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东兴
校园社交网络大有可为
文/蒋东兴
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乡关系、校友关系、社团关系,乃至共同兴趣爱好、共同阅读资料、共同临时观点等静态的、动态的、长久的、短暂的社交关系一旦被显性描述出来,对于生活的改变将不是一点点。
校园社交网络以校园实名制为基础,依托校园内固定社交关系,充分利用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带来的数据优势,整合学校教学、科研、文化生活和社会服务相关信息资源,挖掘师生之间潜在的各种合作、交流的社交关系,让师生能够便捷地在网络中建立起社交圈子,进行资料、知识等的分享,提高有效沟通的手段与能力,并通过与校外社交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更广泛的交流与协作。
校园社交网络综合了微盘、人人网、微博的特性,构建师生、同事、同学之间的学术与文化交流关系网络,打通教学、科研、文化与生活之间的沟通交流,并结合机构知识库、团队知识库和个人知识库的构建与知识管理,形成“人-人、人-知识、知识-知识”的有机网络。
首先是个人的知识中心、活动中心、社交中心:人们可以将多年学习、研究、文化生活积累的知识与材料,按自己的意愿有序地组织在个人空间,离开时可以打包带走;参加的各种活动自然被记录下来,未来的活动安排可以方便地管理和贴切地提醒,方便地形成自己真正的成长记录;各种社交关系,如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同乡关系、校友关系、社团关系,乃至共同兴趣爱好、共同阅读资料、共同临时观点等静态的、动态的、长久的、短暂的社交关系都方便地管理起来,最为隐性的社会关系一旦被显性描述出来,对于生活的改变将不是一点点。
校园社交网络也是团队的活动中心与知识中心:班级(教学班、行政班)、学生社团、研究组、校友群、乃至各种组织,都可以在校园社交网络上建立社区,共享知识,交流感受,讨论问题,协同工作。若干年后,校友回到学校的社交网络,还能找到自己当年各种活动的身影,还能看到自己参与的团队成长发展的历程,甚至还可以和自己的学弟学妹一起交流,探讨自己曾经的梦和寻梦过程;在我们可见的校园历史中,食堂、宿舍、教室、操场、报告厅、舞厅等都曾作为学生生活的舞台热闹过,校友返校时经常探访寻踪怀古,可以想见的将来,校园社交网络将会成为其中重要的一员。
校园社交网络还将成为学校的知识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随着开放与分享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师生将会越来越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资料与成果,学校公共知识库将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作用下,成为一个活跃度更高的“数字图书馆”,学校机构知识库将成为拥有活水源头的知识宝库。各种文化活动、科技活动都可以在校园社交网络上广泛开展:科技竞赛找合作伙伴、文化活动找搭档和参与者、活动过程的沟通交流与协作,都自然而然地基于此平台。“一个能对学生开放、让学生自主开发的技术平台”将是当然的组成部分,校园社交网络是属于学生自己的真正舞台。
通过构建校园社交网络平台,为师生提供一块相对纯净的网络空间,重建后BBS时代大学网络文化的辉煌,让信息时代的大学生若干年后还能记得起和追踪到大学时期的网络文化活动,让忙碌的教师能够方便地维系与学生的联系。此外,校园社交网络还要与当前已有的各种社交网络衔接,使“象牙塔”中的人们能够方便地与社会公众沟通交流。在校园社交网络普遍建立后,将深刻影响当前的社交网络发展:甚至可以说,一个不与校园社交网络衔接的社交网络将失去未来。
关于校园社交网络,尚未形成明确的系统设计,正处于多个侧面尝试的阶段,因此,设计几个应用场景,来窥探其中的奥秘——
场景一:教师甲从知识库里看到一篇好文献,加了几句公开的点评;A同学在“闲逛”时看到这个评论及文献,很感兴趣,对教师甲加了关注;教师甲公开的学术活动受到A同学的“旁观”,有体会时还发发评论;久而久之,教师甲发现A同学挺有见地,邀请其加入自己负责的一个“学术圈”;A同学有了与学术圈中教师、同学直接交流的机会,研究兴趣和能力得到提升,推送研究生时决定报考教师甲的研究生;面试时A同学对教师甲的科研方向非常熟悉,并表现出强烈的研究兴趣与潜力;教师甲看淡学分成绩选择了A同学(我们需要思考的是:A同学成才的概率是否会提高?教师甲工作的效率是否会提升?科研与人才培养是否会相长?)。
场景二:某中学校长到京出差,临行前通知了其校友B同学;B同学在校园社交网上一搜,发现中学毕业于母校的老师、学生居然有几十个;社交网上一沟通,响应者众;于是,中学校长得到热烈欢迎;从此,网上网下活跃着又一个校友圈子。
场景三:新教师乙到校报到后,获得了电子身份;上网一搜,找到了学校机构知识库中很多与自己研究兴趣相关的文献;通过文献了解到相关的研究者,又通过这些研究者发现几个与自己相关的学术圈子;很快,教师乙融入学校的学术大环境,找到合作者和契入点,不用担心重复别人的路。
场景四:研究生C同学要开题了,导师提供一个很新的方向,C同学一时摸不着门;借助校园社交网络,C同学搜索到几个做相关研究的教授;从这些教授阅读过的文献中,C同学找到了该研究方向的研究热点;通过对这些热点的论文的研读和分析,C同学找到了课题研究重点,开题报告得到导师的夸奖。
场景五:新生E同学接到入学通知书,通知书附有数字校园的账号。E同学登录后不仅知道了所有新生到校所需要的相关事项;同时系统自动指引加入该校的家乡同学会、介绍同一高中或者同一城市该校的新生名录及新生论坛等,于是E同学马上组织了一场线下的新老同学聚会,提前融入校园。
场景六:教师丙工作很忙,脑子里经常冒出一些好想法,可一忙就忘了;自从有了校园社交网络,他一有灵感就随手发一条微博;一段时间后,积沙成塔,成就一篇高质量的学术博文;几个月下来,积累了好几篇博文,花费一个周末提炼、提升,写出一篇高水平论文;这是典型的碎片时间高效利用的例子。
场景七:F,才子,在校园社交网络中非常活跃,参与多个社区,拥有众多粉丝,也有很多次深入的辩论;一日,在食堂就餐,一女生在对面落座,一抬头,双方同时激动地喊出“你就是某某吧!”友谊从这里开始。
(作者单位为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