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毅 潘秋予
(成都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该三甲医院是集医疗、保健、预防、健康、教育等诸多职能的综合性医院,现有行政部门19个,临床、医技科室56个,研究所7个,检查治疗中心14个,开放床位1700张,设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卫技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58人,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1216人,著名专家14人,杰出学科学术带头人35人,并设有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卫生厅重点学科4个。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根据该医院2000年至2010年职工管理数据库、年财务收入及支出情况统计表等资料,对该医院卫生人力状况和工作效率进行了统计分析。具体内容为:卫生人力状况及变化趋势,卫生人力工作量变化分析,卫生人力工作效率变化分析等。
2000年至2010年该医院的卫生人力在数量上有了很大提高,总量从1464人增加到2070人,增长了41.39%,其中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增长较为突出,分别增长了为56.49%、52.36%、53.97%和69.16%,后勤人员在数量上有了一定的下降,减少了22.64%见表l。
表1 某医院2000年~2010年人员数量、卫技人员学历和职称构成
从学历结构分析,该医院卫生人力的学历结构基本上属于宝塔型,这与发达国家呈橄榄型有较大差距。其中中专学历相对较多,维持在32.73%~39.67%,主要为护理人员,需进一步提高学历和理论知识;其次是研究生和本科,构成比范围11.05%~23.8%和24.19%~34.68%,并且本科构成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2006年后,医院新进人员以高学历为主,再有,许多本科学历员工向高级学历继续深造。
2000年至2010年,卫生技术人员的正高和副高人员分别增长了119.15%和147.57%;中级人员稳步增长,由2000年的421人上升至2010年的650人,增长54.39%。表明该医院进入成长期,高级职称人员增长迅速,带动了医疗技术的提高和学科建设的发展,但中级后备人才略显不足。
卫生人力工作量是反映卫生人力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一方面反映了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利用量,同时也反映了医院的工作效率。该医院门急诊工作量呈增长趋势,2000年至2010年,门急诊人次数增长了76.04%;病房工作量呈现稳步增长趋势,入院人数、出院人数、实际开放总床数和实际占用总床数分别增长了85.91%、86.78%、55.59 %和65.1 %;医技科室CT检查指标增长了403.58%,见表2。
教育方面的工作量主要通过培养人才数量反映,带生总数由2000年的175人增加至2010年的683人,同比增加290.29%。其中,本科、硕士和博士学生数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但构成比方面,本科有所增加,硕士有所下降,博士和进修医师数量变化幅度不大。说明该医院工作量逐年增加,社会培养的卫生人才也越来越多,以本科基础工作增加更为明显。
表2 某医院2000年~2010年相关数据
通过该医院卫生人力的利用情况来反映工作效率,对改进医院管理有重要意义[1]。10年间,该院人均日均门急诊人次同比增长了38.79%,说明门急诊工作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次均门诊费用增加了184.61%,平均住院日降低了23.68%,说明医疗水平和工作效率有所提高;人均日均床日数增长了12.39%,病床周转次数同比增长了20.48%,显示病房工作效率呈增长趋势;床位使用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降低了12.5%,说明病床的负担有所降低;人均住院费用同比增长了167.53%,日均住院费用同比增长了250.57%。
2004年以前该医院床位利用属于 “压床型医院”,此时医院收治疑难危重病人占的比例较大。2004年后属于“床位效率型医院”,说明病人来源与床位渐成比例,病种构成基本合理,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稳步提高,医疗费用较合理,病人满意度较高[2]。
同时,此间该医院治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治愈率从2000年的54%上升到2010年的63%,同比上升了16.67%,好转率从2000年的28%增长到2010年的35%,同比增长了25%,说明医疗质量得到很大提升。教学工作量方面,人均带生数从2000年的0.38增长到2010年的0.6,同比增长了57.9%。说明该医院在教学方面的工作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该医院2000年至2010年间业务收入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门诊、住院、药品三项收入分别增长了379.15%、 395.81%、275.56%;人均业务收入呈稳步增长趋势,同比增长了143.5%,但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说明医疗服务竞争的加剧。
通过实际床位使用率、平均床位工作日数、出院者平均住院天数、床位周转次数等指标,计算出该医院工作效率综合评价指数P,2000年、2002年、2004年、2006年、2008年和2010年P值分别为1.51、1.47、 1.54、 1.61、 1.65、1.66,工作效率完成情况都在100%以上,完成的工作量与三级甲等医院标准相比属高效率,可见该医院工作效率较高的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研究显示2000年至2010年该医院卫生人力工作效率总体上呈现稳步提高趋势。主要原因为:该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和以医疗质量为核心的原则,注重人才培养和有效激励,扶持特色优势专科等,使得医院的管理与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同时,该医院是四川省较早通过“三甲”认证的医院,技术力量雄厚,医院始终贯彻“科技兴院”的指导方针,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科研经费总量十年间增长了8.1倍。再有,该医院医疗设备先进,先后投入使用了系列数字式人体检测等设备,水平已达国内一流,设备资产总额达13亿元。
同时,该医院的工作效率受到如下因素的制约:
10年间,卫技人员、管理人员占总卫生人员比例分别为74.59%~81.35%和7.31%~9.52%;至2010年与全国平均水平80.3%、7.7%基本相当,而后勤人员所占比例9.9%~18.1%高于全国9.2%的平均水平。说明工勤人员数量较多,非卫技人员超编现象严重。
10年间该医院卫技人员大专以上占60.33%~67.27%,高于43.54%的全国平均水平,但护理人员中专学历较多,距离医院所定“十二五”期间,医生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水平,护士大专以上学历者不低于60%,专业人员职称达到合理比例的总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
目前,该医院年轻高层次人才较缺乏,学科建设方面尚未形成有效人才梯队,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水平有待提高。
3.1 优化专业结构配置,提高卫技人员技能和工作效率[3]。通过进行有效部门规划,考虑员工的年龄、学历、职称与专业结构等,以便形成梯度;建立完善绩效考评机制,按工作量、绩效等指标进行考核,激励员工主动、积极地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医院应努力培养年轻高层次人才,提高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完善管理结构,精简冗员,做到人尽其才。
3.2 优化服务流程,引进高新技术与适宜技术并重。通过提高医疗技术、质量和床位周转率,提高业务收入。
3.3 建设特色专科,加强合作交流。 根据该医院特点和发展战略,进行特色专科建设,力争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细分医疗市场,针对不同病人的消费需求,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建立与医学类高校、各地医疗机构的“战略合作”关系,相互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促进广泛的合作与交流等。
[1]姜福康,高录涛,王军.实施绩效管理推动医院快速可持续发展[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5):55-57.
[2]杜书伟.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与管理研究探析 [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3):75-77.
[3]唐红,李萍.基于RSR的医院绩效指标动态综合评价[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19(7):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