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器:上海城市创新体系中的活力之源

2012-11-10 02:02郭霞
华东科技 2012年1期
关键词:孵化器上海中心

本刊记者/郭霞

孵化器:上海城市创新体系中的活力之源

本刊记者/郭霞

在市区两级政府扶持下,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走出了一条以“转化”、“培育”为使命、从区域布点到逐步网络化,从综合走向专业的创新之路,成为亚洲孵化器协会主席单位,国际企业孵化器领衔城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上海模式”,成为政府撬动市场资源、广泛聚集孵化资源,服务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典范,不仅孵化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看好、健康成长的高新技术企业,如新涛科技、复旦光华、微创医疗、同济同捷、新源变频等,更是积极投身城市创新体系建设,由孵化器培育出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已成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阵营中的生力军,并初步形成了国际化运作格局。孵化器通过技术资源、智力资源、信息和服务资源的有效配置,已成为科教兴市、建设创新型上海的有生力量与城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最佳载体。

一个支点的撬动,孵化服务网络全面形成

作为贯彻“科教兴市”的重要内容之一,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在上海孵化器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它真正担负起市政府和市科委把创业中心当成一个支点的战略安排,撬动整个上海孵化器建设资源,并因此而成彼此相连、互助互动的城市孵化器网络,成为上海孵化器建设的独特风景。

自2001年起,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每年争取到了上海市财政1000万元的专项孵化资金,每年选择2~3家合作单位,通过充分论证,具有基础,通过合资成立运营主体的办法,由市、区及参与单位按1:1:1的比例投入,由市创业中心代表市政府和市科委分别投入上海其他孵化器基地建设项目,并派出一批优秀管理人员参与管理,指导和协调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运作、发展,与其建立了投资与被投资的关系;同时作为引导资金,此举吸引了区政府、大学、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孵化器建设,形成了孵化器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并在各区孵化器都成立了创业中心及运营管理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运作方式,市区联动,推动各区创业服务中心的发展,在上海全市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

目前,上海市孵化器已形成“点”、“圈”、“面”孵化服务网络。“点”是通过设立一些培训网点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培训指导;“圈”是协调和推进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将一个个网点连接成圈;“面”是发挥资源优势,从而为中小企业服务。上海科技创业服务网络由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各区县科委的上海科技创业服务站构成,各站点依托孵化资源、用好创业孵化的公共资源,共同传播灌输创新理念,辐射孵化器影响力。根据“点、圈、面”的功能定位,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以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为支点,为科技创业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服务;引导建设符合城市产业发展方向的专业孵化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新兴产业的培育。

从综合到专业化,孵化器集聚优势产业

在寸土寸金的黄浦区,有一片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热土——上海集成电路设计创业中心。它是我国第一家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孵化器,孕育出了一大批正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上腾飞的集成电路设计优秀企业。上海市科技党委书记陈克宏曾说,“上海集成电路设计创业中心是上海乃至全国成立最早的专业孵化器之一,也是做得比较成功的专业孵化器。集成电路设计创业中心标志着上海专业孵化器的诞生。”

集成电路孵化器聚集、培育了一批以集成电路设计为主、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相互集中,信息上充分交流,理念上相互碰撞,产业上既有上下游互补合作,又有同业竞争,并通过孵化器的牵线搭桥,实现了不同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合作,在创新中发挥了优势。目前,集成电路设计创业中心已经形成了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集聚优势,还将通过新的调整,加强在测试服务、设计服务、失效分析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并在新一代融合通讯、电子标签、手机方案设计等专业领域形成产业集聚。

聚科生物园则以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配套研发企业的入驻,引进上海百傲科技有限公司、伽蓝集团自然堂、艾比玛特生物医药(上海)有限公司等近10家龙头企业。其中,上海百傲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个性化治疗同行业内技术领先的企业,致力于生物芯片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的高科技企业;伽蓝集团自然堂则被誉为2000年以来中国唯一崛起的日化品牌。

随着企业孵化器的高速发展,以及科技企业对专业孵化服务的需求,2007年起,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朝专业化方向发展,出现了纳米、多媒体、都市工业设计、现代农业、环保、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专业孵化器。专业孵化器凭借“高水准”与“专业化”的孵化服务,极大地促进了在孵企业的高速成长,而在孵企业的高速成长又反哺了孵化器。与综合孵化器相比,专业孵化器着重于“强化专业服务、拓展融资功能、提升创新能力,打造孵化品牌”,使上海整体孵化能力不断提高,在孵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国际化拓展能力不断提升。

服务能级提高,涌现品牌企业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中,以联想、华为、盛大、新浪、阿里巴巴、奇瑞、尚德等大批立足自主创新为主体的中坚阵营,不但引领着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风潮,而且成为了中国经济的希望。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着孵化器、高新区以及创新基金的印记,他们无一不是几个人、几十万注册资金起家,渐而成长为引领一个产业的标杆企业。

由几个人、几十万注册资金入孵杨浦科技创业中心的上海华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4月成功登陆深圳创业板,成为成千上万进军创业板的科技企业的佼佼者。随着上市融资的成功,华平继续立足孵化器,对接杨浦区相关产业资源,目前正筹划建立信息技术产业研究院,形成以华平为主体的上下游产业聚集,扩大企业竞争力,强化其行业领军地位,成为中国最为经典的孵化企业成功的案例。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培育着40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中半数以上有着鲜明的产业、专业方向,杨浦创业中心的华平信息、集成电路创业中心的闻泰集团、张江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的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漕河泾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的澜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等一大批科技创业企业,不但印证着孵化器的作用和功能,更证明了孵化器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的最佳载体。

从苗圃到加速器,孵化服务全覆盖

2009年,由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牵头实施,8家孵化器作为试点单位,上海新开辟了8块科技创业苗圃,为拥有创意点子、怀揣创业梦想的人提供为期半年的免费预孵化服务。在上海科技创业一条龙服务体系中,科技创业苗圃直接对接创新源头,位于科技创业活动的最前端,将“种子期”的创意孵育出“芽”,并助其茁壮成长。如今,全市科技创业苗圃中接受孵化的创业“幼苗”已有几百棵,其中多为网络通信、电子商务、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业项目。

作为第一家由孵化器在上海中心城区建设的企业加速器,上海杨浦创业中心三期——“三号湾”定位企业加速器,目的是满足园区内高成长性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通过“加速器服务”达到企业对空间、管理、服务、合作等方面个性化需求,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助推高成长性企业发展,完善产业服务体系。

作为“开发区创建加速器”的代表,上海漕河泾开发区于2009年10月率先在漕河泾浦江高科技园建立科技企业加速器,对园区内一些高成长性的企业进行各项服务支持,尤其是提供投融资、财务咨询、管理咨询和上市等方面专业化、市场化和知识化的服务,帮助企业实现加速成长,从而推动漕河泾开发区形成“企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创新基地”的“三级跳”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发挥品牌效应,孵化器走向国际化

上海张江高新区孵化器把集聚张江品牌效应和发挥各园区原有特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各园区自身优势,形成错位竞争和特色产业集群,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创新链成为了张江孵化器的特色产业;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已经形成了微电子、光电子、计算机及其软件和新材料等四大产业;上海大学科技园、中纺科技园和嘉定民营科技园确定了主要发展产业。“大张江”孵化器的成功不仅带动了上海,还带动了长江三角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增长极,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标杆榜样作用。

漕河泾创业中心作为全国第一批由企业投资、按企业模式运作的孵化服务机构,坚持市场化的技术创新和创业孵化服务机制,始终坚持不懈地打造品牌建设,成为我国孵化器打造品牌战略的先行者之一。“漕河泾开发区创业中心拥有多项行业的第一:第一家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国家级创业中心;第一个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孵化企业——新涛公司,并被评为2001年全国十大并购案之一;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先进孵化服务机构、第一批国际企业孵化器试点单位;被联合国企业孵化器认定为第一批孵化专家单位,也是第一个提出品牌战略的孵化器。”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高级顾问王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近年来,上海孵化器在国际化方面作出了新的努力,广泛开展与国际知名孵化器的交流和合作,不断优化现代化的基础环境设施,提升国际企业孵化器的出口产品、服务与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并建立起了长期稳定、友好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上海国际企业孵化器(IBI)首创了“一器多基地”模式,国际化合作模式不断走向务实,途径也不断多样化。国际企业孵化器(IBI)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了创业企业的国际化孵化服务。在科技部支持下,上海自1998年起成功举办了近20期企业孵化器国际培训班。至今,已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300多名国外孵化器管理人员先后参加了培训,为孵化器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同时锻炼了一支国际化管理队伍,开拓了国际合作渠道。上海首创的“中法合作”国际合作模式,为孵化器和孵化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架设了桥梁,促进了发展、取得了多赢探索创业孵化的国际合作模式,已经成为业界推崇的成功案例。

民营孵化器,成为创新服务的新生力量

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创业孵化的土壤日臻成熟,正寻求转型发展的民营资本自然不肯放过这一领域。对国有孵化器来说,承担的功能是公益性的,除了房租与增值服务外,很难有其他收益用于自身壮大。相比而言,民营孵化器由于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而显得活力十足。由商业地产公司投资建立的上海谈家二八孵化器,既有效盘活了地产资源,又快速提升了区域经济活力;位于上海张江(东区)的奥普医谷创业园,则是由奥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有意为产业链培养小企业而成立的专业孵化器。

机制灵活是民营孵化器的最大优势,创新服务是民营孵化器的最大特色。国民新能源环保孵化器首先尝试了持股孵化,据国民新能源环保孵化器常务副总经理彭译谨介绍,孵化器在持股孵化上采用三步走战略:每引进一家创业企业,孵化器首先以提供免费场地、办公设备等方式,进行象征性的参股;在入孵6个月以后,孵化器对企业进行评估,对优质公司投资比例扩大到5%~10%,帮助企业增强研发能力,开拓市场;在企业跨越“死亡谷”,进入快速增长前,孵化器再一次加大投资比例。除了国民新能源环保孵化器的持股孵化外,张江集电港移动互联网孵化器将投资公司的推荐作为孵化器项目的一个重要来源,通过与众多投资机构的合作,积极引进投资公司中意的项目;谈家二八则将服务团队移到大堂的半开放式工作区域,并设立LED展示屏为企业提供形象展示的平台。

对于民营孵化器的不断涌现,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主任林旭伟表示,这不仅激发了上海孵化器的发展活力,更重要的是让民间资本能在上海“转方式、调结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科技金融深度对接,突破传统服务模式

在众多可供选择的服务中,科技金融的创新服务日显重要。2011年,针对科技型企业不具备抵押物,业务刚刚起步的情况,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联合区担保中心和浦发银行推出的“银园保”集合融资产品,初步建立了一种联合企业、园区、政府和银行的企业融资模式,开创了新型的风险分摊机制,即园区推荐、监管并分摊部分风险,政府增信,银行商业化运作的方式。针对2011年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六次上调,到达历史高点21.5%,杨浦创业中心继续优化银园保项目,降低保证金比例,从15%降到5%,在宏观环境银根收紧的情况下,为园区四家企业获得了1600万元贷款。

2010年10月,上海市科委与市金融办推出履约保险贷款,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融资瓶颈的新途径。据悉,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以科技型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为出发点,正在开发一系列覆盖不同阶段融资需求的科技金融产品,包括针对创新基金立项企业的科技小额贷款,为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量身定制的小巨人信用贷款,服务创新集群内科技企业的创新型产业集群集合贷款。围绕上海科技金融工作的总体安排,由上海市科委牵头,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具体实施,上海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正在加紧落实,未来通过服务平台,将实现科技中小企业贷款融资服务、科技金融政策信息查询、拟上市企业培育、股权融资服务等众多功能,并为科技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做好准备。

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器已成为上海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发挥它的作用。孵化器通过其一流的孵化空间和优质的孵化服务,加速了孵化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器培育的科技企业不仅为社会提供高科技的产品、服务,还向政府上缴了大量的税收,同时也为城市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营造了城市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充实了创新环境的内容,为城市发展带来创新活力。

猜你喜欢
孵化器上海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上海电力大学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孵化器 倒闭潮来了?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