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国教育自己的路

2012-11-12 02:35程方平
湖北教育 2012年8期
关键词:朱永新苏州实验

◎/程方平

(作者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

近年来,在中国大地上推进教育改革的官员和提倡教育创新的学者大有人在,但朱永新推行的新教育实验与众不同,他的新教育不仅是先进理念与实践的结合、与师生实际的结合,更是教育理想成功从书斋走向现实的产物。他所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创新,是能够植入学校、深入教师和学生内心,能够唤起教育者和学习者创新热情的真诚和实在,这是现代中国教育界最需要的,也是最缺乏的。

注重行动

与长于坐而论道的学院派不同,朱永新推行的新教育实验的最大特点在于注重行动。基于此,他为实验量身定做了“六大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在这些行动中坚持实验的公益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和普及性原则,并使行动指向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以及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等十大领域的问题和理想目标。

面对各种背景的实验学校和参与实验的不同教师和学生,新教育实验着力改变了以往教改典型经验“中看不中学”的弊病,确立了新型的实验管理原则,即要求各学校“自愿参加与行政推动、网络交流与资源共享、项目推动与典型引路、自我管理与监督结合”,注重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在实验中成长。

一位实验学校的教师深有体会地说:“参加新教育实验,澎湃的是激情,涌动的是理想,激起的是热情,付出的是真心,发展的是智慧,收获的是每一刻的生命。我们在行动中得到感悟,我们在感悟的阳光下携手前进,我们有理由期待新教育实验走向辉煌。”

参加实验的所有学校都不是按照一个模子塑造或束缚自己,而是依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进行丰富多彩的创造。一位实验学校的校长说,“新教育实验是承载理想的小船,在实验中我们推出了自己的《读书丝语》和《爱心日记》;在‘教育在线’的平台上,我们可与名师直接对话,与同行共同成长。”

江苏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彭钢教授也认为,“新教育实验是上天入地的教育科研,用最普通的方式作最伟大的研究,重在行动,从诸多方面改变了中国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了以往脱离实际的研究风气。”

一种教育实验能得到如此“心有灵犀”的回应,真是令人感动。

信息化促进教师成长

在新教育实验的群体中,既有公办名校,也有民办学校,还有许多条件较差的薄弱学校。新教育思想的传播,既通过演讲、座谈、写文章、上电视等常规渠道,也非常注意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向更广泛的教育界和社会群体施加影响。

新教育还与《人民政协报》和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合作,建立了极受广大教师喜爱和欢迎的“教育在线”网站,经常有几十万教师在该网上交流教育随笔,理清自己的专业发展思路,共享学习和实验的体会与成果。教师在这样的实验环境和氛围中工作和生活,可以自然而然地从职业倦怠中走出来,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成长的平台,并进一步认识到,教育是要让人过有意义、有尊严的生活,而教师首先要有这种意识、感觉和体验。

继承和弘扬

近代以来,外国的坚船利炮不仅打垮了中国的建筑,也打垮了一些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因此,在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向西方学习一直是一百多年来的一个强势的声音,人们渐渐地习惯于追风赶浪地模仿西方发达国家,而弱化了自主的思维和实践。

新教育理论包括了几方面的渊源,既有西方教育发展传统,尤其是“新教育之父”——英国教育家雷迪的思想;又有中国教育家陶行知、蔡元培、黄炎培、陈鹤琴等人的思想与实践;还借鉴了20 世纪流行于美国的新教育运动,以及新课程改革、新技术教育理念给予世人的诸多启发等。可见,“新教育实验”不是抛弃,而是继承和弘扬。

著名学者杨东平对朱永新提出创立“苏州学派”的说法很感兴趣,他说:“新教育实验反映出一种文化气象,突破了学者封闭的研究,有广泛的参与,调动了一线教师的热情,形成了很大的场。”

建立“苏州学派”的说法对我来说很新鲜。苏州历来人气很盛,有许多学派,源远流长,确实有文化传统。苏州学派所体现的理念首先是人文性,新教育实验的理想,本质也是注重人的发展。其次是实践性。多年来我们的改革多数停留在概念上,教育的现实与社会的需求差距很大。新教育的实践有别于学院派研究和行政化实验,是第三条道路,寻求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三是继承性。新教育实验与现在正在进行的一些实验不同,不是全盘西化,而是从教育的传统和现实中来,从解决问题出发。在苏州发起这一实验,是对传统的继承。

我所理解的“苏州学派”可能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缘于中国区域间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具有区域特点的改革不仅能够带有地方特色,而且容易异军突起。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曾提出过建立教育特区的设想,但却没有条件和能力实现。而朱永新以苏州地区为主、向全国辐射的新教育实验,大概正是这一理想的实践。

审视中国教育的整体状况和问题,我们既冷淡了传统,又压抑了个性。对一个正在觉醒,意识到需要自主创新人才的国家而言,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极为必要的。而真正能促使教育改革落到实处的,并不是长官意志、部门政策、法律条文等等,更重要的是要有大量新教育实验这类能够深入教育实践第一线,能与广大教师和学生密切交流的实际行动。中国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和多方面人才寄希望于此,中国自己的教育家和教育流派也将诞生于此。

在这方面,朱永新开了一个很好、很关键,同时又是很艰难的头。我们深深地感谢他,并祝他的新教育实验和“苏州学派”能为中国的教育发展和创新作出更多、更精彩的贡献。

【观点】

事实证明,(新教育)这种开放性、公益性的教育实验改革与我国学校发展的实际以及师生所处的生存状态极其符合,切实促进了学校以及师生的真实生动的发展。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 朱小蔓

猜你喜欢
朱永新苏州实验
剪掉重复多余的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卖关子,真有趣
“能见大义”的杨明义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话重要,放前面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做个怪怪长实验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