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现象”解析

2012-11-14 13:35陈曙光
决策与信息 2012年4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文/ 陈曙光

20 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步入低谷的时候,在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在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纷纷背叛马克思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却逆势上扬。美、英、法、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主张消灭资本主义的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国家多次被评为“千年第一伟人”。一股蔚为壮观的“马克思现象”,千年之交的“马克思现象”正在西方社会闪烁光芒。它传递给我们的政治信号,值得重视和深思。

“马克思现象”不是独立发生的事件,而是涉及诸多方面的一种社会动向。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活动气势恢弘

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像凯旋英雄般昂首阔步地跨进大学殿堂,各社会科学学科无不涉及马克思主义。在美国,“有马克思主义色彩”的社会学成了美国的主导社会学流派之一。正如捷克学者D·阿利耶娃所说,80年代初的美国,马克思主义作为大学普通学科的建制形成了,在美国的大学里,似乎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不流血的“马克思主义文化革命”。

现在,国外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流派有数十个,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协会已多达1000多个。目前比较流行的学派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学术活动频繁,气势恢弘。欧美学者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意义,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方向,组织了数十次国际大型学术研讨会。一是以法国巴黎“马克思园地”为中心,每两年召开一次“国际马克思大会”。1998年,为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法国“马克思园地”等单位主办纪念大会,来自60多个国家的1500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二是以英国伦敦《社会主义者评论》为中心,每隔两年召开一次“马克思主义大会”。1996年 7月,在伦敦大学召开“96马克思主义大会”,与会者多达6000人,举行了260多场报告和讨论会。三是以美国纽约为中心,每年召开“世界社会主义学者大会”。每次会议都有来自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的数千名学者参加。

(二)马克思的著作风靡全球

马克思的著作自问世以来始终是国际图书市场上的畅销书目,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宣言》发表 160多年以来,已经被翻译成200多种文字,印刷1000多次,这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部纲领性文件,被视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2008年,由于金融海啸的爆发,西方许多人争相购阅《资本论》,试图借助该书来理解和解释眼前所发生的一切。据德国一个出版社的董事总经理约恩·施特隆普告诉路透社,年前三季度这本大部头名作在德国已经销售了约1500本,是2007年全年销量的三倍,更是1990年销量的100倍。2009年1月8日,英国作家托尼·帕森斯亮相北京,出席全球销量逾两百万册的小说《男人与男孩》中文版的首发式,这位著名畅销书作家披露,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如今欧洲的阅读时尚是“马克思”,托尼·帕森斯戏称自己“暂时无法与马克思比拼销量”。另据报道,德国现任财长施泰因布吕克毫不掩饰自己是马克思粉丝。因为金融危机而焦头烂额的施泰因布吕克也开始阅读《资本论》,不仅如此,他还带着30位企业总裁买了《资本论》。

(三)拉美政坛整体向“左”转

20世纪末以来,大部分拉美国家左翼领导人先后通过大选上台执政。1999年1月,查韦斯大选获胜,当选为委内瑞拉总统,标志着拉美左派发展新阶段的开始;2003年初,巴西劳工党领袖卢拉两届任期届满卸任时,其民众满意度仍高达创记录的85%以上,其选定的继任人罗塞夫以高票当选新一届总统;2004年3月初,乌拉圭进步联盟——广泛阵线主席瓦雷·巴斯克斯当选总统;2005年1月,玻利维亚争取社会主义领导人莫拉莱斯、智利社会党领导人巴切莱特当选总统。2006年是拉美的大选年,又有一批拉美国家左翼领导人或者再次连任或者新当选为国家总统。在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乌拉圭、多米尼加、巴拿马、秘鲁、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厄瓜多尔等国,左翼政党获得了执政权。拉美“向左转”几乎是新世纪国际社会的标志性事件,左翼领导人在拉美13个国家通过大选赢得政权。这些国家总人口占拉美地区总人口的70%以上,国土面积占拉美地区总面积的80%以上。难怪俄共主席久加诺夫说:“这是一块我们正在见证其加速‘变红’的大陆。”

拉美左派分为两种:激进左派和温和左派。激进左派以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和厄瓜多尔总统科雷亚等为代表,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公开宣称搞社会主义。温和左派以巴西总统卢拉、智利总统拉戈斯、阿根廷总统基什内尔和乌拉圭总统巴斯克斯等为代表,表面不说搞社会主义,实践活动却带有社会主义性质。

(四)西方主流思想家纷纷“走近马克思”

苏东社会主义实践失败之后,国际上掀起了一股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狂潮,以弗朗西斯·福山为代表的部分思想家们大肆宣扬“历史终结论”。“配合着流畅的进行曲节奏”,他们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了,共产主义已经灭亡,甚至得意忘形地高呼资本主义万岁、市场经济万岁!

然而,令人深思的是,当代西方最负盛名的思想家德里达、詹姆逊、哈贝马斯、吉登斯却不约而同地走近马克思,在世界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代法国哲学大师、解构主义创始人德里达(Jacques Derri-da)郑重推出了《马克思的幽灵》。他在书中指出“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回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德里达大声疾呼:“向马克思致敬”,马克思主义的确是“不可超越的意义视界”,“地球上所有的人,……都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不反复阅读马克思,将是一个理论的、哲学的、政治的责任方面的错误”。美国后现代主义大师詹姆逊(F.R.jame-son),因其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和学术影响而被誉为“引导了美国人文学科的方向”,詹姆逊一向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苏东剧变以后,他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声言“我同马克思的联系出于兴趣”。德国当代思想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掌门人哈贝马斯(JuergenHabermas)在苏东剧变以后与非马克思主义者展开了论战,他向世人宣布“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我仍然是马克思主义者”。英国社会理论家吉登斯是“第三条道路”的提倡者和发扬者,被称为布莱尔的“精神导师”,更有甚者称其为欧洲导师,他塑造了英国工党,并广泛地影响了20世纪90年代末的政治气候。苏东剧变后,吉登斯声称“虽然不再时髦,但我仍看重马克思”,并把马克思的某些观点纳入他的“第三条道路”的理论中去。

(五)马克思多次被评为“千年伟人”

“马克思现象”诸多表现中最引人注目、具有世界性影响和轰动效应的还要数“千年伟人”评选活动。1999年7月,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几位教授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第一伟人”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居第二。同年10月,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国际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一个月后,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分列其后。2002年12月,英国路透社在政、商、学术、艺术四界的名人中评选“千年伟人”,共39名候选人。结果,马克思又同爱因斯坦和甘地入选。最近的一次调查是2005年7月,英国BBC广播公司调查“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3万多名听众参与,结果是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经济学家》周刊极力推荐的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被远远地抛在后面,得票率仅为12.6%。西方其他著名思想家柏拉图、康德、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更是望尘莫及,黑格尔甚至没有进入前20名。

千年之交,“马克思现象”为什么再一次显现蓬勃生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折服于马克思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文章

西方“马克思现象”的出现,确实部分地源于马克思的个性特质和精神品质。西方很多人并没有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也并不懂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但是他们相信马克思,马克思的人格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担保。马克思的人格力量关键在于不为世俗利益放弃信仰。在一个物欲横流、资本逻辑操纵一切的社会中,马克思一生极度贫困,上无片瓦,下无寸地,食不充盈,居不定所,累遭迫害。但他始终忠于信仰,献身于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在毫无“资本”的情况下写成了《资本论》,在缺乏货币的情况下写成了关于“货币”的文章。

马克思一生四次被驱逐。1845年,马克思被视为一个危险的革命家,应普鲁士政府的坚决要求,法国政府将其逐出了巴黎,被迫迁居布鲁塞尔;1848年二月革命爆发,马克思被逐出比利时,重返巴黎;三个月后,马克思回到德国的科伦;1849年2月,马克思遭德国反革命势力起诉并被提交法庭审判,尽管被判无罪,却再次被逐出德国,迁往巴黎;1849年6月13日,马克思又被逐出巴黎,移居伦敦,从此未返回祖国,客死异国他乡。

但是,尽管如此艰难,马克思没有成为一个人格分裂的人。他没有一边批判资本主义,一边又利用资本主义机器去赚黑心钱。在西方,马克思的人格力量和道德文章征服了很多普通民众,哪怕他们不愿意从根本上认同共产主义,但他们却还是在终极意义上仍然认为“共产主义是最好的办法”。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情势定格在资本主义社会。尽管马克思智慧过人,但没有资本主义社会的情势是产生不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是马克思造就了他所在的时代,而是他所在的时代造就了马克思。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时代的理论产物。

马克思之后的资本主义变了,但内核没有变。资本主义变了,从表层来看,资本主义社会比以前富了,很多的无产阶级变成中产阶级了;从中层来看,资本主义比以前变得更美好、更人性了;从深层来看,资本主义暂时活下来了,避免了即将覆灭的命运。但是,资本主义的内核没有变,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多年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没有变,资本主义的最终命运没有变。

只要资本主义的内核不变,就没有人能够超越马克思主义。只要这个世界上还存在剥削、压迫、不平等,马克思就将永远活在广大工人阶级、劳动大众和一切追求社会进步的正直人士的心里,马克思就始终是人们追求解放的旗帜。詹姆逊一向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苏东剧变以后,他就马克思主义终结论发表过一个很深刻的谈话,他说“今日的资本主义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危机是体系性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并没有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科学。……这意味着,庆贺马克思主义的死亡,宣告资本主义和市场体系决定性胜利的做法是不合逻辑的。……庆贺马克思主义的死亡正像庆贺资本主义的胜利一样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存在主义大师萨特也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只要决定当今世界的那些最基本的东西不变,就没有人能够超越马克思”。萨特说这句话的时候,正值社会主义在欧洲处于严重危机。萨特说:“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还十分年轻,几乎还处在童年时代;它才刚刚发展。因此,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这两位大师的核心观点就是只要资本主义依然存在,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过时。

(三)马克思提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永恒的价值

“马克思现象”的产生,最关键、最有说服力的原因还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力量,在于马克思提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永恒的价值。

马克思提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翻过“两座高峰”,完成“两次克服”,实现“两个统一”,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的面前,屹立着两座思想的高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达到了近代唯心主义哲学的顶峰;费尔巴哈是旧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达到了旧唯物主义的最高峰。马克思要创立新说,就必须超越这两位前辈,翻过这两座高峰。“两次克服”就是马克思克服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吸取了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吸取了其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两个统一”就是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至今仍是人类正确认识世界、预测未来、制定行动对策的理性工具,而且是唯一正确的理性工具。这个理性工具不仅马克思主义者在用,非马克思主义者、反马克思主义者也在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反动统治者虽然口头上不停地攻击马克思,而背地里却不得不认真地学习、研究他所提供的这一理性工具,自觉不自觉地按其原则办事。《资本论》出版以后,就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家、银行家、企业家床头柜上首选的书目之一。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以来,这一幕又开始重演。历史是客观公正的评判者。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各种学说层出不穷,举世闻名的思想家更是多如繁星。但是,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严谨科学而又博大精深,也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武装了一代又一代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更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著名的西方思想家J·A·熊彼得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大多数智力或想象的创作,经过一段时间,短的不过饭后一小时,长的达到一个世代,就完全湮没无闻了。有些却不,它们遭受了晦蚀,但是又复活了……这些创作,很可以称之为伟大的创作。……按这个意思来说,伟大这个词无疑适用于马克思的道理。”

“苏东”的失败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事业的暂时受挫并不等于马克思主义的失败,也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失败。法兰克福学派掌门人哈贝马斯曾经指出:“东欧剧变和苏联的变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失败的只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即官僚社会主义。在21世纪,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广阔的前景。”

现在,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资本主义决不会收起它狰狞的面目;没有马克思主义,就不会有今天的世界,更不会有光明的未来。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