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生龙
(天津市环境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天津300381)
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既是造园的素材,也是观景的主题,在配置形式上,以不整形、不对称的自然式搭配为主;在艺术手法上,则更多地崇尚直接模仿自然,这一点同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在艺术处理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审美追求上,则根据不同植物种类的形态,或利用柔美的姿态,或利用苍劲的线条来与园林中建筑、山石、水体等其他造园素材的外形和轮廓进行相互作用和有机过渡。植物对古典园林空间的构建、组合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中国古典园林最独特的风格之一。
在空间布局上,古典园林植物的功能和特色在于,利用植物本身的形态和搭配来构建适宜的空间效果和层次清晰、疏密相间的空间系统。从“众沙交会,借丛树以为深,细路斜穿,缀荒林而自远”(《画筌》)这样的描述可以看出,植物在园林空间布局中的功能。在园林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手法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自然配置特点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山水画对绘画对象的宾主关系、对比统一、空间处理等艺术处理方式,给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复层结构、林冠线处理、空间层次以及植物之间的动势变化等造园艺术手法的成熟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另一方面,山水画重写意而轻写实的艺术取向,与园林艺术整体艺术特色的形成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而究其根源,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以不同载体和形式进行体现的结果。
2.1.1 宾主秩序
包括植物种类选择和空间处理的主次层次。首先在植物种类选择上有主有次,往往松柏等树形高大雄伟的乔木为“宗主”,其余植物种类围绕主树分层次进行配置,从而形成主景突出、配景呼应的宾主配置关系。从郭熙《林泉高致》中的观点可见一斑:“林石先理会大松,名为宗老。宗老意定,方作以次,杂窠、小卉、女萝、碎石,以其一山表之于此,故曰宗老,如君子、小人也”;其次在空间层次上,讲究主次关系。宋代米芾《论山水画》中:“主树欹,客树直;主树直,则客树不得反欹矣”等配置原则就说明了这一点(图1)。
图1 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植物
2.1.2 对比统一
园林空间的布局既强调丰富多样,又强调整体统一;既强调错落差异和层次对比,又强调协调一致和相互映衬,同山水画一样,目的在于使许多不同特色、不同形态的景物,统一于整体的格局之中。王维要求作画“山头不得一样,树头不得一般”,就是强调其差异性,避免类同。五代荆浩的《山水赋》中也有“山头不得重犯,树头切莫两齐”的说法,宋代李成的《山水诀》中对于对比统一的论述则更为深入,他要求“千岩万壑要低昂聚散而不同;叠巘层峦但起伏峥嵘而各异”;明代龚贤《龚安节先生画诀》中对此的要求则更加具体:“二株一丛,必一俯一仰,一欹一直,一向左一向右”。总而言之,传统山水画和传统园林造园艺术都要求景观的差异、多样和统一、和谐。
2.1.3 空间处理
按照划分空间的规模和形式来区分,植物对园林空间的处理有“点”和“面”两种形式。一般而言,“点”指的景观小品等较小的围合空间,而“面”指地面和水面等较大的开敞空间。在对“点”和“面”处理上,植物配置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大园在于补白”、“小园重在点景”,强调针对空间大小来合理、适度地配置景观体量,既不能过于拥堵又不能过于空旷。《花镜》中所说的“园中地广,多种果木松篁”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园子面积较大且建筑物疏而少的话,就需要有大体量的林木花卉覆盖园地。而对于面积较小的园子,由于受空间制约,建筑物相对拥挤,植物布置宜紧凑而疏朗,同时还要考虑到与山、池、房、廊等相互之间的映衬和协调。树的姿态、花的色彩以及季节、天气的变化都需精心雕凿,方能达到理想的空间效果。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有这样一段话:“夫园庭楼阁,套室回廊,垒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大中见小者,散漫处植易长之竹,编易茂之梅以屏之。小中见大者,窄院之墙宜凹凸其形,饰以绿色藤萝之类,嵌大石……推窗如临大壁,便觉峻峭无穷”。通过这样的描述,可以看出古代造园艺术家为了达到绝美的艺术效果,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力求完美。各层次植物配置的线条、色彩、质地,以及疏密、浓荫深浅等,都追求匠心独诣和区别变化,以此来划分园子的空间、增加景深、拓展空间。
在中国古典园林当中,常见的植物配置形式包括单株、双株、多株、丛植等几种,后几种可以统称为丛植。在实际运用中,则不拘一格地利用同类的或不同类的植物灵活多样进行配置,形式不一而足。
2.2.1 孤植
在中国的古典园林当中,孤植是应用较多的一种植物配置形式。这种形式之所以受到青睐,是因为其更能突出古典园林的植物应用特色,即讲究品鉴单株植物的姿、色、韵等,依次起到点景的作用。栽植时常将具有独特审美需要的单株植物布置在庭院的角落处、走廊的转角处、园子入口处以及建筑物旁、桥头、路口等地点,起到独特的点缀作用。同时,为了体现与其他元素的呼应,单株植物常与假山、池塘等景观小品进行搭配,在局部地段构成园林小景。
2.2.2 从植
(1)同种植物丛植。一般的处理手法是将常见的松、竹、柳、芭蕉、桂、梅等同种具有特定观赏趣味的植物丛植于一处,经过漫长的文化积累和审美演化,这种方式已经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配置的标志性符号之一。
(2)不同种植物丛植。这种方式更加灵活,常用多种不同的树木丛植在一起,构成画卷式的配置方式。在树木的配置结构上与同种树木的配置原则基本相同,即注重植物间常绿与落叶、老树与幼树的配置以及枝干曲与直、高与低的配置,但在景观形式上较同种植物的丛植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总体来讲,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以自然式配置的方式居多,极少见到像欧洲园林一样的行列式栽植。栽植的过程中,多依照树冠的自然大小确定株距,植物配置空间因地制宜、自然而富有变化,擅长使用少量树木来概括性、浓缩性地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研究表明:山水画及山水画论中的植物配置形式与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配置的应用有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过程。一方面,山水画的审美追求为园林当中孤植树木的配置和整枝修形提供了参考范式,另一方面古典园林当中植物配置的实践应用也给山水画提供了艺术描绘的绝佳对象(图2至图4)。
图2 三株配置
图3 四株配置
图4 五株配置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种类选择,伴随着园林发展形式、功能、地位和园主人身份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最初的“园”“囿”,代表了早期皇家和贵族的庄园,大多是将自然山林围合起来再加以修饰改造,园子中植物种类众多但配置形式、功能需求和审美形式相对的单一;而后来随着私人园林、文人园林的发展,造园艺术立足于以有限空间展示无限的意境,面积和体量减小,建筑、山石、水景、小品等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大,在植物应用上则追求以一总万,对于植物的姿态、色彩、气象、意境等方面的要求极其严格。
2.3.1 姿态
同欧洲园林讲究几何、规则、笔直的审美要求不同,中国古典园林对植物的审美欣赏突出其自然、弯曲、姿态万千、变化多样。正是这样一种审美取向造就了中国传统园林丰富多彩的景观形式,也因此营造出古典园林古雅、深邃、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意境。从陈从周所著《说园》一书里关于“画树无一笔不曲”的原则和“叶张翠盖,枝盘赤龙”、“老逸舒畅,皮宜转纽,势若蛟虬身去而复回,状迭纵横”、“抱节自屈”、“迥根出土”、“堰截巨流”等造园当中对植物形态和功能的要求可以看出端倪。
2.3.2 色彩
芥子园画谱中有“五色实令人目聪哉”的说法,因此,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也对于色彩视觉美讲究很多。在具体做法上,一般是依照色彩进行园林植物的种类划分,苏州古典园林中较为常见,如银杏、乌柏、械类、梧桐、枫香等根据树木叶片颜色进行分类的园子以及其他根据植物花卉色彩进行分类的园子等等。但由于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造园艺术也主张清新典雅、师法自然,极力推崇简易、朴素的自然审美原则,总体上以倡导绿色植物的应用为主,叶色或花色鲜艳的植物大多只做为点景,很少见到将其作为全园植物配置的主调树种。
2.3.3 变化
中国古典园林最为精妙、最值得玩味的地方,就在于其四季景物的变化不一。从郭熙《林泉高致》中“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然”这样的描述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四季景物变化的深刻体会。在欣赏的层面,韩拙《山水纯全集》中的描绘则更加生动而贴切:“春英、夏荫、秋毛、冬骨”,春天主要欣赏植物的“叶细而花繁”,夏天则主要享受植物“叶密而茂盛”带来的阴凉个感觉,秋天植物“叶疏而飘零”,则是一派肃杀萧瑟之景,冬天植物“叶枯而枝槁”,此时则注重欣赏树木落叶后的姿态。在北方冬季降雪以后则别有一番情趣。
2.3.4 意境
意境是中国文化当中最独特的美学原则,它由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这一艺术辨证法范畴内容极为丰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是最早关于意境这一美学理论的直接倡导。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明清两代,围绕意与境的关系问题又进行了广泛探讨,其中尤以王国维的论述最为系统和深刻,他认为创辞应服从于创意,力倡“内美”,提出了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同文学、绘画作品一样,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同样不仅仅局限于外在的植物、建筑等景观形态,深层次的审美则在于由植物、建筑、山水等景象所表现出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调和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运用手法,古典园林植物所承载的自然美学思想和诸多文化内涵,体现了古代文人雅士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自始自终追求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基于这种理想,中国的园林艺术始终以大自然作为审美表达的主体。因而中国古典园林较好地解决了人亲近自然、与自然共处的需求。利用植物选材,营造出生机盎然、充满生命的活力的园林景观。
但在园林设计和施工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当代的中国造园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建设施工,都存在着粗制滥造、千篇一律、植物材料单调、设计缺乏整体思想、没有审美个性、与周边环境严重不协调等诸多问题。在很多项目当中,园林纯粹就是植物材料的简单、重复堆积,既没有层次、也没有搭配,既缺乏整体效果、又没有体现植物个体的景观特色。
古典园林艺术是一门综合了文学、美学、历史、建筑、书法、美术、社会伦理等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某种意义上讲,传统造园当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美学和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因此,要全面提高当代造园艺术水平,既不能简单的复古,也不能一味的西化。当代的园林设计师应当注重从中国传统园林当中学习和寻求答案。能够有效地继承古典造园艺术设计和施工手法,把古典艺术与现代趣味结合起来,才是解决当代园林普遍问题,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建设现代精品园林的主要途径。
[1]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冯天瑜.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4]罗哲文.中国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6]朱立元.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7]张 洪.园林意境的审美机制[J].中国园林,1999(4):30~31.
[8]徐建融.中国古典建筑美术丛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
[9]徐德嘉.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10]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1]许 军.中国园林欣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12]刘 辉.中国园林鉴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3]周武忠.中国花卉文化[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
[14]苏州园林设计院.苏州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5]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