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吴海燕
乌石化:23个民族是一家
○ 文/吴海燕
终年白雪皑皑的博格达峰下的乌鲁木齐石化公司,积极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各民族员工“根连根、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谱写了一曲民族团结交响曲。
年已88岁高龄维吾尔族老大娘买合土木汗·斯依提是一名退休职工。老人无儿无女,丈夫早在20年前就去世了,生活比较困难。她却幸福地说:“我虽然没有子女,但在乌石化这个民族大家庭里,一样也老有所养啊!”
原来,乌鲁木齐石化公司西峰集团有一个12位年轻人组成的爱心小组,20余年如一日照顾着这位老大娘。无论春夏秋冬,爱心小组成员每天上班前和下班后都要去老人家里问寒问暖,打水扫地,像对待亲人一样帮助老人,给了老人无限的温暖和爱心。
终年白雪皑皑的博格达峰下的乌鲁木齐石化公司,由23个民族的员工组成,少数民族员工1933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17.2%。在企业发展历程中,各民族员工“根连根、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大家共同工作生活在同一个蓝天下,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公司有一个有口皆碑的模范家庭:丈夫刘涛有汉族、俄罗斯血统,妻子是炼油厂公用工程一车间维吾尔族员工古丽仙,还有她的婆婆及他们的聪明可爱的宝贝儿子。古丽仙不仅在岗位上工作出色,而且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婆婆身体不好,她就抽空陪婆婆到医院检查,跑前跑后。“这样的媳妇有什么挑的呢?”老太太经常夸讲儿媳说。丈夫刘涛因工作加班加点,古丽仙特别心疼丈夫,她从一个不会做饭的女子变成了巧媳妇,常常变着花样给丈夫做些营养丰富的饭菜。刘涛专心岗位工作,多次被厂里评为先进个人。
古丽仙一家还是个居民小区大家公认的好邻居。谁家有了难事,她都热情帮助。邻居小杨夫妻都倒班,有时无法按时接孩子,古丽仙就和刘涛一人接一个孩子回家,精心照料,令小杨夫妻特别感动。春天,她就忙着在小区翻地、种花。夏天,她又忙前忙后地浇水。老人们看着盛开的鲜花,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刘涛常抽业余时间去钓鱼,只要有收获,总忘不了给左邻右舍拎几条,做饭时整个单元都飘着鱼香……早在2003年,古丽仙就被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古丽仙一家也被评为“五好家庭”。
●乌石化公司矿区文化活动红红火火,各民族员工家属其乐融融。
像古丽仙一家这样的多民族家庭一样,工作生活在乌石化的各民族员工,心心相印,亲如一家,共同演奏着心连心的和谐曲。每个员工都特别热爱自己的企业和工作岗位,珍惜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自觉地成为民族团结的维护者,确保了企业政治和生产的稳定发展。
2012年,公司选出的“首届感动乌石化人物”中有这样一名员工,当他听到一名14岁孩子因车祸生命垂危时,立即驱车二十几公里献血,然后悄悄回到单位继续工作。他就是运输公司小车队维吾尔族驾驶员吐尔逊江·努尔买买提。他先后献血四次,献血量超过1千毫升。当他毫不犹豫伸出胳膊献出自己宝贵鲜血的时候,在他看来再平常不过的行为,却折射出了民族团结的大爱。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笔者翻阅乌鲁木齐石化公司建厂十年时出版的《闪光的古牧地》发现里面有一篇《民族团结的交响乐》的文章。文中写道:“运输站的汽车司机努尔买买提,工作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和同事们一起创造出了一流的业绩,被评为劳动模范。”这个努尔买买提竟然是吐尔逊江·努尔买买提的父亲。提起已故的父亲,吐尔逊江·努尔买买提非常怀念他:“我父亲特别爱岗敬业。”他为有这样的父亲而自豪。公司各族员工心心相印,代代传承着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可贵品质,演奏着一曲民族团结的交响曲。
今年41岁的回族员工葛新春是原料处的一名工艺技术员,先后被评为职业道德先进个人、厂处级优秀党员。他在工作生活中主动帮助少数民族员工,关心、理解少数民族职工的困难。他的实际行动得到了少数民族员工的赞扬和肯定。葛新春的维族妻子依帕尔·加拉力丁是一名双语教师,也和他一样致力于民族团结工作。多年来,葛新春夫妻俩主动想办法为贫困家庭的孩子们募捐各种衣物、学习用品和文体用具等,用爱心演奏着爱的合奏曲。
每年5月,乌石化公司都会集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民族团结活动。两年来,公司党委举办了60多场“形势、目标、任务、责任”教育活动,表彰了数十个先进典型。其中,有荣获公司“职业道德先进个人”的设备安装公司维吾尔族员工阿不都·克瓦尔,有拾金不昧的热电厂维吾尔族员工艾尼瓦尔·阿伊甫。
首届“感动乌石化人物”中还有一位哈萨克族员工叶尔江·木哈买提汗。他是化肥厂电修车间电工。去年夏天,他听说一名4岁女童生命垂危,急需Rh阴性血型进行手术的消息后,立即赶到医院无偿献上了珍贵的Rh阴性血型。一位出租车司机看到叶尔江·木哈买提汗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赞扬说:“乌石化人,真好!”
艾尔肯·买买提是公司一名维吾尔族员工的孩子。父亲去世后,他在孤儿院长大。公司党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他到公司工作。现在,他有了稳定的工作,还组建了幸福家庭。
乌石化公司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承担自治区和集团公司定点帮扶县的扶贫工作。几年来,公司共投入帮扶资金190余万元,建设了牧民定居项目—30栋砖混结构贫困户住房。在喀什市疏勒县,公司投入5万元为社区配备办公设备、办公用品,使社区办公环境大大改善。公司还为受援地区捐赠43台电脑,投入110万元实施驾驶员培训和果品加工项目,帮助农牧民学技能、学技术,使农牧民实现了向长期稳定就业转变,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维吾尔族青年女工热沙来提·吾马尔在认真巡检。
“我从南疆来,是汉族师傅手把手地帮助我,把我培养成了一名优秀的主操,这几年我也当师傅啦!”公司热电厂维吾尔族员工阿里木·阿不都拉高兴地说。
近年来,乌石化公司不断加强“师带徒”培训工作,动力厂、塑料厂、运输公司等单位出台了“师带徒”管理办法或考核细则,有的车间召开拜师大会,签订师徒合同,制定了培训计划,评选优秀“明星师徒”。各民族员工在技术上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工作技能水平。
为加快培养适应公司大发展需要的少数民族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各类技能型人才,2011年以来,公司组织脱产培训班228期,少数民族员工参加培训1132人次。特别是2012年举办了少数民族、女干部、青年干部培训班,其中少数民族32人,占全班总人数的45.5%。
乌石化公司每年都会选送外培少数民族员工,同时有一批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被选拔到管理岗位。维吾尔族斯拉因·司马义曾获公司首届十佳杰出青年、乌鲁木齐首届十大杰出青年,现任公司塑料厂厂长。公司先后树立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维吾尔族阿迪力、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优秀奖获得者维吾尔族热沙来提、自治区劳动模范维吾尔族艾尔肯、优秀车间主任维吾尔族古丽·巴哈等一批生产一线和后勤服务战线上的少数民族先进典型。少数民族员工在各自岗位上锻炼成长,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图片均由吴海燕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