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慧 熊乙丁 王 珺 桂程丽※
静脉输液和输血是临床治疗和抢救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最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但在临床操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导致穿刺过程中血管破裂,血液漏出血管外的皮下组织而发生淤血[1]。特别是老年患者,血管条件差,更容易发生皮下淤血,不仅在生理上给患者带来痛疼,而且心理上也易造成紧张和恐慌,也会给下次的静脉穿刺带来阻碍,降低成功率,同时增加了继发感染的机会,影响疾病恢复。我们就这一现象研究了红花酒精外敷治疗静脉穿刺致皮下淤血,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1.1 材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我科住院患者行静脉穿刺致皮下淤血患者38例。男性25例,女性13例,年龄72~82岁,平均年龄77岁。其中:糖尿病11例,高血压9例,冠心病8例,脑中风10例。上述患者经静脉穿刺后出现皮下淤血、局部皮肤青紫、肿胀、痛疼。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19例),两组年龄、淤血部位及肿胀程度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在发生皮下淤血的当时即给予冷敷,观察淤血范围有无扩大,1天后对照组每日给予50%硫酸镁湿敷,用四层无菌纱布覆盖在淤血处,保持湿润;观察组给予本科室自制的红花酒精外敷(将红花50g浸泡在500ml,50%的酒精中2天,以备外敷时用),取无菌纱布浸泡红花酒精中,再将纱布覆盖于患处,用绷带适度包扎,3~5次/天,6天为一疗程。
1.2.2 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报道[2],用药一疗程后观察患处,以淤血完全吸收消退为治愈;淤血吸收≥80%,痛疼消失为显效;吸收≥50%且<80%为有效;淤血症状无明显改善为无效。
1.2.3 统计学方法[3]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σ=0.05。
观察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显效、好转、无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静脉穿刺后皮下淤血的发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年龄、基础疾病、用药、穿刺和拔针按压的方法等对其均有影响。红花性味辛、温、无毒,辛而甘温苦,具有活血通经、去瘀、止痛、利水、消肿之功效,并含有脂肪油[4],对皮肤起润滑之功效。酒精具有扩张血管、降温、散热、杀菌之功效,中医认为酒精有辛散温通,通经活络的作用,用酒精作溶剂可达到药借酒力,酒带药行,获得更好的效果[5]。可见红花酒精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使用红花酒精湿敷可扩张局部血管,增加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内壁细胞功能。经临床观察红花酒精湿敷治疗静脉穿刺后皮下淤血效果优于用50%硫酸镁湿敷。
红花酒精湿敷操作方法简单,材料配制容易、价格便宜,效果显著,患者容易接受,既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因治疗并发症而产生的医药费用,又减少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节省了护理人力资源,从而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栾凤兰,徐德静,邢桂红,等.云南白药外敷治疗静脉穿刺致皮下淤血[J].护理学杂志,2012,27(1):46.
2 陈伟丽,徐贞.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穿刺部位皮下淤血龙血竭外敷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0,17(8):65.
3 严敏,张喜锐,杜香秀,等.红花酒精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9,31(2):207.
4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992-993.
5 徐玉花,宋秋桂,孙静.六味醇外用防治输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43 -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