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ser-U: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2.0”模式

2012-11-09 13:44徐芦平
中国教育网络 2012年5期
关键词:开源范式创造性

文/徐芦平

Wiser-U: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2.0”模式

文/徐芦平

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主体,大学在现代社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显而易见。然而,在全球社会与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与时俱进的步伐明显落后,远远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关于传统大学的现状,创新教育大师Ken Robinson爵士打过一个简明生动的比方,他说现代大学仿佛是一个工厂,大学教育就是一个流水线,运作的方式是把天性迥然不同的学生作为原料放进去,通过一个标准化的生产流程最终输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这样一套流水线系统自从现代大学体系于工业革命时期创建以来基本沿用至今。迄今为止,我们习以为常的院系分科、课程设置、学分体制乃至培养方案,处处都透着把人塑造成特定工具的工业化思路。而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绝不该是工具,而应是充满好奇心与激情,能够将打破常规的思维能力与多学科知识素养相结合,同时有掌握并拓展新技术、新方法、新范式的能力,从而达到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完美融合与可持续发展。

CRI范式——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一个理想的面向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大学应当具有哪些要素并如何运作?在这个信息技术正影响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的时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未来的教育系统中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些问题是教育改革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国际上诸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以创造力闻名的一流大学纷纷采取行动,将开源互联网技术、社交平台等新兴技术引入大学改革进程。2009年,笔者与在巴黎交叉科学研究院(CRI)的导师Francois Taddei教授一起试图对这个问题进行基于实践的探索。

在CRI的教学与科研过程中,我们逐渐发掘出一套独特的研究生培养体系(CRI范式),通过将一些简单的要素有机结合,能够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起到惊人的推动作用。这几条要素包括:1.学习过程由学习者设计与主导;2. 倡导研究型和探索型学习;3. 强调分享与团队合作;4. 广泛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等学习工具;5. 多学科交叉;6. 强化国际合作;7. 全面的考核标准;8. 鼓励冒险,鼓励尝试新方法与新创意。

举例来说,CRI的研究生课程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专家导师团的帮助之下,由参与课程的学生设计、组织、进行项目开发与授课,授课时听众由他们的导师团以及特聘的相关领域专家组成;学生的学习与科研活动必须由3~4人不同学科背景的成员组成小组进行团队合作,而每个学生必须在至少三个不同专业的实验室里进行轮换学习以提高跨学科思考与行动能力;每个博士研究生每年获得一万欧元的特别津贴,用于进行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学生拥有权限与经费支持,在CRI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创建科学俱乐部,定期组织学术沙龙与工作坊等。通过打造一个开放、多学科交叉、以学生为主导的以研究为导向的学习环境,CRI这些年来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Wiser-U 促成CRI范式落地

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将CRI范式落到实处需要相当的人力与财力资源为后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它在更大范围之内的推广,从而变成普遍适用的创造性大学教育体系。这一点让我们意识到有必要进一步整合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领域的新方法与新理念,在进一步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效果的同时降低成本,使其真正意义上规模化,从而实现类似于计算机领域从昂贵笨重的大型机向为每人桌上都可以有一台PC机的转变。

这一设想最终促成我们于2009年成立国际非盈利机构Worldwide interactions for scienc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大学科教研国际联合会,简称Wiser-U)。Wiser-U是一个国际化的科技与教育创新社区,其使命是打造一个面向学习与科研的开源社会网络,使得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创意与头脑在此相遇、交流与共同创造。社区的参与者不仅能够有效地搜索、聚合与分享有价值的学习与研究资源,更能够突破地域与语言的界限,与全球范围内的良师益友共建集群智慧,通过分享与团队协作的方式促进新创意、新项目的产生与实现,一同创建创造性学习与科研的“大学2.0”模式。

Wiser-U 培养开放式创新人才的金点子

Wiser-U平台致力于将互联网强大的信息交互和分享能力与社区成员线下的交流合作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一个有机互补的创新人才孵育环境。在两年多的实践中,世界各地十余个国家的社区成员对于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开源硬件、科学游戏、众包式科学探索等先进技术与创新理念进行广泛的分享与合作,获得众多令人鼓舞的成果。

自2009年起,Wiser-U每年都在国内包括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在内的高校合作举办Wiser Summer暑期年会,通过组织Sci-Foo、创想星球、世界咖啡、竞合大赛、TEDxWiserU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不断探索加速创新思想传播与实现的技术方法。这些活动中产生并孵化的很多创意,诸如高校内部的新生信息交流平台、战后地区儿童科学教育、TEDx高校联盟等,都在小组团队的努力之下变成真实的创新项目,一步步走向成熟。于此同时,Wiser-U也在社区活动中不断地完善对于大规模开放式创新项目孵化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解,产生了富有创意的金点子,形成一系列开放式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尝试。

金点子1 Creabator为分散的创意与资源牵线搭桥

Creabator是一个致力于为科研或教育类创意想法募集人力、资金、设备等资源的聚合平台,通过这样的资源聚合促成创新项目启动,并通过探究或学习型项目开发建设的实践过程促成创造性人才的自然培养。试想有一位思维活跃、富有创意的在校大学生,机缘巧合想到了一个应用纳米材料诊断癌症的新点子,但是由于信息条件所限,他无法联系到合适的实验室进行相关科学研究,这种信息不对称或者资源缺失的情况在大学里非常普遍,往往导致本有可能大放异彩的创意就此胎死腹中,而一位潜在的创造性人才也失去了成长的良机。作为资源聚合平台,Creabator使得这位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创意发布到网站以吸引项目所需的资源,并在条件齐备时开展主动的科学探索研究。同样地,资源(实验设施、专业能力、研究时间等)的拥有者也可以在此系统发布资源信息,从而为潜在的项目提供条件。这样的一个资源聚合平台能够有效地汇聚分散的科研与学习资源,促进有相同或相似创意的(以及相同或不同专业背景的)人相遇并进行项目合作,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促成创造性人才的成长。

这一理念在kickstarter等新兴微融资网站已经得到很好的验证。与Kickstarter相比,Creabator的不同之处在于突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并将网站功能面向科学研究与学习型项目进行定制与优化,力图为所有人提供一个开放的、通过项目创新与开发实现自我成长的平台。

金点子2开放科学实验室促进实验资源跨学科流动

开放科学实验室是将以Arduino为代表的开源硬件技术与创客理念引入传统科学研究,从而设计开发低价、简单、易于普及的开放式科研设备与实验系统,并通过应用这样的系统进行传统科研设备或研究范式下难以研究的科学或工程问题,并通过这样的过程实现无边界的创造性人才培养。开放科学实验室是开源技术与开放式科学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前者已经是全球互联网不可或缺的技术基础,后者已经在以foldit和Galaxyzoo为代表的开放式众包科学项目中证明了“人人都有能力参与顶级创造性研究”这一颠覆性理念;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两者结合的科研价值与社会价值均不可估量,对于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具有独特的意义。例如,通过基于开源硬件的血氧饱和度探测器、加速度探测器等与智能手机的结合,可以实现对使用者的睡眠状况进行实时测量与记录,这对于睡眠质量相关的科学研究与临床诊断与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而与此同时,这样的设备开发为跨学科(微电子、软件、生物医学等)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环境。

在过去的两年多,Wiser-U创新教育社区通过不断实践与广泛合作,探索出一系列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方法,这些方法通过将互联网与线下创新活动相结合,提供资源聚合平台来降低创造性活动的门槛,并通过综合多种开放式技术与理念,让创新行为成为人人皆可参与的日常活动。通过与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在内的开放课程、P2PU等新型教育模式的结合,一个开放、免费、优质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将渐渐形成,最终实现Robinson爵士所说的,让大学教育从培养工具的工业模式向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农业模式的转变。

(作者单位为法国巴黎交叉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开源范式创造性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五毛钱能买多少头牛
2019开源杰出贡献奖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大家说:开源、人工智能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