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章艳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湖北省松滋市万家乡政府,湖北 松滋 434214)
农民增收的瓶颈与化解办法——以湖北省松滋市为例
覃章艳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湖北省松滋市万家乡政府,湖北 松滋 434214)
“三农”问题是我国的根本问题,而农民增收问题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收入的提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依据湖北省松滋市近年来农民的收入及构成,分析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瓶颈,结果显示农民就业不充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对农业扶持力度不大。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性转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农民增收;瓶颈;化解办法
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问题。我国有70%左右的人口为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的收入和生活直接关系到农村与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这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做出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要在2008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的战略措施[2],这也充分体现了现阶段促进农民增收的紧迫性和挑战性。本研究将以湖北省松滋市的农民近年来的收入现状为例,来分析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1.1 农民人均纯收入总变化趋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松滋市农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但增长速度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具体增长数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松滋市农民人均收入按增长趋势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一阶段:1978~1985年农民收入高速增长阶段。此阶段中,农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77元增加到1985年的408元,增长5.3倍,年均增长23.2%。但是这一阶段的农民收入的绝对额仍然处于非常的水平。第二阶段:1986~1990年农民收入缓慢增长阶段。此阶段中,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波动较大,前三年在500元左右徘徊,后两年农民收入回升。1986~1990年,增长了58%。第三阶段:1991~1997年农民收入急速回升阶段。此阶段农民收入出现了强劲的回升趋势。农民人均纯收入1997年比1991年增长3.1倍,年均递增15.3%。第四阶段:1998~2001年农民收入灾后恢复增长阶段。1998年松滋市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农民人均纯收入比97年减少了218元。其后的三年,在政府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农民收入逐渐恢复到灾前水平。第五阶段:2002年至今,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阶段。此阶段中,农民收入呈现出大幅增长的态势。简言之,改革开放以来,松滋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
1.2 农民人均纯收入横向对比分析
1.2.1 县市区农民纯收入对比
松滋市农民收入在荆州市是处于中等水平,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470元,比上年增长18.9%,高于荆州市的平均水平,低于荆州区、沙市区、公安县和石首市,而且只是略高于洪湖市(表2)。
表1 1978~2011年松滋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一览表
表2 荆州市县市区农民纯收入对比 /元
2005年以来,荆州各个县市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良好势头,松滋市农民纯收入处于同步增长状况,在全荆州市一直处于中等水平。
(2)松滋市与全国、全省及市州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对比 2005年以来松滋市同全国、全省一样,农民收入逐年增长。具体来说,2006年以前其与全国、全省相比还是存在差距。但2007年,松滋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了全省的平均水平。特别是2008年至今,松滋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了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最近几年,松滋市与荆州市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差不多已经持平(图1,根据《荆州统计年鉴》[3]整理得出)。
图1 松滋市农民人均收入状况比较
1.3 农民人均纯收入来源分析
1.3.1 农民人均纯收入来源构成
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可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现阶段,绝大部分县区的农民收入来源主要表现为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表3)。
表3 2008~2011年松滋市农民纯收入构成变化趋势
从2011年松滋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来源看,家庭经营纯收入占其主导地位,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4187元,占54%。该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07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40%。其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比重较小,分别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1%和5%,但增长速度很快,这是国家近年来惠农政策的体现。由此可见,家庭经营纯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3.2 松滋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发展变化趋势
近年来,松滋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从工资性、家庭经营性、转移性、财产性4个方面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
(1)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但剩余劳动力就业仍不充分。松滋市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从2008年的1872元增长到2011年的3074元,增加1202元,增长64.2%。其中:在本乡区域内劳动得到收入增加589元,增长1.2倍;外出从业得到收入增加596元,增长44.3%。虽然松滋市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在不断增长,但其数额仍然较低,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仍有待加强,这也说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仍不充分。
(2)家庭经营纯收入稳步增长,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2011年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4187元,比2008年增加1327元,增长46.4%。其中: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增加1230元,增长43.4%,第一产业中农业收入增长最快,四年增长58.1%,牧业收入增长较快,增长13.9%。虽然2011年农民家庭经营第二、三产业人均纯收入124元,比2008年增加97元,增长3.6倍,但是第二三产业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仍然很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也有待提高。
以对外合作起家的中海油,是改革开放的“海上特区”和“工业特行”,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先行者。从“四大”到海外求学再到跨国公司,直到加入中海油,我在这里找到了职业与兴趣的衔接点与融合点,拥有了让我兴奋和热爱的事业。
(3)财产性收入高速增长,但其贡献率不高。财产性收入主要来自利息、租金、土地占用补偿、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等方面的收入。2011年松滋市农民财产性收入人均57元,比2008年增加了51元,增长8.5倍,虽然其增幅如此之高,但其对农民的贡献率较低。
(4)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但政策扶植力度仍不够。2011年,农民转移性收入352元,比2008年增加205元,增长1.4倍。松滋市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增加主要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但其他各项惠农措施在农村实施的力度仍有待加强。
从松滋市农民收入现状分析中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以来,松滋市的农村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长,这种农民增收的良好局面是过去绝无仅有的。但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的目标任务,2020年松滋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应达到9766元,年均要增收407元。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要实现这个目标,任务还相当艰巨。所以,深入寻找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切实促进农民增收,仍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对松滋市农民收入现状的深入探讨分析中,笔者总结出了如下几个制约松滋市农民增收的瓶颈。
2.1 就业不充分是影响农民增收的资源性根源
现阶段,农村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但是在这个转移的过程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一方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低,限制了他们的就业选择。2008年,对松滋市100户农村住户调查发现,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1.3%,小学和初中程度的分别占到了21.68%和65.05%,而高中及以上程度的仅占11.97%。在对他们“是否参加培训”进行调查时发现,受过专业培训的仅占14.56%,而85.44%的农民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被调查者中,有61.49%属于“农业就业劳动力”,只有36.87%属于“非农产业就业劳动力”。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技能较低,绝大多数都不具备专业技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的限制了他们的就业范围。阻碍了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合理就业。另一方面,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低,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阶段,我国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然近年来乡镇企业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做出了很多贡献,但其分布混乱,布局不合理,规模也需要进一步扩大,这些都使得他的就业容量减少,对劳动力的吸引也越来越弱[4]。2008年,松滋市共有农村人口65.87万人,但其外出劳动力总量只有18.62万人。可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是制约农民增收的资源性瓶颈。
2.2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产业性根源
松滋市农产品虽然丰富,但是其加工能力相对落后。据统计,松滋市仅有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且龙头企业规模小,设计标准定位不高,对农民增收拉动力不大。2008年,松滋市10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中,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20家,大部分流动资金缺乏,经营机制不活,产品附加值偏低,销路没有完全打开,特别是松滋市生猪、水产品,还没有成型的加工企业,产品基本上是传统的鲜销活卖,一旦遇上市场风险,就会引起整个产业的大起大落。此外,松滋市加工工业与农民之间的关联度较低,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农民仅仅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农户几乎承担全部的市场风险,却无法分享加工、运销增值产生的利润,农民在产业化过程中增收效果很不明显。虽然松滋市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开发龙头产业,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产业化建设步履艰难,虽然有加工企业,但缺少形成规模的龙头企业,且其服务体系也不健全,这些都影响了农民增收。所以,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产业化瓶颈。
2.3 农产品商品率不高是影响农民增收的市场性根源
由于松滋市整体加工企业严重滞后,农产品优势没有真正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大部分农产品没有高附加值,农产品商品率较低,农业生产的原产品和粗加工产品较多,缺乏深加工高附加值农产品。加之,很多农民缺乏组织化和标准化的意识,导致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不强。松滋市现在只有危水牌黄鳝、八宝棉、上明牌松滋柑桔等少数农产品制定且实施了统一的地方标准,大部分农产品的种(养)仍然具有粗放性和随意性,特别是农产品的品种、数量和质量仍然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松滋市的农产品难以走上区域化、标准化的轨道。在农产品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无标准的农产品最终要么不能成为商品,要么就低价出售。此外,松滋市农业的品牌少且品牌不够响,拓展市场能力也不强。这些都影响了农民增收。所以说,农产品商品率低是制约农民增收的市场化瓶颈。
首先,国家的各项农业发展政策在松滋市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近年来,虽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惠农措施,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惠农政策仍未落到实处,只给了农民一定的实惠,让农民自救。其次,国家对主要农产品价格政策不稳定,缺乏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农业产品价格政策,导致市场波动大,影响农民收入。再次,现行土地政策,特别是农村士地流转机制很不完善,再加上农业生产规模过小,劳动生产率低,单位产品成本高,规模不经济,也很不利于与国际国内大市场接轨,难以支撑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最后,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足,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不高。此外,金融机构因为种种限制,对农村、农业等方面的贷款投放严重不足,这也导致了优良品种和先进科学技术无法及时推广,农业机械陈旧落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冲击。由此可见,对农业扶持不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政策性瓶颈。
3.1 努力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就业水平
第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一方面,要鼓励输出地与输入地进行联合,努力实现学校教育、机构培训与远程培训结合的多层次技能培训体系,使农民有能力根据市场需求与自身发展的需要随时随地参加培训。另一方面,要丰富培训内容,把职业技能培训和非技能综合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农民的就业水平。第二,要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不仅要逐步扩大城镇规模,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当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还要不断调整城镇化政策,积极发展小城镇,引导各种乡镇企业的合理集聚,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就近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第三,要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环境, 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了保障进城农民工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 保证城镇企业不以任何理由歧视、排斥农民, 逐步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和城市的居民享有平等的权利,使得农民能够在城市里安居乐业,从而为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2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第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围绕生猪、油菜、柑橘等大宗农产品以及重要农业资源,描准大企业和大品牌,通过招商引进各种农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第二,要打造农业特色板块,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既要稳定发展粮棉油等重要传统产业,又要做大做强生猪、柑桔等特色产业,努力实现优质高产,以此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第三,要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努力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培植以农产品营销为主的各类中介组织,引导和鼓励农民大胆的闯市场、销产品,尽一切可能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
3.3 加快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第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农业应用技术研究。2012年是农业科技年,所以要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资金投入的数量。此外,鼓励高校,特别是专业性农业院校,加大对农业科研的重视程度,将科研重点放在目前制约农业发展的科技性难题上,通过科技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第二,要提高农业科技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快推进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商品率。第三,要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我国应该加快制订农业标准体系、农业监督体系以及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的步伐,通过推行这些标准化生产,才能逐步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把农业生产转向质量效益型,最终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4 持续推进各项惠农政策,提高农业扶持力度
第一,要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响应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2012年要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都有大幅提高。第二,要持续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强度。既要提高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水平,又要加大良种补贴力度[6]。通过各种惠农政策的实施,提高国家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增强广大农民种粮的信心。第三,要持续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惠农政策,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提供可靠保障。2011年,松滋市农民以国家政策性补贴为主的转移性收入达到352元,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5%,这个比例还有待提高。所以,2012年松滋市要认真抓好各项惠农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通过国家对农民的各项直接性补贴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医疗卫生等民生工程的实施,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实惠,最大限度的提高农民收入。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china.com.cn/17da/node_7032458.htm .2007-10-24.
[2]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N].中国日报,2008-10-12(1).
[3]荆州市统计局.荆州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4]刘 霞.浅议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业考古,2010,(6):103-105.
[5]荆州市经贸委. 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名单(荆州市)[EB/OL].http://www.jzsec.gov.cn/main/ 2012-2-18.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2/01/c_111478116.htm.2012-2-1.
10.3969/j.issn.1673-1409(S).2012.02.011
F323.8
A
1673-1409(2012)02-S034-05
2012-01-20
覃章艳(1978-),女,湖北松滋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三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