元文化下的陕西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特征探析
特殊门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