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基地—企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2-11-13 03:54:34张永正施振宁
关键词:顶岗水产基地

张永正 施振宁

(浙江海洋学院萧山校区,浙江 杭州 31125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完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了“在职业教育中,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些文件精神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基本培养方式和培养过程的总和;是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构建起来的人才培养结构和策略体系;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1]

一、水产养殖快速发展对专业应用人才的培养提出新要求

水产养殖业是我国的传统农业产业,近年来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渔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浙江是渔业强省,据浙江省统计局数据,浙江省2011年水产品总产量519.8万吨(含远洋),比上年增长8.7%,其中海水产品产量415万吨,淡水产品产量104.8万吨。其中:甲鱼、乌龟、珍珠、青蟹、梭子蟹等品种养殖产量、产值均位居全国首位。近年来,浙江省水产养殖亩均产值稳定在7500元左右,亩均净利润在2000元以上,水产养殖比较效益显著。[2]

2011年,国家批准浙江实施两区战略,建立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发展海洋生物、海洋药物、海洋能源、港口物流、大宗物资交易平台和提升海洋渔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浙江省渔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渔业发展将转变生产方式,改变过度依赖于资源、环境消耗的发展模式,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优质安全、精品高效的要求,加快要素集聚,强化技术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实施环杭州湾淡水渔业主产区、甬舟海洋渔业集聚区、温台海水养殖加工产业区和东部沿海渔业资源养护带、西南山区生态渔业保护带的总体空间布局。围绕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和保护资源环境两条主线,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的水产养殖业。按照优质、高效、生态的要求,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水产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推广生态健康养殖,加快发展设施渔业,积极发展洁水渔业,引导发展稻田养鱼,推行规模经营、标准生产和品牌营销,提高养殖设施化、信息化、产业化水平,推进养殖证和种苗生产许可制度,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按照多元化、精品化、规范化的要求,突出渔文化内涵、产业特色和区域特点,水产养殖产业将步入转型升级迅速发展的时代,养殖品种进一步优化、养殖新技术快速更新。水产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具有扎实的水产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水产养殖专业技术,能适应生产实际的专业应用型人才,这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水产养殖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水产养殖专业的实践性较强,由于受实习基地的制约,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虽然同实验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但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现象比较严重。浙江海洋学院萧山校区的水产养殖专业创办于1984年,2001年以前开展中等专业教育,2001年开始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在浙江省是唯一设置水产养殖专业高职教育的学院。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产业快速发展对应用性人才素质的要求。传统教学以“单打独斗”、脱离企业、“闭门造车”的方式进行,信奉人的素质是在传授知识中自然生长。[3]传统教学内容指向于学科化的理论知识,很少将企业的实际工作内涵纳入到教学范畴之中,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任务相分离,学生在学习期间很难接触到企业的真实情境,往往不能理解所学的理论和技能与他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关系,以至于企业录用毕业生后还需再培训才能上岗。传统教育注重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处于从属地位,多数情况下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状态,缺乏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与条件,学生的创新精神无从培养。[4]其结果必然是培养的人才素质与社会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学生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实践应用能力比较缺乏;学生从书本中学到的水产养殖品种结构、养殖模式、养殖技术等知识与生产实际相脱节,由于课本知识陈旧,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越来越远离生产实际。教师以教材为根本,对理论知识比较熟悉,对现实企业生产实际了解不深,缺乏对专业发展前景的准确把握。尽管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存在教学内容多而教学课时数少的矛盾,教师多数采用的是课堂讲授为主,教与学相分离,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较少采用和实施,教学过程中重课本内容轻生产实际,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重课堂教学轻生产实践,重讲解轻互动等现象普遍存在。高职生是高中阶段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部分学生,理论知识不扎实,专业实践能力薄弱,创新能力缺乏。学生受网络游戏的影响比较深,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严重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更不能满足水产养殖产业发展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必须加快进行教学改革。

三、“课堂-基地-企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是要改革原有的学生培养模式、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教学方法、管理评价和考核制度,其核心是根据水产养殖产业发展及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以培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能熟练掌握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高并具有创新能力的“能吃苦、能安心、能创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学生学习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5]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重新构建教学平台,优化教学过程,在三年的教学时间内,使基础知识同现代水产养殖技术有机结合,理论学习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融为一体。

(一)课堂-基地-企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本课题组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与行业企业共同探讨,构建了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的“课堂-基地-企业一体化”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它以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合作企业为基础教学平台,是一种将理论学习、专业实践、学生顶岗工作贯穿于一体的培养模式,把学习的场所由单一的课堂延伸到实验室、实训基地和企业的生产场所,学生的学习同实验、实训及顶岗工作相结合。通过理论学习、实验实训操作、参与科研项目接受专家指导、参与企业具体生产过程等阶段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实行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缩短学生社会工作的适应期,提高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课堂-基地-企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架见图1。

图1 课堂-基地-企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架

课堂-基地-企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结构由课堂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科研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三部分组成。结合水产养殖生产实际情况,对水产养殖专业进行重新设计课程结构、主干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加强课程实践、教学实习、专业实训、全过程养殖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训等环节的教学,利用课堂组织实验教学、课堂实践和教学实习,在实训基地完成专业实训和水产养殖全过程实训,在企业完成学生毕业综合实习、顶岗实训等教学实训环节,融“教、学、做”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学中教,边学边做,做前学,学后做”,形成了一个高校、基地、企业一体化培养、师生良性互动式发展的生态教学培养模式。通过改革课程教学,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以科研和创业实践为载体,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在做好各专项实训的同时,注重各实训环节的衔接,使实训项目系列化,生产项目任务化,科研创新工作小组化,形成教学、实训、科研创新、顶岗实训一体化的培养模式。结合生产任务和科研项目指导重点培养学生的生产经营和科研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有如下几个环节。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进而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体现在:增加课程实践环节,将课程实验和教学实习分解到课堂中同步实施,使课堂教学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程实践组成,分章节、阶段进行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实践的内容围绕理论教学内容以调查、实践操作、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组织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阶段性训练,边教学边实践,学与做结合在一起。通过课程实践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如在捕捞学课程中,整个课堂理论教学过程分阶段穿插网具制作、剪裁、修补、装配和渔具操作实践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

2.分阶段实施专业实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重要的关键环节,实训基地建设是一个重要基础。为此,我校建设了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并建立了紧密合作的近20家校外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构建起一个由主干课程的课堂理论教学、课堂课程实践、实验教学、基地各项专业实训、养殖全过程实训、综合实训和企业顶岗实训组成的完整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将基本技能培养分割到实验教学、课程实践、专业实训和企业顶岗实训等各阶段教学环节中。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与创新性实验为主,主要培养学生课程实验技能,巩固理论知识;课程实践主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性理解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实训主要培养学生各项专业技能生产实践应用能力,对不同的养殖品种、不同的养殖模式,不同时期的养殖过程进行实训,使专业知识同实际生产过程有机结合。通过实训把生物、化学、生理生化、饲料营养、遗传育种、胚胎发育、催产繁殖、苗种培育、鱼种放养、成鱼养殖、病害防治、网具制作修补、捕捞技术等理论知识理解和专业技能培养训练结合在一起,避免了课程知识内容的分隔和重复,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达到有机的整合和综合运用,有利于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是教学实训平台,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教学实习、专业实训、全过程养殖实训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重点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顶岗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可以帮助学生从单一学生角色向学生加员工双重身份的转变。有了前期的实训基础,学生能大大缩短顶岗实训的不适应期。顶岗实训是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课程,它由学院、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包含了各种养殖品种和各个养殖阶段。通过构筑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制定及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不断改进实训管理方法,从实训指导到学生各项课程的成绩评定,都由学院教师和实训基地、合作企业共同组织实施,确保各项实训工作和课程指导有效进行。

3.实施科研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校内实训基地,学生以生产项目化、科研项目化、小组任务化等多种形式,开展水产养殖专业的苗种培育、鱼种养殖、捕捞技术、遗传育种、观赏水族、病害防治等实训和研究活动,通过项目任务等形式进行教学和考核,使学生在学做结合中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院承担的各级科研项目积极吸收学生参与,工作任务以科技小项目的形式组织学生完成,在指导老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学生在基地或企业实训过程中经历了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精神。

4.改革教学管理模式。由于实施了课堂、基地、企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分阶段进行了理论授课、课程实践、专业实训和顶岗实训,且在实训过程中进行理论知识的指导和学习,教学管理和考核工作的难度相应加大。健全和完善精细化教学管理评价对客观公正评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显得更为重要。为此,有必要在每个环节的教学过程结束对学生进行分项考核,各门课程结合理论学习和课程实践进行学习成绩的评定,各专业课程结合理论指导学习、专业实训、顶岗实训等按一定的权重系数由学院教师和基地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综合评定学生的各课程成绩。由于学生在校三年学习时间内分阶段在学院的课堂、校内外实训基地和企业岗位中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学组织和管理、评价体系也趋于精细化,使教学计划任务、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和教学考核形成有机整体,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

[1]朱晟利.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构成[J].当代教育论坛,2005(3):28-29.

[2]安家成.高职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5-12.

[3]张永正,施振宁,方美娟.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12):47-49.

[4]肖调义,文祝友,肖克宇,等.水产专业“学研产”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农业教育,2003(3):28-29.

[5]翟安英,石防震,成建平.对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及模式的再思考[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4-68.

猜你喜欢
顶岗水产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8:10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2
加油!水产人!
当代水产(2021年8期)2021-11-04 08:48:34
大咖点评:2020年水产动保谁主沉浮?
当代水产(2020年2期)2020-03-17 06:56:36
读懂“水产人十二时辰”,你就懂了水产人的一天
当代水产(2019年7期)2019-09-03 01:02:02
我的基地我的连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农业(2016年6期)2016-02-28 18:42:59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学习月刊(2015年10期)2015-07-09 03:35:18
在顶岗实习中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
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