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山水之间——我的中国山水画写生创作观

2012-11-13 05:39赵溅球
文艺论坛 2012年5期
关键词:笔墨山水画

■ 赵溅球

庄子说:“技进乎道”。中国山水画的道在哪里?我认为道在山水之间。自然山水滋生、蒙养着“技”,“技”里流淌的是自然山水的血脉。山水画中形而下的“技”与形而上的“道”如出一辙,这辙便是自然万物。老子的道是永恒的,不变的;那么我们山水画的技法为什么要不断地创新和再造呢?这是因为由人主宰的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的审美趣味也随之不断有新的需求,且时代会因人的审美需求的不断增强而掀起一阵阵潮流。由此看来,技法的创新与再造不是你想不想的问题,而是你非变不可,否则你就将会被时代的潮流无情地淘汰。技里求道,无愧于心;技里得道,自然而然。技无止境,中国山水画任重道远。

我从小生长在洞庭湖的兰溪河边,兰溪北边有烟波浩淼的洞庭,东南有一望无际的稻田,小河弯弯,从西边山里流出来,缓缓向北流淌;河岸杨柳依依,和风习习,轻吟低唱……回望故乡,乡思如潮,故乡在我脑子里魂牵梦绕。我爱故乡的山水,我爱中国山水画,那里的芦苇渔舟、堤岸瓦屋、草山草水是我画笔永远歌唱的主题。

八十年代初,我在湖南师大就读油画专业,师从钟以勤、蔡吉民等老师。毕业时与同学阮国新在师大举办了双人油画展,在画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时正值“八五思潮”之际,美术革命的潮流冲击着绘画领域的每一个角落,中国画面临着空前的挑战。这时我开始关注中国画,并对中国山水画情有独钟。领悟到中国山水画与中国文化的哲学精神一脉相承;与人性的本源、人的审美情趣息息相通,它是我精神栖息的家园。我开始临摹古画,品读名作,到处参观画展。记得一九八九年农历正月,我重病住院,得知中国现代艺术展第二天闭幕,我连夜买站票到北京,下午到美术馆看展览时几乎晕倒。我认为传承、观摩,是中国画传统的精神本质。观摩研习传统,学习传统技法的精髓,品出佳作的妙处,读出大师的品格精神,读出画里的“精气神”,开阔自己的眼界,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与笔墨技法,才能真正画好中国山水画。二十余年来,我致力于中国画的学习和探索,潜心研究中国山水画的程式法则与笔墨语言,终有所悟,也有所得。

“技进乎道”,古代画家深谙此理。我们不可不察。中国山水画笔墨的程式符号与布局章法,是古人千锤百炼的智慧结晶。笔墨是“技”,是中国画得道辉煌的金钥匙。但是社会在前进,时代生活在更新,我们的笔墨技法、观念、程式、章法也得变,不断丰富中国山水画的笔墨程式、符号章法乃至空间意识,适应时代审美的需求,与时俱进,这无疑是每一个山水画家的责任与使命。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新的程式法则、时代的笔墨在哪里?我认为藏在自然生活中。“技进乎道”源在自然。因此,二十余年来,我非常重视到自然生活中去写生,收集创作素材。我的每一幅创作,几乎都是根据写生稿加工的。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孟子认为:“浩然正气塞于天地之间”,宗炳的“澄怀观道”,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都是对自然审美的经典名言。道出了人的精神气质、美感与自然的同构性、相通性。中国山水画只有到自然中去观察、去体验、去写生,探索和拓展山水画的发端,追求山水画美学与中国哲学之契合,方可得“技”而入“道”,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

写生创作要反复深入生活,对自然越熟悉,越能发现出细微的真美来;体悟到自然的精神,心与物融,才能画出自然万物的宏观之气与微观之美。我从小生活在兰溪河边,对那里的山水、民居和风土人情都很熟悉。但到创作时具体怎么画才画得深入,还得反复多次去实地采风写生。这时的写生是有目的的,我深入芦苇荡,蹲在芦棚里,躺在渔船上,风餐露宿,记录描绘那里的山水、树木、云气、舟车、民居,一砖一瓦的形态,一草一木的仰揖,木屋的榫卯结构,小巷的斗拱、残壁,山石土丘的纹理。细研觅察,去发现那里最美的细节元素,去发现形象特征最美的一面。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奇才是最美的,奇才是最佳选择。选择奇美的局部结构、纹理质感,选择自然中最生动、鲜活感人的景物形态,宏观造势,微观求真,重新组合,使作品既具宏观之气,又显微观之美。

宏观之气即山水画的精神境界与布局气势。宏观之气是人对自然体验的物与心化,心与物相融的境界。画画就是如何将心与物调和一处而产生画意画趣。意是人的思志,趣是形的直觉,意趣相投,方生就出境界。境界是心与物的体验,是感受,是对自然的欣赏,是心与物化的结果,是体验的领悟,又是画家精神栖息的家园,是超越心物之上的再造。

微观之美体现在物象的局部细节中,物体质感、量感、空间感,是微美节奏韵律的音符。微观之美的求得,只能在写生创作的求真探索中获得。局部微美的塑造,我一般不打草稿,怕影响笔墨的情趣。作画之前先设想大的构图意境,眼观自然,胸有丘壑,笔随心意,笔墨随感情的起落而抑扬顿挫。注重每一下笔的愉悦与清爽,注重作画的过程,当然也注重效果。如发现不行,宁愿搓掉重来。我的写生创作在张扬自然宏观整体美的同时突出歌颂局部细节微美的快感。我画中的山峦、树林、木楼、瓦房、芦苇、砖窑,重重叠叠充塞天地。繁繁密密,乍一看去,如一团团理不清的乱麻,仔细推敲,则层次分明,井然有序。描绘的江河、湖泊、溪流原野,一览无余,坦坦荡荡,不讲虚实,然则定神一瞧,其景收敛有余,妙境方臻。这种自然而然,精雕细刻,是我对微美直抒胸臆的呐喊,是对微美直接袒露的关注和铺陈。

“技进乎道”之“技”,是心与物化的顿悟。它靠长期的观察、感悟、研究、实践方可获得。得“技”而入“道”,得“道”而通“技”,二者相融,让中国山水画向完美的境界演进,也让山水画的境界之崇高演绎得没有止境。

我曾尝试用各种材料,来代替传统的笔墨纸砚,探索各种形式和技法来创造新的程式符号、布局与章法。一九八七年开始,尝试在胶衬无纹布上画中国画,由于材料的更新,所有的技法也随之必须改变,从用笔用色到形式章法,甚至连装裱也得重新探索。一九八九年在第七届全国美展中,亮出了我的《红窑》,人们的眼睛为之一亮。我也尝到了创新的甜头。此后十年,我连续八件作品入选国家级大展,引起了画界的关注。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遇到了一位修道的朋友,在与他的交往中,意识到在注重技术功能性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作品中融注哲学理念,洋溢笔墨精神,彰显时代气息。因为艺术是为人服务的。此后,我创作了移置系列作品。标本式的自然物象熔铸着深邃的哲学理念,与深切的人文关怀。从移置系列作品中可以感悟到,天地之间,不知万物从何处移来放置在这世上,万物(包括人)放置一会迟早都会消失殆尽。万事万物,移置世上,放置一回,烟消云散。有什么必要把一切看得那么重呢?但转念寻思,万物都只能移置一回,仅此一回,这一回是多么珍贵。上苍把一条无形的生物链维系在这天地之间,让万物自然和谐共处,生生不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是擦洗、呵护这条生物链,不让它生锈或遭到破坏。为此,我有目的地去写生采风,尝试多种形式,创作了《苍桑有约》、《潮起潮落》、《悠然千古》、《溪山拱秀》、《沱江春晓》等二十余件移置系列作品。以自然之表象揭示万物之本源。籍万物之理,载自然之道,探求艺术、生活的相融与共鸣。用自然万物之美抚慰人的心灵,求得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之和谐。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从胶衬布上作画又回到宣纸上。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访学,期间师从杜滋龄、贾又福等老师,听了他们的讲课,看了他们的示范,体会到在宣纸上的笔墨是何等的博大精深,其墨色变化神秘莫测,酣畅淋漓的效果让人震撼。我把写生得来的画稿、速写反复揣摩,追寻回味第一感觉的情景。开始了在大幅宣纸上的山水画试验,并到陕甘边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内蒙、新疆等地写生采风,体验、感悟大山大水的气魄与壮美。在宣纸上作画,兼工带写,亦写亦工,那清逸俊爽、浑厚苍劲的笔致让我兴奋不已。潇洒流畅,沉雄老辣的线条让人品味到笔墨的无穷乐趣。我开始不厌其烦地用线条,一层层、一条条、一组组重重并置来表现自然物象的韵律感,像音乐中重复扩展的乐句,舒展画面的形式张力,给人以畅神和震撼心灵的审美趣味。

我画湘西的吊脚楼,总是三层四层,重重叠叠,错落有致。屋上点缀的也是太阳能热水器、空调等现代生活用品,一扫过去小巧孤怜之感,力显重叠高大,威武雄壮的构成样式,体现现代感与现代意识。吊脚楼的木结构一般采用中锋勾勒,皴扫点染相结合的手法,表现木质梁柱苍劲而又松柔的质感。

湘中、皖南的民居,青砖黛瓦、小桥流水是我作画的主要题材。每到一处写生,我总喜欢攀登一个制高点鸟瞰,观其全貌,细细品味建筑的局部结构与整体布局,寻找迂回曲折的奥妙,探究来龙去脉,领略古人的气度与智慧。画瓦片用湿法勾皴,画墙砖则用大斗笔平刷,跟泥瓦匠刷墙一般,横拖竖抹,等墙面斑剥的效果与雨水漏痕显现出来以后,再趁湿勾点风霜腐蚀的斑点,脱落的粉壁等。笔到之处,苍润之趣,尽显其中。在整体的布局中,还采用大块的光影,即显自然之形,又具黑白之美,极富现代构成意味,其盎然情趣突现出古典民居苍润、灵秀的现代气息。

洞庭湖是我常去写生的地方,画湖洲湿地,用石青、石绿参墨,浓淡相接,意笔连连,干湿互补,一气呵成,表现泥地草坡湿漉漉、毛茸茸的质感。画树木常用双勾与点染相结合的方法,讲究黑白相间,浓淡相宜的层次和纵深感。画湖边芦苇,田野草垛,山坡油菜,垅埂黄豆常用重叠重复的勾染,用线飘逸而又凝练,用色淡雅而又概括,物形层层叠叠,穿插有序,体现出湖乡静穆深远,丰厚松灵之气韵。我仰慕大西北的魏魏峻岭、莽莽草原。曾于昆仑山之巅,在月出东山,夕阳西垂之际仰天长拜:“日月群峰,如此壮美,岂敢逸笔草草!”为了恰到好处地表现山石的纹理质感,刚毅雄浑的气势,我仿自然之形,反复揣摩,摸索出了用平锋运笔当刀用的笔法。用斜砍、竖劈、横刮、乱剁、提挑、拖扫、敲打、锤顿等劲健灵动的刀笔,运胸中之气,化自然之韵,熔铸岩石的雄浑刚健;柔和泥土的隽秀清雅,高扬雄秀相依,以雄为主,刚柔相济的韵律;倾力打造西北高原沉雄磅礴的气势,浑厚苍润的意象。

我画山水画的布局章法:讲究构图饱满,画面大气厚重,充实而富有现代张力;布局繁满茂密,大幅满纸,几乎不留空白,但注重安排得井然有序,满而不塞,繁而不乱,繁密中见空灵,富于变化。秩序是一种大美,在再造新的程式符号、布局章法时,画面一定要建立美好的新秩序,给人以能观能读、可游可听、赏心悦目的美感。

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我不尾追现代,不泥古传统,不献媚西方,像一匹野马,漫步在传统和现代的山水之间,左右逢源,悠闲自得;奔驰在东西相融的沃土之上,策马挥毫,一意孤行;无所畏惧,全凭自然而然。因为,我身后有深邃博大的老庄思想,左右有现代观念、现代生活的滋润,手里有厚实雄强的传统笔墨,眼前有壮丽辽阔的万里河山。

猜你喜欢
笔墨山水画
英国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
笔墨童年
雒红强山水画作品
张筱膺山水画作品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笔墨名家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