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耿 吴庆光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 510405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实践教学法探究
李 耿 吴庆光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 510405
“中药学”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和药学其他学科的桥梁。为了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让同学们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在采用普通课堂教学法外,广州中医药大学充分利用学校固有资源,采用课外实践教学法和标本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研究为“中药学”这一课程提供更多的教学借鉴经验。
中药学;课外实践教学;标本观察教学;教学经验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起着沟通中医基础和各专业课的桥梁作用,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包括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性能理论、中药的配伍及用药禁忌理论等知识;各论主要内容为各类药物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笔者通过对我校多年的“中药学”课程教材方法进行总结,就“中药学”实践教学法作一些探讨和分析。
中药学课程自1956年第一批中医院校成立之初,即是中医本科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现为我校的全校性基础课。其前身为“中药方剂学”,其后分化为“中药学”与“方剂学”。
近年来,在“中药学”全体教师努力下,在教材建设、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有了显著成绩,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1998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课程,2007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本校中药学教研室在2011年被评为优秀教研室,同年本教研室教师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团队。
1.1 传统知识与现代研究有机结合
我校“中药学”教学方法独具特色,不仅重视传统的理论知识讲解,同时将理论知识与现代研究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既突出中药传统理论知识的讲解,又重视现代药理、毒理、化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渗透。将传统知识与现代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让同学们在接受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开拓视野,了解到现代的研究进展,更易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研究相结合。
1.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校“中药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讲解注重将知识点和吸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相结合,主要途径则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药物的实物标本和彩色图片(包括原植物和药材饮片),让同学们可以从视觉上认识到中药形状特点,让课堂讲授更具趣味性,同时同学们也更易于接受和消化理论知识。对中药材也有更具体的认识。
中药学的教学模式多是在教材编写内容的基础上确立的,主要教授内容为药材的来源、性能、功效、应用组成等,其中应用部分涉及了各科的病症,并利用其病因病机来理解中药的作用,同时还涵盖了特殊配伍的意义、特殊炮制意义以及使用注意和用法用量等内容[1]。
“中药学”是一门相当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中药学基础专业知识对同学学习其他医药学专业知识也相当重要。但是由于“中药学”这一课程知识面广,据多数高校同学反映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中药学”这一课程,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是各高校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国内高校对于“中药学”课程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运用启发、联想、对比、分类和归纳等方法。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讲授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对于难点和重点,应反复讲授,并且运用联想、对比、分类和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加深记忆。制作中药学课程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具体药物标本(包括药用植物及药材)图片的展示,使教学直观、生动、灵活,使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视觉记忆,将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知识,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引用典故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更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2]。
2.2 多种课堂教学模式灵活运用
场地周边地形开阔、平坦,具备放坡开挖的条件,边坡坡率建议为1∶0.75~1∶1.0,坑壁可采用喷浆挂网以维护。基坑施工期间,基坑周边建筑材料的堆放,大型车辆的通行,均应距离基坑开挖边线留设一定的安全距离。
尝试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中药学”的特点进行教学,在继承传统中药教学方法和其他老教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根据“中药学”课程特点采用直观形象教学及采用歌诀形式、强化功效归类等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可以更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如: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布置自学内容,培养创新能力;以功效为核心,导药性与应用;采用歌诀形式,强化功效归类;加强类药对比,突出个性特征等教学方法[3]。
2.3 三位一体教学法
“三位一体”教学法是指中药谚语、典故的引入,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刺激与中药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知识的强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法。在教学实践应用如下:
2.3.1 中药谚语、典故的引入 中药谚语、典故的引入,一方面在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简单有趣的故事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调节同学们的学习状态,避免同学们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和学习疲劳。
2.3.2 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刺激 随着现代科技的推广,多媒体应用于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于中药学来说如果只凭文字描述,学生很难理解,故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辅以形象逼真的原生物图谱和饮片图谱,可增强学生对中药的认识,提高学生兴趣。
2.3.3 有关中药的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知识的强化 “中药学”学习重在应用,在学生理解掌握中药基本知识的前提下,简单了解中药的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
“三位一体”教学法,是在讲述有关中药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时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从不同侧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智慧潜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4]。
实践教学是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中医药高等教育经过4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实践教学占有关键性的地位[5]。
为了提高“中药学”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中药学基础理论知识。高校对于“中药学”课程的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课堂知识讲授。如果只是重视课本理论知识讲授,而不重视学生对于药物具体的实践认识,一方面对于学生学习“中药学”,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将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缺乏对药物一个具体的认识和实践的认识,如果培养的中药专业学生对药物识别能力不高,对中药生产流通知识了解不足,那么就难以满足今后社会发展的需求。如果实践教学条件受限制,使学生的实践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达不到教学要求,以致于社会对毕业生的反馈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不强成为目前影响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关键问题。
我校在“中药学”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教学法结合课外实践教学法进行教学,在知识讲授和具体实践的相结合下,教学质量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同时,同学们对于中药学知识的学习也更有兴趣,对于专业理论知识也更易接受和掌握。
课堂授课是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综合运用目标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践教学等,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本课程知识。课堂教学辅以实物标本和彩色图片,达到课堂授课“图文并茂”的效果,调动同学们学习兴趣,使同学们更容易接受课本知识。
实践教学法主要是到本校药王山考察药物本草和到我校广东省中医药博物馆中药标本库观看中药材标本两种方式。
3.1 中草药种植园课外实践教学法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草药植物园包括了“药王山”以及“时珍山”两个山体。其中“药王山”面积达5.5万平方米,栽种中草药2 200多种,以解表、清热、泻下、活血化瘀等功效划分区域。“时珍山”面积达8万平方米,以药用植物分类法进行分区种植。
鉴于本校有中草药种植园这一天然药物植物园,我校开展“中药学”教学时除课堂讲授课本知识外还积极组织同学们到本校中草药种植园进行野外课堂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可以在学习课本中药学知识之余,可以在种植园了解和观察到药物的具体性状和形态。一方面进行中草药种植园实践活动可以让同学们亲身接触到药物,对药物有切身的了解,另一方面,在进行中草药植物园野外实践的同时,可以使同学们对课堂上所学中药学知识加深理解,从而进一步巩固。将课本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提高同学们的专业知识水平,达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3.2 中医药博物馆药物标本参观教学法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成立于2006年7月4日,是直属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综合性高校博物馆。现包括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史展览厅、医史展览馆、中药标本馆三个部分。其中中药标本馆已经是华南地区最大的中药标本中心。
中药馆主要展出常用中药、道地药材、珍稀药材、岭南中草药、海洋药及常用中药剂型等标本3 000余件。馆藏的珍稀中药标本有特大野生人参浸制标本、鹿茸标本、百年油桂等[6]。
借助于直属于我校的中医药博物馆,我校“中药学”课程教学方法除课堂讲授教学以及中草药植物园实践教学外,组织同学到博物馆参观观察中药材标本也是本校 “中药学”教学的一大优势特点。在课堂讲授中药学理论知识后组织同学到博物馆参观标本,一方面可以巩固同学们的中药学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和具体中药材性状特性联系,起到巩固知识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极大地增加同学们学习“中药学”的兴趣,使学习中药学知识由枯燥课本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学们学习兴致更浓,对于专业知识的接受程度也更高。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学质量也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
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2008级中药学(营销与物流)专业109名同学作为测试对象,以期末考试作为教学方法成果检测手段。考试以笔试的形式进行。采用百分制计算,60分及以上为及格,80及以上为优秀。通过测试,统计成绩见表1。
表1 期末测试学生成绩分数段统计
由表1可以看出,期末考试成绩该班同学及格率为97.2%,优秀率为60.5%。考试成绩分析基本符合正态分布。从答卷的情况来看,该班同学对于中药学基本知识掌握较好,对于一些易混淆或难记及知识点也能很好地掌握,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标。可见本校所使用的课堂讲授结合课外实践法教学对于“中药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正确与否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当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有浓厚兴趣时,教学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学方法不适合,或者不能很好地吸引同学的学习兴趣,讲授知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接受和应用,那么对于整个教学而言就不能算是成功的,所培养的人才也不能算是合格的。故我校“中药学”教学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在课堂讲授知识的同时积极应用实践教学法,将讲授理论知识和组织学生参加具体实践活动相结合,很好地起到了增加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提高自身专业知识能力的作用。该教学方法不仅对我校培养优秀高素质人才有很好地促进作用,同时也希望能对目前国内仍采用单一课堂讲授理论知识的高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1] 蔡宇.中药学教学方法探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18(3):3-4.
[2]赵宇昊,王平凡,王秀娟,等.“中药学”教学实践的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2):84-86.
[3]於江寅.“中药学”教学方法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6):259-260.
[4]王娟,王峰,王颖娟.浅谈中药学的“三位一体”教学法[J].江苏中医药,2007,39(2):54-55.
[5]易蔚,冼寒梅,乔赟.“中药学”实践教学改革之探索与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0(3):127-128.
[6] 张秋镇.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上)[J].家庭中医药,2011,15(11):33-34.
Explore of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of science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in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 Geng WU Qingguang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405,China
Science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is one of the basic disciplin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pecialties and served as a bridge of contact for other disciplin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other subjects of pharmacy.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students are equipped with solid foundation of knowledge.They should not only use ordinary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but also make full use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our university and extracurricular teaching methods and specimen observation methods for good teaching results.This course provides more teaching experience for science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to reference.
Science of Chinese pharmacology;Extracurricular teaching methods;Specimen observation 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experience
G632.474
C
1673-7210(2012)08(b)-0150-03
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度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JYKY)。
吴庆光(1964.5-),男,广东梅县人,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教
研室主任,中药学专业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
2012-05-08 本文编辑:卫 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