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勇,王革非
(北京服装学院 商学院,北京 100029)
韩服与汉服之关系研究
季 勇,王革非
(北京服装学院 商学院,北京 100029)
韩服是受汉服和蒙古服饰的影响从古代演变到现代的传统服装,具有很强的民族特性。通过哲学、文化的异同对于气韵的影响,以及汉服与韩服结构上的联系与区别,分析了汉服及韩服之间的关系,从“汉服”的源流、现状及体现出服饰美学和实用价值着手研究汉服的发展,并介绍了中国特色的学位服。努力挖掘“汉服”的新时代前景,体现其在世界服装史上不可替代的文化含量,让中国服饰美学得以传承,提高中国服装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并提出了对汉服发展的建议。
汉服;韩服;服饰结构;服饰文化
目前学界对汉服和韩服理论研究不少。对于汉服,有谢念雅[1]的汉服结构理论,有鲍怀敏[2]的汉服美学理论,有张君浪[3]的汉服精神文化理论,有李晰[4]的汉服发展理论。对于韩服,有李基香[5]的韩服能量理论。有常燕子[6]的韩服美学理论,有汤臻[7]的韩剧带来的韩服热理论及黄茜[8]的韩服元素与文化理论。但是这些学者的汉服和韩服理论,只是单独对其中一种服装进行研究,并没有整体区别地把这两种极具相似性的服装进行联系研究。中国的汉服有极其悠久的历史背景,但是现在,应用领域还赶不上韩服;韩国的韩服,虽然没有汉服那样悠久的历史背景,同时还受到汉服的影响,但是,它现在不但在韩国有着广阔的运用,而且对于亚洲都有着不小的影响力。在这两点上,中国的汉服还落后很多。因此,区别联系地对汉服和韩服进行研究是正确理解韩服和发展汉服的基础,这不仅是汉服能否实现扩大影响力的重要入口,也是承接中华文明能否实现发扬光大的重要入口。
基于此,对汉服和韩服之关系做专题研究,不仅可为学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带来启示并开辟一条新的路径,其应用价值亦可贡献于即将面临转型的服装企业和承接文化传承的相关行业。
中国的汉服是古代汉族人的民族服饰。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延续到明代。汉服在殷商时期出现了第一个上衣下裳的形制。此后,殷商在汉服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冠服制度,西周的时候服装体系逐渐形成。西汉对周朝冠服进行了改良,形成皇帝、官员的朝廷礼服、制服等20余种。东汉出现了佩和绶,通过佩绶的不同来区分官员的等级高低。在汉朝,汉服体系里出现了重要的襦和袍两大形制。明代对汉服进行了全面改进,礼服和制服清晰分明,是汉服的成熟时期[9]。1644年清军入关后,以满族为核心建立了半殖民地、半奴隶制国家。汉服渐渐消失在满族统治者血腥镇压和屠杀的力量中。
汉服是几千年来汉族人所穿的服装。从炎黄时代开始,经过各个朝代的渐变,汉服逐步得到规范,以至于到了汉朝得到了普及,并开始影响到邻国而闻名于世界。
韩服是朝鲜民族所穿的服装。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李氏朝鲜王朝,由于当时国名是朝鲜,所以其服装也命名为朝鲜服。1897年,随着朝鲜改国号为大韩帝国,朝鲜服改名为韩服。在20世纪西方实用主义文化的影响下,现代韩服对李氏朝鲜时期的基础版型进行了较大的改良,加入实用性元素而摒弃了结构上的累赘。
韩服是在中国北方汉族和蒙古族服装的影响下,从古代转变到现代的传统民族服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半岛被分成两个国家:韩国和朝鲜。其中,韩国在国际社会中影响较大,因此高丽人穿的服装被称为“韩服”。
原始的朝鲜民族是散居在中国东北部的游牧民族,所穿的服装以下宽上窄为主,到了中国三国时期,韩服的基本结构开始演变。从此,韩服经历了三次变革演化到现在的款式。
三国时代末期,唐朝的商人把丝绸长袍传到朝鲜半岛。朝鲜族妇女开始穿着襦裙,而男性则穿着倒“T”形落至膝盖的上衣和宽体裤。高丽时代,韩国以元朝附属国的身份存在了80年。随后,高丽皇室与成吉思汗的女儿结婚,服装改穿蒙古族服装。李氏朝鲜国时期,韩国变成了明朝的附属国,展开了全方位的汉化,其服饰穿着已经和明朝汉服的服饰穿着基本一样。而清朝取代明朝之后,朝鲜依旧保留了明朝的服装。因此,最初上宽下窄的韩国服饰在唐代进行了第一次变革,在高丽时代进行了第二次变革,到了明朝进行了第三次全面的汉化。演化到现在的韩服,除了西方的马甲和满清的马褂,其他的服装款式都来自于汉服。
中国和韩国因为地理、气候、宗教及美学相接近,其服饰文化也具有共同性,但由于民族特性,政治风俗的影响,服饰文化也有差异性。
韩服与汉服的相通之处在于儒家传统美学的相似性。在民族文化与传统美学思想上体现出来的服饰精神气质被称之为气韵。气韵之美是服装的灵魂,汉服与韩服的气韵之美集中表现在和谐美和含蓄美两方面。
2.1.1 和谐美
与推崇“高尚文化”的西方相比,中国和韩国的国家文化都属于“和谐文化”,东方服装艺术的最高状态是和谐美,它的表现形式有四个不同的层次。首先表现在一个装扮的人,其身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中国和韩国人的祖先都崇尚“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汉服和韩服的平面结构和空白镂空为创造“天人合一”的境界提供了基础,宽衣博带的服饰形象和天地相感应,相得益彰。其次,着装人体与社会伦理的包容性也体现着和谐美,从服饰的外轮廓、装饰和色彩的淡雅可以看出其亲和力的服饰风格,它是儒家推崇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的表现。第三,和谐之美表现为服装本身搭配的协调性,例如从冠、衣裳、鞋履到服饰配件都彼此照应,整体统一协调,体现着人与人之间沟通交往的情感纽带。最后,和谐美表现在服装本身形制结构特点,强调对称、统一、平衡。韩服和汉服都排斥极端的、不协调、非对称形状的结构造型。
2.1.2 含蓄美
与西方“明喻文化”不同,中韩两国的文化都偏重于“隐喻文化”,这使中韩两国文化烙上了东方神秘主义的痕迹,其主要强调意境化的主观审美精神,往往借助抽象含义的色彩、图案、造型,表达不张扬而内涵丰富的美,给人留下意境深远的感觉。
汉服宽大飘逸、流畅脱俗的基本风格正体现出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其对肌肤严密包裹,既不显露体形,更不裸露肌肤,衣服与人体保持着宽大的空间。女装给人一种神秘感;男装则严整修长,洋溢着中和之美。韩服同汉服类似,着装力求大而化之,若即若离,展现出虚实相生、含蓄内敛的境界。韩服几乎盖住整个身体,高腰、宽大的款式造型,表现出庄重、含蓄之美,以其飘扬高贵的直线条和端庄的外形陶冶人的情操,反映出东方服饰审美的本质不是追求人体美,而是追求超出形体之外的精神意韵[10]。
汉服与韩服在结构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从形制、结构细节等方面进行区分。
2.2.1 形 制
西周以前,汉族人的着装体系偏重于“二分结构”的上衣下裳形制。在春秋时代,开始出现了深衣,它把“二分结构”组合成一个整体,属于衣裳统一制。衣裳统一是指通过对上衣下裳的裁剪与缝合,形成一件整体的衣裳。在此基础上又经过改良,形成了汉代的长袍,它属于上下连裁的形制。因此,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不断地使用着上衣下裳、衣裳统一、上下连裁这三种形制的汉服(图1)[11]。
图1 汉服的三种基本形制Fig.1 Three basic shapes and structures of Hanfu
韩国民族服装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韩国贵族墓出土的壁画和青铜器就可以看到韩服最初的模样。韩国人民的服装风格受到了中国北方游牧部落的影响,穿着特征是“二分结构”。无论男女,上穿窄袖服装,下穿灯笼形裤子,头戴帽,腰系带。经过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最终流传下来三种形制即上下连裁、上衣下裳和上衣下裤。女装由短襦和高腰长裙组成,短襦在前面横形交叉,由长带结成的蝴蝶结与高腰长裙搭配在胸前系住,脚上穿白袜子和船形鞋形成整体的上衣下裳的形制。男装主要由短袖袄,背心和肥大的裤子组成,属于上衣下裤的形制。由此可见,韩服与汉服的形制大体相同,只有局部略有不同,属于大同小异。
2.2.2 结构细节
韩服模仿了汉服的襦裙。韩服和汉服的主要区别是:汉服交领右衽(图2a),也有“V”字形领的;韩服都是“V”字形领(图2b)。韩服裙子束特别高,而且下摆非常宽大、蓬松,汉服则强调自然下垂。
图2 汉服和韩服的结构对比Fig.2 The structure comparison between Hanfu and Hanbok
汉服的前身左半片为整幅布(前部和后部的宽度一致),右片为半幅片,从肘部,上臂靠近左肩处接余袖,前后身大多是一整片,形成“Y”字形后接切片,布幅狭窄,从肩处接袖切片,整体由左右两片形成前后身,相互贴服后内部可穿三层。韩服前身的左、右片约占3/5布幅,布腰线提至胸部以下,在两个门襟上都缝长衣带,顺着短上衣垂落在长裙的中部,形成前视觉中心,起到装饰的作用。袖子底部呈曲线形状,充满自然形态美。
汉服作为中国服饰文化的代表,是华夏民族的皮肤。它以华丽、优雅、博大的气韵,深刻地烙印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像古代中国的影响力一样,汉服的基本形制为东方世界提供了标准,以致于今天东亚很多民族的民族服装都受到了汉服的影响;而韩国的韩服和日本的和服更是直接由汉服发展而来的。由此可见,汉服不仅是汉族的、中国的汉服,更是亚洲、世界意义上的汉服。
韩国民族很重视本族的传统服饰文化,出席重要的集会或盛大的节日时穿上传统韩服就是个很好的证明。韩民族虽然穿戴国际流行的西洋服饰,但本民族的传统韩服也穿戴至今,并不断在用料、缝纫、色彩、造型等方面用新的观念加以发展变化和美化,使其传统服饰文化更趋完善(图3)。今天,在韩国的农村,很多老人仍然穿着民族服装,头戴斗笠帽子,身穿长袍。中年妇女喜欢穿韩服,穿船弯形的胶鞋。婚礼上,新郎和新娘都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
图3 韩服的发展Fig.3 The development of Hanbok
在如今“韩剧”泛滥的年代,随处可见韩服的身影,很多中国人都感叹韩服的优雅美丽,诸不知韩服其实是汉服的影子。但是可惜的是,现在已经很难再看见汉服了,除了在少数的几部古代剧中还能看到。
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当代,各种国际活动都会安排各国代表以民族服装着装,在一些国与国的特殊外交场合,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表常常穿着民族服装出席,以显示自己文化的独立,而中国的西装则一再让华人失落和尴尬。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明先进的国家曾广泛影响世界,被称为“衣冠王国”的泱泱大国,却没有代表自己形象的民族服装,这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自立和自尊的问题,更不利于发展华夏文化和发扬民族精神。一个民族要保持其独立性,必须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体现,复兴民族文化包含和谐美、含蓄美、气韵美,汉服无可厚非,其可从三方面来循序渐进(图4)。
图4 汉服的复兴Fig.4 The revival of Hanfu
3.1.1 汉服的时代感
和不断完善的现代韩服一样,恢复汉服并非复古,汉服体系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发展起来的,这就要与现代相结合,赋予其一定的时代感。因此,在传统汉服绝迹三百多年后的今天,汉服也需要在继承古汉服含蓄内敛、自然飘逸风格的前提下,在面料、花纹、工艺等方面加以改良,形成现代汉服体系(图5)。这样才能使承载成熟内敛、含蓄蕴藉气韵的汉服在现代世界服饰舞台上闪闪发光。
图5 汉服的时代感Fig.5 The period feel of Hanfu
3.1.2 汉服的礼仪文化
今天在日本和韩国,平时穿着类似汉服的传统服饰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尤其是在重要的场合,如婚礼、节日庆典,和服与韩服作为民族礼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在中国,大多数的汉族人还不知道属于自己的民族服饰。在中国服装市场上,大家所能见到的民族服饰也是经过改良了的满族服饰,如马褂和旗袍。服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区别于不同外来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在中国日益强大的今天,相信汉服最终会拨云见日,重拾信心。首先应从礼服开始,在一些重大庆典、节日、仪式、会议上表现其作为“国礼服”的严肃和庄重[12],然后逐渐完善,再从礼服普及到日常用服。
3.1.3 汉服现代化的循序渐进
欧美等国完成服装的现代化,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程,韩国却在20年间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可称为一个较为成功的典范。韩国吸收东西文化自成一派,即使没有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民族文化,却很好地消化为己所用。现代汉服的发展也将是一项艰难的历程,需要一步一步去实现,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现代设计理念、先进技术,具体来说是以服饰文化特征为主体,在布料、纹饰图案、局部结构上需适当改良,以适应现代服饰工艺技术的发展。在面料上可选择机织布,裁剪上部分使用立体裁剪,以适应人体,在穿戴繁琐性上要大大简化以便于行动,在形制上部分生活化,在做工面料上采用现代技术降低成本,提高其竞争力。
文化的特色就在于其独特,国外的东西被引进后往往会本土化,学位制是世界通行的,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有时是特定的,某一种文化特色就是一个民族独有,或少数几个民族特有,那么这就为中国的学位服是汉服提供了可行性,这不仅符合中国特色的原则,还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气韵。具体来说,中国可以有自己的汉服学位服体系。首先,延续汉服宽大飘逸、流畅脱俗的基本风格,平面的、宽松的外轮廓,自由、放松的曲线造型,自然下垂的衣摆,体现一种浑然一体、由内及外的含蓄之美。其次,采用汉服的交领右衽,体现汉服的一大特色。另外,颜色分别为:学士服用藏蓝色,硕士学位服用深红色,博士服用红黄相间。关于领部,工科的用黄色,其他的用白色。博士学位流苏为黄色,硕士学位流苏为红色,学士学位流苏为蓝色(图6)。
图6 中国学位服Fig.6 Chinese academic costume
通过研究传统汉服与韩服的联系及区别,提出了对汉服发展的建议。如今当代社会处于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所接触的异域文化越来越多,尤其处在大量“韩剧”泛滥的侵略式的文化中,该如何保存、坚守和创新自己民族文化,值得大家进一步探索。
[1]谢念雅,刘咏梅.基于汉服特征的服装结构研究[J].大众文艺,2011(17):296-298.
XIE Nianya, LIU Yongmei. The garment structure study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nfu[J]. Popular Literature and Art, 2011 (17): 296-298.
[2]鲍怀敏.汉服的美学研究[J].济南纺织服装,2010(4):1-3.BAO Huaimin. Hanfu aesthetic research[J]. Jinan Textile and Apparel, 2010 (4): 1-3.
[3]张君浪.从汉服的审美层面看汉服的精神文化价值[J].才智,2009(28):147-148.
ZHANG Junlang. Chinese clothing spiritual and cultural value from the aesthetic aspects of Chinese clothing look[J].Intelligence, 2009 (28): 147-148.
[4]李晰.中国服饰发展趋势研究[J].大家,2011(22):38.LI Xi. Chinese clothing trends[J]. Master, 2011 (22): 38.
[5]李基香.在红色韩服中体现的韩国女性活力[J].北京服装纺织,2008(12):89.
LI Jixiang. Embodied in red Hanbok,Korean female vitality[J]. Beijing Clothing Textiles, 2008 (12): 89.
[6]常燕子.浅议女子韩服之美[J].科技致富向导,2010(24):121-122.
CHANG Yanzi. Studies on the women's Hanbok beauty[J].Guide of Technology Rich, 2010 (24): 121-122.
[7]汤臻.浅谈韩国影视带来的韩服热[J].电影评介,2007(7):60.
TANG Zhen. Studies on the South Korean film brings Hanbok heat[J]. Movie Review, 2007(7): 60.
[8]黄茜.韩服飘飘在中国的流行元素与文化启示[J].大众文艺,2010(24):209.
HUANG Qian. The popular elements Hanbok fluttering in China and cultural revelation[J]. Popular Literature and Art,2010 (24): 209.
[9]百度百科.汉服概述[EB/OL]. [2012-03-19]. http://baike.baidu.com/view/4514.htm?fr=ala0_1.
Baidu Encyclopedia. Hanfu overview[EB/OL]. [2012-03-19]. http://baike.baidu.com/view/4514.htm?fr=ala0_1.
[10]吴晓玲.中国与韩国传统服饰文化比较分析[J].当代韩国,2006(4):81.
WU Xiaol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Korean traditional dress culture[J]. Contemporary Korea, 2006 (4): 81.
[11]张朝阳,郑军.中外服饰史[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1-29.
ZHANG Chaoyang, ZHENG Jun.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lothing[M].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09: 11-29.
[12]蒋玉秋,王艺璇,陈锋.汉服[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8:88-98.
JIANG Yuqiu, WANG Yixuan, CHEN Feng. Hanfu[M].Qingdao: Qingdao Press , 2008: 88-98.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nfu and Hanbok
JI Yong, WANG Ge-fei
(Business School,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Hanbok is traditional clothing which evolves from the ancient to modern socie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an and Mongolian clothing, and has strong ethnic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anfu and Hanbok through the influence of philosophical and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n artistic conception as well as connection and distinction in structure of Hanfu and Hanbok. This paper also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Hanfu from origins, current conditions and aesthetics and practical values of "Hanfu", and introduces academic costum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also tries to unearth prospects of "Hanfu" in the new era, and reflect its irreplaceable cultural content in the history of costume world, inherits Chinese costume aesthetics, improves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costumes in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anfu.
Hanfu; Hanbok; Clothing structure; Clothing culture
TS941.74
B
1001-7003(2012)11-0076-05
2012-03-19;
2012-09-30
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PHR 201006123)
作者介绍:季勇(1987- ),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西服装文化与服装结构设计的研究。通讯作者:王革非,教授,wgefei@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