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 华
就业腐败引发就业不公
丽 华
在香港凤凰卫视的一期《一虎一席谈》节目中,有一位全国人大代表说,在大陆,一个县长的儿子是不用为找工作犯愁的。他老子自然会给他安排好,甚至不用县长本人出面,儿子的工作自会有人为他安排好。这在中国是一个见怪不怪的普遍现象。
为什么官员的子弟要比平民百姓的子弟各方面都优越呢?这是因为社会上存在严重的就业腐败。
所谓就业腐败,主要是指一些官员和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在办理人员录用等公务活动中,违规操作,利用职权为配偶、子女、亲友或者身边的工作人员在就业方面谋取特殊利益和特殊照顾的行为。这种行为在当前就业难、好岗位稀缺的情况下,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对这种就业领域的权力腐败和不公,急需引起重视,严加整治。
量身定做
如今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虽然都实行公开招聘,在形式上貌似公开而规范,但在具体的环节和操作上却设置了条条框框,为照顾“官二代”就业“量身定做”。
2010年11月,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财政局下属收费票据管理所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务员),其招聘条件确定为:“普通高校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获得国外学士学位,国际会计专业,大学英语四级,屏南户籍,女,年龄25周岁以下。”这次招考只有一个人报名,并且因此无须考试而被直接录取。
该招聘条件做了诸多限定:普通高校全日制应届本科毕业生、国外学位、屏南户籍、女、25周岁以下。
经查,原来这是为原屏南县委书记、现宁德市副市长陈辉之女陈晨专门设置的。陈辉说,他的妻子急于给孩子安排工作,便找了他原先在屏南县工作时的老部下帮忙。
有网友曝料,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在招聘人员的时候制定特定条件,这不是第一次。该网友在屏南人事人才网上检索到2008年屏南县委党校的一次公开招聘,招聘通知是屏南县委组织部发布的,时间是2008年5月6日,招聘的岗位是屏南县委党校教师,人数一名,条件包括境外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毕业取得学士学位,接受英语语种授课,具备英语六级听说读写能力,女性,22周岁及以下,共青团员,屏南籍或出生地在屏南等。
把这两次的招聘条件放在一起进行比对,可以看出有着惊人的相似。这则招聘启事同样规定了应聘者的年龄、性别、户籍、所学专业和政治面貌。规定得这么“原则”的唯一可能,同样是“量身定制”的需要,同样是为有着特殊背景的人设置的。
就在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财政局“量身定做”招聘事件发生后不久,网友“夏夜的晚风”又在华声论坛发帖爆料,称福建省三明市事业单位招聘也搞量身定制,并晒出2010年三明市市属事业单位公开考试招聘工作人员岗位信息表为证。
该信息表显示,三明市皮肤病医院药剂科工作人员招聘对象为:往届未就业。而应聘条件设置为:全日制普通院校药物分析检验专业中专毕业并具有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
网帖称,此次招聘条件系三明市药检所刘宝春所长为其女儿刘雅涓量身打造,“直接招聘具有本科或专科的药物分析专业不就好了,很显然,这位所长的千金因为只是药物分析中专毕业,再拿了个别的专业的本科证书……”
经登录三明市人事局官方网站查证,网友反映的招聘人员和招聘条件属实,刘雅涓以71.8分的笔试成绩进入面试名单。在该面试名单中,三明市皮肤病医院药剂科一职仅刘雅涓一人。在三明市人事局公布的招聘结果中,刘雅涓被三明市皮肤病医院列入拟聘用人选公示名单。
2011年初,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公开招聘基层财政所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报名条件包括“父母有一方或双方在鹤城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等3项,被指是为了照顾“官二代”。之后,该应聘条件被改为——招聘对象要求具备鹤城区户口,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鹤城区所属乡镇、街道办事处的纯村(居)民(包括中央、省、市驻军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子女,户口在鹤城的);户口在鹤城区,且居住一年以上的居民、村民。
同一月份,安徽巢湖居巢区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公告中,招聘条件要求“居巢区籍生源或父母一方在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及以上未就业毕业生可以报考。”面对公众质疑,该区招聘条件很快改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大学本科(学士)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在读学生除外)。”
2011年8月,网友“liuxuefen666”在天涯上爆料,称“山东枣庄市高新区2011年招聘教师,竟然要求父母都是干部。”网友公布的“2011年高新区招聘教师简章”显示,这次招聘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招聘语文、英语、数学等7个科目12名教师。但在其列出的招聘条件中则明确要求:“父母为高新区区属单位人员或为街道办事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并且报名时“须持村(居)证明或父母所在单位证明(证明需盖单位公章,并由村〈居〉书记和街道主要负责人签字)”。高新区教育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高新区以前很穷,现在经济发展起来了,那些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都作出了很大贡献,让他们的子女报考,也是他们享受的权利,是为照顾这些职工的子女。”
李莎(化名)虽然毕业于北京一所名校,但由于专业冷门、就业面极窄、自己的成绩也不拔尖,她想要凭个人能力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获得一份好工作并非易事。所幸的是,李莎的舅舅是北京市某政府部门的负责人,就在李莎要找工作那年,该部门只设置一个招聘岗位,岗位要求则完全是根据李莎的情况定制的。李莎毫无意外地成了该工作岗位的最佳人选,成为北京市的一名公务员。
类似“量身定做”的招聘还有“萝卜招聘”,即先有“萝卜”再挖招聘的“坑”,搞“定向招聘”。“萝卜招聘”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报名的资格限制上有猫腻,通过特定条件,限制其他人的报名资格。同时,在报名、笔试和面试的某个或多个环节中进行“人为操作”,以实现这个岗位对特定对象的“专一性”和对其他人的“排他性”。
在2011年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一组织的招考笔试中,河北大学毕业生李娟以领先第二名12分的成绩进入面试环节。但经过面试后,她却以0.08分之差应聘失败。随之有消息传来:胜出者被指是用人单位领导的女儿。种种迹象都让李娟坚信,她所参加的河北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是一次“萝卜招聘”。
2011年4月,李娟报名参加河北社科院事业单位招录“科辅人员”考试。5月,6个人通过资格审查。“这让我感到很意外,”李娟说,“当时我觉得很幸运,公务员考试报名很多,有一千多比一,这个只有六比一。”
原来,这种意外源自这一岗位对考生专业的要求——“公共政策研究”,而在高校的专业设置中并没有“公共政策研究”这一专业。
“这让我犯了嘀咕,我学的是行政管理专业,担心不符合报名条件,于是特意打电话到河北社科院,当时那边跟我确认,可以报名。”李娟说。
5月24日,笔试成绩公布,李娟排在第一,比第二名高了12分之多。
7月12日,李娟和其他人一起参加了面试。7月15日,面试成绩公布,李娟遭遇失败。拟录用者李娜正是用人单位《经济论坛》杂志社社长李现科的女儿,这让李娟对整个考试过程产生了种种质疑。
李娟说,在她看来充满“疑点”的面试,是在笔试成绩公布近两个月后的7月12日进行的。
那一天,共有4人进入了社科院“科辅人员”面试环节。
李娟说,7月12日上午,在进行资格复审后,有工作人员通知:在省社科院会议室,部门领导要先进行一次“简单的面试”,“不打分”。
而这次“简单的面试”,共有三个面试官在座,“两男一女”。“他们自称是《经济论坛》杂志社的领导。”李娟说,此次招聘的“科辅人员”就是到河北省社科院主管、主办的《经济论坛》杂志社做编辑。
“每人的面试时间大约为5分钟。”李娟回忆,就是做了一下简单的自我介绍,很随意。但一位面试官的问题,却给李娟留下了印象。“这位考官问我,你和李娜是一个学校的吗?你们认不认识?”
据李娟了解,此次和她一同应聘的李娜,是2010年毕业的河北经贸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经济论坛》杂志社实习”。
正式的面试开始于当日下午3时。4个人抽签决定了面试次序。“我是第二个,李娜是最后一个。”
这次面试共有7位考官和1位监督员,每个人面试时间是15分钟。李娟说,面试时并没有抽题,而是面试官根据准备好的题目,随机提问。
“面试结束后,我们就回家了。”她强调说,并没有当场出成绩,“公务员考试是当场出成绩的。”
7月15日,河北省社科院网站上公布了《2011年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面试考核考生成绩公告》。
笔试成绩排名第三的李娜,在面试中高分逆转,她获得了91.6分的高分。李娟的面试成绩为82.8分,另两位进入面试的应聘者面试成绩分别为80.6分和79分。
7月15日的公告中,河北省社科院对总成绩的计算方法作了说明: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面试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而《河北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暂行办法》第33条则规定:“笔试成绩占考试总成绩的比例一般不得低于40%”,“具体加权比例,考试组织单位应当在向社会发布的招聘公告中载明”。
“这一比例,并没有按要求在招聘公告中载明。”李娟质疑说,河北省社科院只是在综合分数计算完毕,公布成绩时,才首次说明了总成绩的计算办法,“这显然是违规的”。
“40%只是有关部门要求笔试成绩所占比例的最下限。”李娟强调说:“笔试成绩占到41%,此次招聘胜出的就不是李娜,而是李娟”。
面试成绩公布后,李娟曾致电河北省社科院人事处。在电话中,李娟质疑了此次招聘的公正性,要求“由第三方重新组织面试”。对此,这位工作人员没有正面回应。而当李娟要求公开面试评委的姓名和身份时,这位工作人员回答说:“我们的评委是不公开的。”
8月12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在《关于2011年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有关情况的说明》中证实,被招录者李娜确系该院《经济论坛》杂志社社长李现科的女儿。但同时《说明》指出,经调查组调查核实,该院2011年事业单位人员招聘工作没有发现暗箱操作与违规违纪问题。
对此,李娟表示:“河北社科院的调查也由自己内部组织进行,其中的公正性有无监督,都不得而知。”对这个公布的结果,她表示并不认同。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杨建华指出,在河北社科院招考中,“面试占60%,笔试占40%”的原则也是事后作为“挡箭牌”来公布的,这些做法完全违背了公开、公平、公正的招考原则。
随着时间的推移,量身定制的“萝卜招聘”又出现了翻新版——“县长特别奖”。
2011年8月,有网友爆料称,河北盐山县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明文规定,对“为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授予“县长特别奖”的称号,并在下一年度为这些单位相关负责人或个人的一位子女在事业单位安排工作等。
粗粗一看这个“县长特别奖”的名目,还不由让人有些疑惑,以为是又冒出什么新鲜事物;再一看具体内容,其实就是众多先例的又一翻版而已。“特别奖”其实一点也不“特别”,如果说以往那些量身定制的“萝卜招聘”,尚且还有个偷偷摸摸、半遮半掩的走形式、走程序,做点表面文章,“县长特别奖”的外衣则将其变得“正当合理”,给参与其中的人一个保护个人免遭攻讦的盾牌。
这样一个“县长特别奖”,设立的依据何在?看似“拍脑袋”的背后,其实是对小群体利益煞费苦心的维护。虽然说获得“县长特别奖”的条件是“为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文件中并没有说明,究竟做出什么样的贡献算是“突出贡献”,含含糊糊的表述,没有具体标准或者量化的条件。与之相应的是,新闻提及获得“县长特别奖”的单位为县公安局、县商务局,个人为县国税局局长、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盐山中学教研处主任、孟店乡东帽圈村党支部书记等4人,多人的子女已经分别在事业单位安排了工作,却让人看不出他们到底做出了什么“突出贡献”。如果他们仅仅是在职务行为方面取得一些工作业绩,难道不是分内之事?以此奖励作为追加的额外“福利”,又怎能服众?
这项被冠之以“县长特别奖”的特别奖励,据称从2008年就已开始,因部分单位和个人重复获奖,甚至还出现将事业单位指标转送亲友的情况。某个“圈”内中人的心照不宣,为利益的输送和均享留下恣意支配、协调的空间;“风水轮流转”,却怎么也不可能转到普通人家的子女头上。
以“在事业单位安排工作”作为奖品,违背了事业单位招聘必须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事业单位录用工作人员需通过社会公开招考,未经公开考试直接安排人员工作应属违规操作。一个“县长特别奖”,便轻轻松松将工作机会变成极少数人的盘中餐,这个过程,同时伴随着其他人机会的丧失,个人的教育背景和工作能力被放置到从属地位。
网友心灵鸭汤评论说,这样一来,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重点培养官二代,权二代了,高明,一个奖字就给腐败穿上了看似合理合法的外衣。
内定安排
有的地方为照顾某些领导,特意为其子女“内定”了就业指标。例如湖南省冷水江市人事局局长打报告申请给儿子安排工作,经上级领导层层批示同意,尚在大学读书的儿子便已安排好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的工作。
2010年12月25日,部分网站和媒体报道了江苏工业学院(现常州大学)冷水江籍在校本科生曹博文被违规聘用为冷水江市财政局工作人员一事。
曹博文系江苏工业学院国际贸易专业2007级在校本科生,于2011年7月毕业。其父曹长清,时年54岁,系冷水江市原人事局局长。在2010年下半年的机构改革中,冷水江市人事局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合并组建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冷水江市委决定,原劳动局局长出任新局长,曹长清退居二线,不再担任领导职务。
2010年8月16日,曹长清本人手书一份《请求安排子女工作的报告》,递交给冷水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曹长清在报告中说,“在即将退出工作岗位之时,特向领导提出将儿子安排到市财政局工作的报告”,“为党工作了几十年,从未因个人的事向组织上提出过要求”,儿子是“学经济管理专业的,请组织上给予关心照顾”。曹长清还谎称曹博文已经大学毕业,隐瞒了尚在校读书的事实。
曹长清的报告在半个月后得到了市委书记刘小龙的批示:请市长和常务副市长“予以关照,研究解决”。40多天后,常务副市长陈伟志表示同意将曹长清的儿子“安排到市财政事业单位”。就在同一天,市长何志光在报告上签署了“同意”二字。
网站和媒体报道中除附上了曹长清报告及领导批示意见的影印件外,同时还附上了一份编号为“冷编(20107389)号”《冷水江市行政、事业单位编制使用通知单》的影印件。
该影印件内容为:“市财政局:你单位共定编一名,现实有一名,经研究,如符合进入条件,同意曹博文等一名入编,其工资从全额事业经费中列支。”落款为“冷水江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2010年10月18日”,同时盖有该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公章。
聘用曹博文的单位是冷水江市工资统发中心,它作为冷水江市财政局的下属事业单位,在2010年7月28日已被湖南省实施公务员法工作领导小组发布的文件确定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要进入这类单位,必须通过公开的考录。
有网友质疑称,一个尚未毕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被安排工作,并且还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打破了公务员单位(含参管单位)“凡进必考”的限制,真是一个奇迹。
另有网友留言说:“我只是农民的儿子,没有做‘一把手’的父亲,那该怎么就业呢?”
就曹博文未毕业被特批为公职人员一事,冷水江市人事局一位副局长说,“常委开会时确实有这么一个决定,就是照顾(各单位)一把手亲属子女工作”,并称“如果这个事你们查还多的是”。可见冷水江市委、市政府领导特批一把手亲属子女工作还带有共性,已经制度化了。
一位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官员说,类似的情况在基层并不鲜见,对于领导干部的子女就业,一些地方会有一些“照顾”的惯例,这些照顾有的可能有文件,但大多数都是以不成文的形式存在。
内部特招
有的领导不通过公开考试等形式,直接安排子女、配偶到自己管辖的单位就业。
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法院院长徐周定的儿子徐行,26岁,高中毕业,已婚,育有一女,小学时得过心肌炎,智力比正常人低。2009年7月,东源县法院有工勤编制的空缺。于是,徐周定亲自主持法院党组会议,7名党组成员“一致决定”不经考试招录其儿子为工勤人员,具体工作是在档案室装订文书。在那份招录徐行的《东源县劳动合同》上,作为甲方的是东源县法院法定代表人徐周定,作为乙方的是他的儿子徐行,合同期限为“无固定期限”,这就是奇怪的不可多见的“父子劳动合同”。工勤人员虽不是公务员,但由政府人事部门制定编制、地方财政统发工资,福利待遇远远超过社会上的同类工种,是名副其实的“铁饭碗”。东源县法院的工资表显示,徐行月工资为1540元。东源县作为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刚刚跨过5000元。此前,徐周定已把儿媳录用为法院打字员。一个小小的基层法院,徐家三口上演了“父子兵”、“夫妻店”的丑剧。
对于这起事件,当地一些群众表示不满,他们认为,大学毕业生想进机关事业单位要公开招考,能“过关斩将”的没几个人,而法院院长儿子轻易就能“吃皇粮”,还有公平吗?
事件被群众举报后,当地组织人事部门和劳动部门、地方党委的调查结论竟然是:没问题,不违规。因为根据有关规定,每个单位按照公务员人数的10%到15%配备后勤服务人员,工资由县财政发。对于工勤编制人员的招聘,由用工单位自己决定。
有人统计过,广东省的公务员人数超过30万人,如果按照10%到15%的比例,应配备的工勤人员至少有三四万人,在全国更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数量庞大的“铁饭碗”,为一些人安置子女、亲属提供了便利。
还有的是通过调动的方法,直接将领导干部的亲属调入事业单位工作。
2010年12月24日,有人在网上发出题为“武冈市卫生局怪相:杀猪匠拿起手术刀”的帖子,反映一些以“工作调动”方式进入卫生系统的人员,此前多是肉食品厂、氮肥厂、公路收费站等单位的下岗职工。
2009年以来,湖南省武冈市卫生系统以“人才调动”、“双向选择”等方式,免试招进了一批工作人员。有十多名新进职工既无医学教育背景,也不具备调入事业单位的资格,还有不少人是单位领导干部的直系亲属。
武冈属县级市,当地卫生系统被一些人视为收入不错、工作稳定的“香饽饽”单位。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这个市卫生局从外系统调进了20名职工。
“其中两人是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符合市里‘人才引进’政策。其余的则多少有些‘背景’。”武冈市卫生系统一位干部介绍说。
经调查核实,这些“背景”至少包括卫生局纪检组长的妻子,市中医院一位副院长的爱人,卫生局一位副局长的儿子,卫生局党委书记的亲戚,主管卫生副市长的侄儿等。不止一位干部承认,假如没有以上的“关系”“背景”,这些人很难调入卫生系统工作。
湖南省卫生厅有关负责人指出,武冈的这种情况违反了人事调动的有关规定。
文凭掺水排挤人才
“大学生”拿到文凭是不容易的,家庭几万元、十几万元的投资,自己十年寒窗,才得到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可是在很多政府官员那里只不过走走过场,甚至打个招呼就可以轻松拿到,就是花钱也无非公家报销。各种名目繁多的进修学习方式,各种不可细说的职称评定都为官员拿文凭大开方便之门。有些科目公开挑明就是为具有职权人物开设的,如EMBA,EMPA等等。各级干部学校都是发放文凭的合法渠道,有谁介意其质量和标准。有的文凭全国不承认,我地方承认就行,地方不承认,我行业承认就行,都不承认我部门承认就行,反正群众是没有权力查干部档案的。一个研究生学历,简直连小学生都可以拿到。
还有一些企业的高管们,不惜花钱找一些国内外的培训机构买一个假大空文凭,装满门面,保住自己的岗位。
注水文凭的泛滥,不知阻挡了多少人才的就业之路。
某省级电力公司,为了让领导们的孩子拿到有分量的“上岗证”,内部规定:凡局级领导子女,可由公司出钱去国外电力大学委培留学;处级领导子女可由公司出钱去国内名牌电力大学委培。毕业后,全部安排进公司优越岗位,致使很多优秀人才难以进入。
找好工作不花钱不行
对于无权无关系的人来说,好工作、好岗位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虽然从表面上来看,那些好工作好岗位是没有价位的,也不存在买卖工作一说,但在实际上,那些好工作好岗位都是有价的,找一个好工作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为了找个好工作,除了阿谀奉承之外就是送。大学生家长为了自己孩子就业,往往提前若干年就开始活动,就业形势越是紧张,送礼之举越是严重。请客在当前已经是提不起来没人理会的事了,三千五千也拿不出手,为找到好工作必须出大价钱。每逢年节,各单位一把手,人事干部家中往往顾客盈门,遇见红白喜事更是喧天吠地。可怜那些自认为满腹经纶的莘莘学子,不想出血、或没有能力出血,就只有“望洋兴叹”的份了。
据2009年9月4日《长沙晚报》报道,一名热门专业的女硕士生在湖南某网站上发帖子,她开价20万元请人帮忙,只为找一份“月薪3000、有编制、稳定”的工作。
从报道看,这个女硕士已成家,丈夫有钱,所以,宁可出20万元,帮她找个编制内的安稳工作。
简单算一算,月薪3000元,一年36000元,不吃不喝赚回20万元,就需要六年时间。有人认为,悬赏20万元找一个编制内工作,反映出编制内工作的“吃香”。
一个女硕士找一份月薪3000元的稳定工作,居然要花费20万元“人情关系费”,可见现在的求职成本未免太高了。
2010年3月,一篇题为《山东鱼台令人震惊的事业编制考试——10万就能搞定》的帖子在网上流传,反映鱼台县党政事业部门招考“有黑幕”,称一些领导干部子女及部分有其他关系的人,笔试分数倒数,而面试分数则排第一第二,并提到只要给人事部门领导送钱,就可以搞定考试。
毕业于名校的小葛求职时所应聘的岗位招聘4人,她笔试成绩是第3名,面试完综合成绩排到第5名,进入到最后一关实习环节。排在她前面的3人因为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放弃了实习。小葛信心满满地认为自己有十足的把握获得此次就业机会。
然而,实习完过了春节却得到消息,自己被刷了下来。小葛找内部人士一打听,原来是排在她后面的几名应聘者在春节期间托关系“打点”了相关领导。内部人士告诉她赶紧找关系、送点礼,还有机会补救。小葛托了几层关系“打点”后终于把工作搞定,该部门专门为她增加了名额。小葛现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的重要部门工作。
官员手里有权,有时靠自己的权力就能解决子女的就业问题。如果这个官员子弟找的就是他父母管辖下的单位,那肯定是不费吹灰之力,一个招呼一打就万事大吉,甚至不用打招呼就会有人替他去办好。或者这个官员子弟找的是他父母同级官员管辖的单位,那就需要一定的沟通。但这是一种礼尚往来,互惠互利的事,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这也是举手之劳的事。
但是,不少官员手中掌握的权力毕竟有限,不能一手遮天通吃,也还需要求人帮忙,靠钱来解决问题。例如这个官员子弟找的是他父母上级官员管辖的单位,那可能就要费一点工夫,要进一点贡。又如这个官员子弟找的单位既不属于其父母管辖的范围,又不属于父母上级管辖的范围,是跨区域跨行业的。那就需要费一番周折了,要去找关系,沟通联络,牵线搭桥,铺通道路,再行“进贡”。当然,官员不比一般平民百姓,有权就容易有钱,钱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
有网友看到一个副县级干部,为了自己的儿子进一个上海的好单位,开着单位的车,带着单位的会计,提着公款在上海住了半个月。事情自然是办好了,但花了多少钱,只有天知道。在我们国家这种审计缺位即使审计也不严格的情况下,他花多少钱也不会有人查处他的。
有时即使要通过创业的方法就业,不花钱也不行。
地方政府部门有一些掌管就业资源的人把有一些创业机会看成摇钱树,你不出钱他是不会将好的就业资源给你的。比如报刊亭,你不花个几万十几万元也是拿不到手的。你想创业,可你能遵守这些潜规则吗?就说你去卖猪肉、练摊儿,要想有个好地界儿,不去贿赂有关部门或有关人员能行吗?随便给你个犄角旮旯不让你赔死才怪。
行业垄断
垄断行业一般都只吸收内部职工的子女和领导干部的亲属,外面的普通老百姓很难进入。报载“电力抄表工年薪十万元”,“烟草中层干部年薪三十万元”。由于其他行业没有惊人的垄断高薪,行业内部就自然萌生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理,自上而下都想着让直系亲属“顶职”,让子孙都享受这种垄断高薪。因为有垄断高薪,就有垄断就业。对于好的国有企业,除少数特殊人才外,普通就业者费再大的心思也是白搭。一些国有垄断企业的相关干部更是具有绝对的进人“自主权”,也是关系优先。
当然垄断就业不一定在本单位,有权者可以互相安排,例如大学只有少数明确安排本校职工子女就业,大部分单位的大部分职工都是当权者亲朋好友互相安排。
有些垄断性行业也往往自己办校,自我培养人才,但在招收学生时甚至标明,非系统内部人员毕业后不负责安排工作,外系统的人去了只有交钱的义务。
有的行业你根本看不到他们举行过大学生招聘活动,现在的招聘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的垄断世界。
不仅铁路、邮政、金融、电力、公路、烟草、通讯等行业如此,甚至一些机关和部分事业单位的用人政策也是安排本单位本系统职工的配偶或子女。
2010年8月,某市下关区就业管理中心发出公告,公开招录4名事业编制人员,招聘简章上说是公开招聘、择优录取。经过公开报名、笔试、面试,在50多名应聘人员中,最后录取了区劳动局局长的儿媳妇,区人事局局长的女儿,区劳动局副局长的儿子,还有一名也是就业管理中心的关系户。当媒体对此提出质疑时,下关区人保局的相关负责人解释,此次招聘本身就是面向“劳动局系统内”的招聘,包括在职的无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以及局系统职工的子女或配偶。该负责人强调,最终录用人员是根据系统内报考人员的笔试和面试后的综合得分排名、择优录取的。
2010年7月,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人事人才网上刊登出的《鄂尔多斯东胜区公安系统公开招录文职工作人员公告》中明文规定,本系统内干部职工子女,在笔试成绩上加10分。另外公告规定,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报考者算了一笔账,如果笔试实际成绩相同的考生,系统外考生要想追回10分的差距,只能在面试环节中高出21分才能填平这个差距。如此规定,实际上是变相地把系统外的报考者拒之就业大门之外。
近亲繁殖
有的地方领导利用职权替亲属安排工作职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湖南省平江县林业局某副局长,其妻子、儿子、女儿等9名亲属都在平江县林业系统工作,被称为“平江史上最牛的局长”。
温州市公路管理处近年来招聘了36人,15人为温州交通系统领导的直系亲属,被人们称为“世袭局”。
新华社2011年1月13日报道:广东汕尾市烟草专卖局第三任局长陈文铸,其舅舅蔡秀任是首任局长。而与陈文铸有亲戚关系的至少22名职员,集中分布在汕尾市陆丰市烟草局和汕尾市烟草局,有胞弟、堂弟、表弟、妻弟,有堂妹、表妹、妻妹,有表兄,有连襟(妻子的姐夫),还有弟媳的亲叔叔……当地群众将汕尾烟草系统称作陈文铸的“亲友就业基地”。
并且,陈文铸的亲友把持了财务、营销、仓库和监察等核心业务岗位。与此同时,汕尾市烟草专卖局解聘了7名职工,而这7人反映他们都是业务骨干。
2011年8月,“替天行道ABC1”在天涯论坛发帖称:“原河北省邢台市国家税务局局长李兆昌,2008年1月至今任河北省国家税务局副巡视员,却将自己一家十几口人都安排进税务局,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
帖子列举了李兆昌的家人名单及任职情况:爱人陈芳春,先后任桥东区税务局所长(分局长),副局长、党组成员,主任科员;儿子李晨光,毕业后分配到邢台市桥东区税务局,和其老婆陈芳春在一个局,现在已是石家庄市国税稽查局副局长;女儿李辉,现为邢台市高开区国税局纪检监察干部;小舅子陈德欣为邢台市高开区国税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弟弟李连昌,为广宗县国税局纪检组长、副局长、党组成员;侄子李耀宁,当兵2年,2010年被安置到邢台市桥西国税局。
此外,“替天行道ABC1”还指李兆昌其他外甥女、外甥、侄女、侄子等共十几人被安排到税务系统。
经记者向当地国税系统求证发现,这份名单所列举的身份信息并非无中生有,至少其妻子陈芳春、儿子李晨光、女儿李辉、小舅子陈德欣确实都在当地各级税务系统工作。
比例不足“考托”凑
2009年12月,浙江某县教育局在职高专业课教师招聘中,竟出现了电大校长“父亲招聘儿子”的怪事。这个县人事部门规定,这次招聘中本电大法学专业教师岗位面向本县招考,设开考比例,即岗位录用数与报名人数之比必须等于或超过1:3,否则取消该岗位录用计划。在报名截止日期最后一天,该岗位只有电大校长之子一人报名,由于担心报名人数不足无法开考,便“请”来两名符合条件的人当“考托”,但这两人实际上没有参加考试,成绩为零分。于是这名校长的儿子就被毫无悬念地录用了。
在公开招考中作弊获取高分
一些领导的亲属在公开招考中,为了获得高分而被录用,就事先通过关系获得考试答案在考试中抄袭。
2010年4月,海南省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所属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服务中心和小额贷款担保中心两家事业单位开展公开招聘,将原本不符合资格条件的8名本系统工作人员亲属纳入招聘考试范围。其中,社会保险事业局局长之女,在考前获知试题答案并取得99分的好成绩。
2011年5月28日上午,内蒙古某市广播电台组织的专业考试在市人才市场的四楼、五楼举行。这场笔试是某市2011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考聘用工作人员的一部分。《某市2011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考聘用工作人员岗位表》显示,市人民广播电台拟招聘6人,其中编辑记者2人,播音主持4人。编辑记者岗位需要加考《新闻学》专业知识,播音主持需要加考《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知识。
在这场吸引了410多人报名参考的笔试中,有考生发现,不少考生持有与试卷完全相同、并且已经打印好标准答案的“满分试卷”在抄袭。
有知情者称,此次考试作弊的考生为市广播电台的合同制员工,他们参加考试的目的就是弄到正规的编制。此次有70余名市广播电台合同工参加考试,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有一份“满分答案”,有“满分答案”的考生大多是领导的子女和台内工作人员的亲属。
事后,一名女性在电话中对最先的举报者说:“小伙子,你真是太冲动了,也许你考得不好,可也许还能过了呢……我给你打电话的意思就是给你说一下,你说还得找你们领导,(我)都已经找过了,我们都是亲戚,所以我才给你打这个电话……你要是想继续干这个行业,咱们就好好商量。”
受到威胁的这名考生在给另一名考生的留言中说:“周六之后我的压力非常大,流言蜚语满天飞。我目前正在等待台里对我的最终处理决定,但是在或辞职或被开除之前,我不想再连累××电台了。”
相互安插
安插亲友“走后门”,以前是被人们深恶痛绝的,现在却司空见惯了。最巧妙的方法就是相互交换,你给我安排儿子,我给你安排女儿。为了避嫌,有些地方政府甚至作出内部规定,正科级干部子女就业可以在本县相互交叉安排。税务局长的儿子到财政局上班,财政局长的女儿到税务局就业,工商局长子女进土地管理局,土地管理局长子女到工商局……如此这般,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从近年来曝光的就业腐败事件分析,能够走通的渠道,只有在论坛发帖,引起媒体关注。而媒体对就业腐败事件的一次次曝光,仅仅是一个个个案,可就业腐败现象却并非一些个案,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媒体曝光的只是可见端倪的冰山一角。
公权私用
由于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高度集中体制的权力运作方式,使得权力被极大地强化起来。对部分掌握着公权力的官员来说,利用自己手中的特权可以名正言顺地安排子女亲友进入自己所在的单位,或者通过其广阔的人脉关系安排子女亲友进入其他好的单位并获得相应编制,充分利用“隐性”的特权和“潜规则”,以多种方式帮助自己的子女亲友获得待遇优越的工作。
监督力度不够
虽然我国的监督体系已比较完善,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互相补位,但不可否认的是,“办事一挥手,花钱一支笔,用人一句话”的情况从未削弱,“规章制度贴在墙上,说在嘴上,做做样子,搞搞形式”的现象十分普遍。正是因为这种对权力有效监管的缺失,在就业方面造就了用权力绕过制度约束安排人事的可能,也正是因为对权力崇拜的无限放大,出现了多部门人员沆瀣一气违纪操纵人事的现象。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建钟说:“近期曝出的几次事件都是通过举报的方式,通过网络让世人所知,这恰恰暴露出我们目前对于事业单位招考的日常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惩处不力
在中国,父母安排子女的工作被视为是一种“人之常情”,即使对其中一些不公平、不透明的暗箱操作行为心存不满,也很少有人去举报揭发;甚至当腐败暴露,有关单位为了保持“稳定”大局,使工作“正常”持续进行,也往往是轻描淡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以罚代法,这样更纵容了就业腐败现象的发生。事实上,我国现行法律对就业腐败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即便东窗事发,也只是对官员进行公开批评,取消其子女的编制,没有其他更严厉的处罚措施。
制度设置有漏洞
在一些地方的党政机关,可以按照公务员人数的10%到15%配备后勤服务人员,他们的工资也由当地财政拨发。对于这些工勤编制人员的招聘,人事部门没有任何限制和要求,也就是说全由用工单位自行决定。这种状况使得许多“官二代”即使成绩不佳,不用参加任何考试也能顺利得到一份与公务员待遇差不多的工作。而事业单位的招聘也没有具体的制度规范。各个单位的招聘条件、考试成绩以及面试等环节,大多由本单位自行确定,不像公务员考试那样公开透明。这是很多“官爸爸”们能够轻易地把自己的子女安排到事业单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规不循
“就业腐败”究竟是“无法可依”还是“有规不循”?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任剑涛表示,“院长儿子进法院”看似在程序上无法可依,实际上是有规不循。因为公务员避亲制度十分明确。任剑涛教授说,根据原人事部印发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回避暂行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办理人员的录用等公务活动中,凡涉及直系血亲等亲属关系的,应自行申请回避,不得参加有关调查、讨论、审核、决定。广东省东源县法院院长徐周定在自己担任“一把手”时,主持会议并做出录用自己儿子的决策,显然违背了上述规定。
徐周定搞“父子兵”、“夫妻店”,还违反了《广东省党政领导干部廉政守则》。该守则规定,不准利用职权为配偶、子女、亲友和身边工作人员在招干、招警、参军、调动、晋级、升学、就业、出国、赴港澳、户口迁移等方面谋取特殊照顾。
正是因为有规不循,就业腐败案件才得以大量出现。
在就业形势严峻、好岗位稀缺的当下,好能力不如好关系,机会不均等是最大的不公。
在一些地方的高校和用人单位,大学生的求职不是表现为学识、才干和综合素质的竞争,而是表现为大学生家庭状况的较量,变成了比拼大学生父辈财富和权势的“拼爹游戏”。正像一句著名的广告词形容的那样,“他们有的是背景,我有的是背影儿”。那些背景深厚的“权二代”、家境殷实的“富二代”,几乎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好工作,而那些只有“背影儿”的“贫二代”大学生,即便把收入待遇、工作环境等求职条件一再降低,也难以谋得一个差强人意的职位。情势日渐严峻,局面如此不堪,以至于贵州某高校一名大学生在论坛上发帖,称“为了能在毕业前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希望能找到一名干爹(政府公务员最佳)。我会全心全意尽到干儿子的职责,孝顺他”。这个大学生公开征认“权势干爹”的举动,虽然被一些网友讥为“人格扭曲”,却也得到了一些大学生的理解和体谅。
以前有个流行的说法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这句话似乎得变成“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如果不是亲爸爸,有个干爹也不差”。不但“好爸爸”通过人脉关系和权力运作,可以为子女谋求到令人羡慕的工作,而且一些效益好、待遇高的“铁饭碗”、“金饭碗”单位,出于拓展资源和巩固社会关系的需要,往往还要主动向“好爸爸”示好,千方百计争取将他们的子女延揽到本单位工作。“贫二代”大学生求职,好比是百人拼抢一个职位,“权二代”、“富二代”求职,则好比是一百个职位拼抢一个人,再没有比这种强烈对比更让人气馁不安的就业不公了。
如果任由这种不正常的情形发展下去,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势必会更加恶化,大学生的父辈在社会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上存在的差距,将顺理成章地传递到其子女身上,“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之类的戏谑之辞,将成为可悲可叹的现实写照。如果说,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曾经造就的许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故事,多少具有“教育决定职业”、“教育改变命运”意义上的某种教育公平,那么,对今天的一些“贫二代”大学生而言,即便是这个意义上的教育公平,看起来也将是一个更加遥远的梦想。长此以往,社会阶层之间由内而外、自下而上的正向流动机制迟迟不能建立起来,社会结构将变得越来越隔膜、僵硬而脆弱,这对于促进社会流动、构建社会和谐都是非常不利的。
此外,就业腐败还会造成其他一些社会危害。
“就业腐败”是权力腐败的另一种形式。干部利用权力为自己垄断了社会上事业编制、优越岗位的进人权,践踏了最基本的社会秩序,破坏了社会的公平竞争原则,而受损害的却是政府在人们心中的公信力与凝聚力。
就业腐败,招用家族成员、朋友、同学等,会形成家天下、利益共同体,带来次生腐败。
知情者反映,广东某市烟草专卖局局长以亲友安插形成的家族式人脉网络,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解决就业,而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链。比如说一个月高达200多万元的“天价招待费”、回购及倒卖名烟等,迄今为止,未见其内部监督机制发挥过作用。由此,我们不难想象,为什么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一旦查出有官员腐败,往往会一揪就是一大把,而且越挖越深,令人触目惊心。
就业腐败,真正的人才难以脱颖而出,一些庸才得意猖狂,社会就不会有真正的创新、发展活力。有消息说,与群众打交道最多的是事业单位人员,“事业编”占行政人员的50%,事业单位从业人员一代不如一代,靠关系吃饭,谈何发展?
就业腐败,招用不合格人员,不但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有时还会造成重大事故。
就业问题关系到全国每年好几百万大学毕业生和其他社会群体的切身利益。解决就业问题,不但要大力增加就业岗位,扩充就业机会,而且要大力解决就业腐败问题。就业腐败直接破坏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安定,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整治。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就业腐败事件的发生,建立一个正常、健康、向上的就业生态环境。
加强管理和监督
要将公平就业明确列入法律,明令禁止官员利用手中权力为家属谋取私益,并对违反者的处罚做出相应规定。同时,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应充分发挥作用,严肃对待每一次招录用工作,纠正和查处任人唯亲的行为。赋予人事部门问责的权力,针对领导干部录用自己的子女为事业编制人员,可要求他们做出适当的说明以及相关文件证明。另外,劳动保障部门、高校和新闻媒体也应积极介入,形成监督合力,对在就业中发生的各类钱权交易、暗箱操作等腐败行为进行揭露,对就业程序进行多重监督。
严格执行招录回避制度
要保证招录公平,有效的办法是实行严格的回避制度。对这一点,2008年10月颁发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第二十七条也曾明确规定:“凡与聘用单位负责人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或者近姻亲关系的聘用人员,不得应聘该单位人员的秘书或者人事、财务、纪律检查岗位以及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岗位。聘用单位负责人员和招聘工作人员在办理聘用事项时,涉及与本人有上述亲属关系或者其他影响招聘公正的,也应当回避。”
建立健全招录回避制度并且严格执行,无疑能有效地遏止就业腐败事件的发生。
公平竞争,防止“量身定做”
用人单位公布的招聘要求必须经上级领导单位批准、审核,除非岗位有特殊要求,必须具有某项职称、某种证书或者工作、学习经历外,严禁招聘单位有过多具体、细化的要求。招聘公告发布后必须留有充足的时间让报考人员准备,要使岗位真正做到面向符合条件的所有人开放,择优录取,实现全社会的公平竞争。此外,事业编制人员招录考试也必须有一定的比例,如果报名人数少于比例要求的人数,则此次考试不开考,可延期举办;笔试成绩须划定一个最低限制,低于此分即使是第一名也不得录取,须重新组织考试。
改革招考制度,消除“灰色地带”
在就业腐败中,人事制度不完善突出表现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工勤编制人员招聘游离于制度之外。纵观近几年发生的就业腐败事件,国有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工勤编制人员招考就业腐败易发多发,而公务员招考中的就业腐败则相对较少,究其原因不外乎公务员招考程序的公开、严格和企事业单位招聘的暗箱操作和随意性。因此,必须扩大统一招考制度的覆盖范围,将“凡进必考”的政策阳光照耀到企事业单位招聘的角角落落,消除可以钻空子的“灰色地带”。国有大中型企业管理人员的招考可以参照公务员考试,研究以行业类别组织统一招考。地方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工勤编制人员招聘权限要上收到地市级以上组织人事部门,改各单位自主招考为统一招考。
历次事件表明,追责和检查都是一种惩罚或治理手段,规范好整个招考制度、保证其公开公平公正,才是绕开“人情逻辑”的关键。
加大惩处力度
湖南省冷水江市人事局长曹长清请求“将儿子安排到市财政局工作”后,受到了组织上的批评教育,冷水江市编办取消了他儿子的聘用资格。
2010年9月,南京市下关区劳动局招聘系统内领导子女事件经媒体曝光后,下关区委、区政府决定结果无效。2010年11月,下关区委决定,免去卞爱平下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职务,并给予警告处分,给予原人事局局长徐基荣警告处分。
浙江平阳县电大校长“父亲招聘儿子”事件曝光后,平阳县政府决定,对事件责任人林传杯,免去其平阳电大校长职务,平阳县纪委常委会决定对其妻许某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取消林廷耀的平阳电大法学教师拟录用资格。
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财政局“量身定制”招聘宁德市副市长女儿事件曝光后,宁德市人事局进行了调查和处理,取消了本次招聘。2010年12月,屏南县人大常委会决定免去游代进财政局局长职务和张功成人事局局长职务,给予游代进记大过处分、张功成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呼和浩特人民广播电台招考作弊情况曝光后,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研究决定:一、取消本次呼和浩特人民广播电台前期专业测试及考试成绩,通知参加此次专业测试并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直接报名参加全市统一组织的笔试,取消作弊考生的报名资格;二、责令呼和浩特人民广播电台退还本次收取的每人50元专业测试费;三、由市纪检委监察部门牵头,成立联合调查组,对此次专业测试过程中出现的舞弊行为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及处理意见及时向社会通报。
……
可以说,凡被媒体曝光的就业腐败案件的当事人大多受到了惩处,但那些隐藏在水下没有受到惩处的就业腐败当事人到底有多少,谁也说不清楚。所以,对就业腐败案件要加大查处力度,尽量减少就业腐败案件的发生。
对于就业腐败事件,仅有道歉和改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法依规、严肃问责到每一个徇私舞弊者。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行政法学专家邹荣说,在冷水江市的“在读学生进事业编制”事件中,直接操办的市编办等单位工作人员固然有责任,而且纪检、监察部门已经依法依规追究了“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但是,作出亲笔批示的市委、市政府领导是否也是违反了规章制度,是否也是“相关责任人员”?
邹荣说,2010年9月,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柳明桓因为“特招”女儿事件引咎辞职,值得我们认真对照。“如果不问责到底,我们就会成为一个‘集体无责任’的社会。”
对发现的就业腐败中的违法违纪问题,不应只停留在只对官员进行公开批评,取消其子女的编制等表面。要把“违规进人”变成政策上的“高压线”,像考核计生工作,维稳安全工作一样严格,对责任人实行“一票否决”,还要从法律层面探寻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违规进人”行为的刑事定性和量刑。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建钟指出,应将事业单位招考的规范和惩处纳入法律途径,对违纪招聘的责任人要追究其法律责任,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而不是仅仅处以党纪、政纪处分了事。
增强招聘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要最大限度地遏制就业腐败,就必须彻底公开透明,坚决摒弃暗箱操作。从近几年发生的就业腐败情况看,就业透明度明显不足。一些待遇优厚行业,尤其是事业单位及垄断行业招录透明度更差。建议今后不管是招考公务员,还是招录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必须全程公开,彻底公开,包括家庭背景,让招聘在阳光下运行。
为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南京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于2011年3月31日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强化规范事业单位的招聘考试,要求所有公开招聘都要切实做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严禁内部招聘、人情招聘、内定名单、依人画像、设置歧视性条件等违法违规行为。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指出,以务实的态度来看,招聘环节存在裙带关系,在很多国家都是难以避免的。而且,由于这种关系的隐形特点、面试环节考官自主权较大,要证明并惩罚这种不公正的人情现象,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而更主要的是要把重点放在程序的规范与公开上。应增加面试环节的透明度,通过适当的渠道比如网站展示应聘者整个面试环节的表现。这一方面能体现出公平竞争,让所有参与者对结果心服口服,另一方面也给落榜者下一步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参考。必要时,应该公开进行面试。凡单位有进人需要,要根据岗位特点设置招录程序,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保证公平,择优录用。
在尚无明确规定不准官员使用特批权的背景下,对于官员行使特批权必须进行制约,特别是对有官官相护、权力自肥嫌疑的特批更要进行制约。一个重要环节便是把特批权拿出来晒晒,让其见见阳光,并接受阳光监督。如果官员是为烈士子女、因工伤亡者子女或特困户子女特批就业,就能够经得起阳光照晒。如果只为官员子弟、富家子弟就业特批,那么这种特批就很难过得了公众这一关。
就业腐败大多发生在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身上,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往往成为就业腐败的焦点。因此,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约束,加大公职人员配偶子女从业状况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早在2009年9月,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已明确提出“完善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报告内容”。2010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配偶、子女从业情况”也被列为干部应报告的事项。但正如一些评论指出的,报告属于组织监督,公示属于群众监督、社会监督,报告却不公示,其对维护就业公平的作用有限。 所以还要进一步推进到公示上来,以接受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取信于民。
栏目主持:吕燕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