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女性文化资本积累中的就业能力提升

2012-11-13 03:19王邦虎
党政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布迪厄资本农民

张 军 王邦虎

农村女性文化资本积累中的就业能力提升

张 军 王邦虎

新农村建设中的青年女性就业能力提升,是农民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必要支撑。文献考察表明:文化资本积累是农民能力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就业能力的提升也会产生极大作用;皖中四镇的实证研究发现,时下青年女性的文化资本积累水平较低,这不仅未能为她们就业能力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而且阻碍着其就业的过程和结果;综合分析得出,意义重大的农村青年女性就业能力建设之重要路径在于,提高其文化资本积累水平,让它在她们的就业过程中发挥必要的支持作用,以促进其个人发展和农村社会建设。

青年女性;文化资本;就业能力;教育;培训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关键时期,无论是社会成员还是社会结构与总体性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一背景之下,农村社会产生了巨变:传统的礼俗社会根基受到剧烈冲击,市场体制在乡村生根发芽,农民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及社会行为历经嬗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耕作方式受到挑战,“生于斯、老于斯”的生活模式几乎不复存在。许多农民走出农村,在乡镇或都市谋求发展机会。在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大军中,女性人数逐渐增多,撑起足以和男性相对应的“半边天”,这一现象本身就是对“男主外、女主内”观念的颠覆。

然而,由于其性别的脆弱性,农村女性在很多就业市场中难以和身强力壮的男性竞争,同时,文化程度是她们就业能力的重要限制。同样的工作,工厂常常招聘文化程度较高的应聘者。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女性的总体文化程度不高,这严重影响着其就业能力、就业过程与就业结果。文化程度是文化资本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文化资本的积累情况将严重影响着农村女性的就业状况。农村女性的文化资本积累状况究竟如何,它又如何影响其就业能力呢?就这一问题而言,实证研究比抽象的理论推演更能给出有说服力的答案。因此,我们在文献考察的基础上,通过皖中四镇的调查研究回答提出的问题。

二、文化资本与就业能力提升的文献回顾

当前国外的研究现状是,多数研究集中于探讨文化资本与社会分层之间的关系,很少有学者聚焦于社会资本积累与个人能力提升之间的关联。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首先提出了“文化资本”这一概念,并详细论述了文化资本的三种形态:(1)具体的形态,以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2)客观的形态,以文化商品的形式(图片、词典、工具、机器等等);(3)体制的形态,以一种客观化的形式,如学历证书等。〔1〕

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为西方学者开展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他本人的研究不仅过多地集中在文化资本与高等教育、社会分层、阶级地位延续关系的探讨上〔2〕,而且更多地在理论上进行阐释,当面对社会现实时显得解释力不足,这些受到了西方学者的批评。

学者金斯顿认为,由于缺乏具体的固定的参照,布迪厄关于文化资本概念的论述不仅不够清晰,而且对它的解释也不明确,甚至自相矛盾。〔3〕学者拉里奥与维尼格认为,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使研究者将文化视为一种能够通过代际间传递的资源,但他的文化资本概念更多地运用于教育、消费与品位研究〔4〕,对具体的社会场景关注不多。虽说以上学者对布迪厄关于文化资本理论的批评有一定合理之处,但他的研究还是让许多学者受到深刻启发,迪马乔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

迪马乔指出,布迪厄将大众高等教育视为代际之间阶级不平等再生产的基本制度,使他成为持此种观点的最早的社会学家之一。〔5〕他与摩尔(Mohr)合作,运用布迪厄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文化资本、教育获得与婚姻选择的复杂关联。〔6〕他们指出,被林南称作“社会资源”和被布迪厄称之为“社会资本”的网络因素是文化资本和沟通性竞争力的产物,这些网络因素将会影响人们较高社会地位的获得。与此同时,迪马乔也对布迪厄提出了批评,认为尽管布迪厄以对抗经验主义为名,但其研究方案很难令人信服。因为正如法国一些评论家所说,布迪厄很少关注经验数据,许多读者发现布迪厄的方法有助于产生假设而非证明它们。〔7〕这在文化资本的研究中同样如此。

以布迪厄的《区隔》为例,埃里克森对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布迪厄对阶级与文化的研究忽略了社会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个人网络与工作关系。〔8〕这些批评都是基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过于抽象、缺乏微观基础而产生的。

为了扩展文化资本理论的解释力,不少学者从实证研究出发探析其生成及影响。学者杜美斯(Dumais)认为,不应抽象地看待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而应结合他的其他重要概念去寻求其现实解释力。为此,她结合布迪厄的“惯习”(habitus)概念,深入剖析了文化资本、性别与学校成功之间的关系〔9〕,这为本文提供了深刻的研究启示。

3个咖啡产区之间咖啡豆中咖啡酸含量差异不大;保山市较临沧市及普洱市在绿原酸、葫芦巴碱、D-(-)-奎宁酸含量均偏高,临沧市、普洱市之间差异不大,说明不同产地的小粒咖啡因生长的海拔、气候、土壤等不同,咖啡中化学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在进行不同地区的咖啡品质评价时,增加绿原酸、葫芦巴碱、咖啡酸、D-(-)-奎宁酸等指标的评价,能更加客观、科学、全面地分析咖啡豆的质量品质。

综上所述,国外的研究更多地聚焦于文化资本与阶级地位之间的关系,很少有人探索文化资本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联,也鲜有学者关注文化资本与农民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我国的农业仍然是重要的产业,农民发展问题历来为国家和社会各界所关注。但国内学界探讨文化资本与农民能力关系的研究没有形成丰硕的成果,这与农民的文化资本积累较少有较大的关联。有些学者以中国城市居民的读书情况为例,探析了其文化资本的不平衡分布〔10〕,提醒人们关注文化资本在中国城市社会分层与不平等中的作用,这为开展农村地区的文化资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遗憾的是,大量关于农民的文化资本研究只是停留在对其学历的简单认识上,很少从多个层面分析他们文化资本的积累状况。

提升农民能力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过程,国内不少学者纷纷对农民能力建设展开研究,如杨文圣对青年农民发展能力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指出,青年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只有不断提升他们的发展能力,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他认为,从整体来看,当前我国青年农民的学习能力较弱,竞争能力与创新能力不够,交往范围狭窄,合作能力和维权能力比较薄弱〔11〕。他对青年农民发展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为研究农民能力建设提供了深刻的借鉴,然而,其研究只局限在青年农民上,某些结论缺乏丰富的实证资料支撑。

刘尚希认为,农民能力不足是由于诸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文化服务、社会保障、低保、救济等公共服务向城市倾斜造成,因此,提升农民能力应该进行公共服务改革,重视农村公共服务建设〔12〕。他强调了文化与农民能力提升之间的关联,不过,他的论述是建立在抽象理论思考之上,同样缺乏经验材料支撑,而且对文化的界定不是很清晰。另外,刘尚希对农民的综合能力进行了操作化,认为主要有体能能力、认知能力、劳动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等几个能力,这虽然不够全面,却为研究农民能力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还有不少研究者对农民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与上述两位学者类似的是,他们要么没有从文化资本的角度考量农民能力提升问题,要么对农民能力的界定不够清晰,而且一些研究更多地体现为理论上的抽象思考,缺乏实证材料的支撑,大大降低了其研究的解释力。为避免既有研究的缺陷,我们将在文化资本理论的指导之下,展开深入的实证调查,在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之中探索文化资本积累与青年女性就业能力提升之间的复杂关联。

三、农村青年女性文化资本积累的现状考察

文献考察表明:文化资本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民能力的提升,这一发现对新时期下农民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农民就业能力又是其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因此,对文化资本支持下的农民就业能力提升展开研究尤为重要。在此,我们批判地吸取了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研究假说,借用西方其他学者的研究经验,将其分为具体化、客观化与体制化三种形态,以此研究中国农村的农民就业能力建设问题。

为了获取充分的实证资料支撑,我们以皖中四镇为调查点,通过观察法、结构式访谈和半结构式访谈相互结合的方式收集资料,共发放问卷363份,其中有91份针对务工青年女性,272份针对户主。之所以如此分配,是因为此次调查在暑期进行,很多青年女性外出务工未归,所以以对留在家中的户主展开调查为主,从侧面了解务工女性文化资本的积累情况。此外,调查员还对20个研究对象展开深度访谈,为深入研究青年女性的文化资料积累状况夯实基础。在91名青年女性的年龄分布中,最小的为16岁,最大的有28岁,平均年龄为23岁,她们是农村女性外出务工的生力军,考量其文化资本对就业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对农村青年女性来说,文化资本最容易测量的内容为教育程度,这是体制化形式的文化资本。调查对象的学历分布数据显示:有超过一半的青年女性处在初中毕业水平,占总人数的56.0%,而未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青年女性则有17.6%,高中毕业以上的学历仅占26.4%。这些数字说明,从学历来看,农村青年女性的文化资本积累薄弱。

各种技能培训也是体制形式的文化资本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对此进行了数据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有一半的调查对象参加了类似的技能培训,但还有一半未能参加技能培训,降低了文化资本总体积累。在参与培训的青年女性中,其培训时间少于3个月的有44.4%,几乎占了总数的一半;3个月至6个月占35.6%,培训时间为半年以下的占80%,只有20%的调查对象培训时间在半年以上。这些数据说明,即使参加培训,很多青年女性也只是接受短期的岗前培训,并没有对其文化资本积累产生很大作用。

从其接受培训内容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培训集中于职业技能,更多地为其进入岗位做准备。而对诸如电脑技能等现代化技术的培训并没有得到体现。还有4.4%接受了农业技能培训。培训的地点分布是:在本乡实施培训的有46.7%,在务工地接受培训的占48.9%,二者都接受培训的只有4.4%,本乡参加培训和务工地接受培训的几乎各占一半。

针对户主的调查,其中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他们对孩子教育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他们对男孩和女孩教育态度的差异不明显,绝大多数回答集中于“会尽可能地让孩子多读书”这一选项。笔者重点设计了“影响女孩教育的主要因素”这一指标,此为多项选择题,具体的回答结果如下表:

表1 影响女孩教育因素统计表

表中的数据显示:影响女孩教育的首要因素是“有的孩子不想读书”,共有119位家人选择这一选项,占调查对象的43.8%,占回答总数的34.5%;影响女孩教育的第二因素是“有的孩子贪玩上网”,选此答案的家长共有72人,占调查对象的26.5%,占回答总数的20.9%;还有38位家长选择了“家庭困难不得不辍学打工”,占全体调查对象的14.0%,占回答总数的11.0%。总体来看,农村青年女性之所以体制化的文化资本较低,与其不愿意读书有较大关联。由于农村学校师资落后、教师看管不严,也有孩子因贪玩上网而放弃学业。

除了体制化的文化资本积累之外,农村青年女性具体化的文化资本积累因人而异,但总体积累不高,因为具体化的文化资本主要以精神和身体持久“性情”的形式出现。早在很多年前,费孝通就曾经指出,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13〕长期在农村生活的人,由于受传统农业文明生活方式的影响,在现代化工业社会中显得力不从心,这往往是其直接经验的匮乏所致。很多青年女性“心灵手巧”,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这能够为其具体化的文化资本积累奠定坚实基础。

对农村青年女性来说,以“文化商品”形式出现的客观化的文化资本似乎很遥远,由于没有过多的体制化和具体化文化资本的积累,她们目前很难生产出自身的“文化商品”。

总之,目前农村青年女性的文化资本积累状况堪忧,她们不仅缺乏以“文化商品”形式出现的客观性文化资本和以精神和身体持久“性情”形式出现的具体化文化资本,还缺乏以学历证书、技能证书为形式的体制化文化资本。孱弱的文化资本积累既与农村社会相对稀少的教育资源有关,也与农民持久存在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相连,这将制约着青年女性能力提升和个人发展。

四、文化资本积累与农民就业能力提升的关联

文献考察和实地调查的结果共同显示,文化资本与能力提升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对农村青年女性来说,尽管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很多,但文化资本是其中重要的一个自变量。在深度访谈中,很多调查对象告诉调查员:由于学历较低,她们只能从事体力劳动;由于没有各种技能证书,她们只能应聘没有技术含量的岗位,这不仅影响其进一步发展,也使她们的工资收入处在较低水平。

为了认识文化资本与农村青年女性就业能力的关系,在实证材料的收集中,笔者对其就业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调查,其结果是:“在工厂打工”占调查对象的54.3%,超过了一半;17.4%的女性在饭店或酒店当服务员,多数调查对象都在从事没有太多技术、不需要较高文化程度的职业。在访谈中,青年女性多次强调,由于文化水平较低,现在打工只能进厂或者当服务员,进衣服厂做衣服,进袜子厂做袜子,都是体力活;当服务员工作压力大、强度大,收入也一般。通过何种渠道找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就业的影响因素,实地调查结果如下图:

图1 青年女性就业渠道

图中的数据显示:在就业渠道选择中,通过朋友、亲戚和老乡帮忙介绍的青年女性占58.7%,超过了一半,一定程度上说明,青年女性的社会资本在其就业中发挥巨大作用;职业技术学校组织的仅占15.22%,说明由于文化资本积累不多,农村青年女性的就业受到了影响。自己单独去找工作的仅占8.7%,企业直接招聘的占4.35%,这些与农村女性的自身能力不强有关,也与其孱弱的文化资本积累有一定关系。输出地政府组织的只有2.17%,说明基层政府对农村女性就业的扶持需要加强。在深度访谈中,很多青年女性告诉调查员,现在找工作都怕上当受骗,文化水平不高,没啥技能,自己盲目去找很难找到,只能靠亲戚朋友介绍,做一些体力活。访谈对象多次对文化水平、知识技能的强调,说明她们已经意识到文化资本对其就业的作用。

青年女性的劳动时间调查如下:54.3%的女性工作时间在6-8小时,说明一半的务工人员的工作强度不大,但工作时间在12-14小时的务工者有17.4%,说明很多青年女性在超负荷劳动。在访谈中,这一研究结果也被证实:很多访谈对象告诉调查员,由于很多工厂实行计件工资制度,为了拿到较高的工资,很多青年女性自愿加班加点,所以很多情况下,她们的工作时间都很长。

总之,从农村青年女性的就业类型来看,多数集中于没有太多技术含量、偏重体力劳动的岗位;从就业渠道来看,很多人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找到工作,而非通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找到这些工作;从工作时间来看,无论出于强迫还是自愿,很多青年女性的工作时间较长,劳动强度较大。我们在此不是将这些结果都归咎于其文化资本积累薄弱,而是认为,文化资本积累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如果青年女性具备高中以上的学历,掌握电脑等多种现代技术,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她们的就业结构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自我求职的能力将会得到提升,劳动强度也会降低。

五、结论:就业能力提升的文化资本支持

提升农民能力是新形势下的时代主题,而就业能力又是新时期农民能力建设重中之重。文献回顾和实证调查表明,在影响就业能力的诸多因素中,文化资本是极其重要的,其积累状况直接作用于就业的过程与结果。布迪厄在提出文化资本概念以后,没有将之运用于微观的社会情境,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理论的解释力。受一些西方学者的影响,我们将文化资本作为一个变量,以此考察其对农民就业能力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农民就业能力低下的社会现实,指出了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径。

借用布迪厄对文化资本概念的三维划分,我们在现实中呈现了农村青年女性的文化资本积累状况。调查资料显示,作为最易在现实中测量的青年女性体制化文化资本的积累状况并不乐观。她们中的大部分人不仅学历集中于初中及以下,而且很少受到某些专业技能培训,这直接影响着其就业能力的提升。农村匮乏的资源和传统农业文明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使她们具体性的文化资本积累受到限制,这势必影响其从业过程中的能力提升。体制化文化资本的储备不足,具体性文化资本的积累不足,将带来她们客观性文化资本的严重匮乏,这进一步制约着其就业过程与结果。

总体来说,农村青年女性文化资本积累的总体水平不高,未能为她们的就业提供有力的支持,并对其就业过程与结果产生阻碍。为此,我们建议把提升青年女性的文化资本积累水平,促进其更好地找到工作、胜任工作,作为她们就业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针对储备不足的体制化文化资本,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改变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局面,这是长期的过程;政府和社会可以举办各种技能培训,切实增加青年女性就业必备的技能,这是短期能够实现的举措。针对积累不足的具体化文化资本,除了增加农村社会建设的物质投入以外,还应在思想上进行宣传,在观念进行引导,以改变农村社会旧有的习俗和行为,以此促进青年女性对自身教育的关注和具体化文化资本积累的重视。体制化文化资本的积累和具体化文化资本的提高,能够催生客观化文化资本的生产。总之,提升青年女性的文化资本积累水平,使之发挥在就业能力提升过程中的作用,是农民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提高农村人力资源水平的必要尝试。

〔1〕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2-193.

〔2〕Pierre Bourdieu.Distinction:ASocialCritiqueoftheJudgementofTaste〔M〕. Routledge ﹠Kegan Paul plc. 1984.volume 1-2〔布迪厄、帕斯隆.再生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 Paul W. Kingston. The Unfulfilled Promise of Cultural Capital〔J〕.Sociology of Education, 2001.Vol. 74. pp. 88-99.

〔4〕Annette Lareau and Elliot B. Weininger. Cultural Capital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A Critical Assessment〔J〕.TheoryandSociety, Vol. 32, No. 5/6, Special Issue on The Sociology of SymbolicPower: A Special Issue in Memory of Pierre Bourdieu, 2003. pp. 567-606.

〔5〕〔7〕 Paul DiMaggio. Review: On Pierre Bourdieu〔J〕.The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 1979.Vol. 84, No. 6, pp. 1460-1474.

〔6〕 Paul DiMaggio and John Mohr.1985. Cultural Capital,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Marital Selection〔J〕.The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 Vol. 90, No. 6, pp. 1231-1261.

〔8〕 Bonnie H. Erickson. Culture, Class, and Connections〔J〕.The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 1996.Vol. 102, No. 1 , pp. 217-251.

〔9〕 Susan A. Dumais. Cultural Capital, Gender, and School Success: The Role of Habitus〔J〕.SociologyofEducation, 2002.Vol. 75, No. 1, pp. 44-68.

〔10〕王绍光,黛伯拉·戴维斯,边燕杰.文化资本的非均匀分布〔A〕.赵汀阳.年度学术〔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16-345.

〔11〕 杨文圣.青年农民发展能力考察〔J〕.理论探索,2010,(3).

〔12〕 刘尚希.农民能力建设从公共服务改革开始〔J〕.中国改革,2019,(3).

〔13〕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7.

【责任编辑:刘彦武】

D422.7

A

1008-9187-(2012)04-0105-05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项目“文化资本积累与农民能力提升研究”(2011SK686)中期阶段性成果;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quot;和谐社会构建下的农村教育研究quot;(2006SK053)中期阶段性成果。

张军,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讲师,博士;

王邦虎,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博士,安徽 合肥 230601。

猜你喜欢
布迪厄资本农民
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视域下学生体育文化资本的作用及建构
布迪厄资本理论视角下我国女性运动员形象报道取向变迁及其成因
耕牛和农民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资本策局变
“反思社会学”,还是“反身社会学”
资本过热烧出伪需求更多O2O项目可能在下半年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