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利,张 胜,方元康
(1.池州学院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安徽 池州 247000;2.南昌航空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应用技术系,江西 南昌 330029)
移动学习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杨 利1,张 胜2,方元康1
(1.池州学院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安徽 池州 247000;2.南昌航空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应用技术系,江西 南昌 330029)
当今计算机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在当今高校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分析移动学习在高校教学和学习中的优势和应用特点,探讨了它在高校教学和学习中主要应用形式与功能,展望了移动学习在高校教学和学习中的发展未来。
移动学习;高校教学;移动教育;高校教育
目前,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移动学习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融合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教育改革的新环境下,移动学习不但将为高校教育在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新动力,而且必将补充和优化高校教育。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已成为教育应用的前沿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
目前对移动学习的定义有很多,如表1所示:
表1 移动学习的定义
总而言之,移动学习是一种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多媒体技术、国际互连网来获取教育资源、教育信息和教育服务的新型学习形式[1]。
移动学习由于是基于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新型学习方式,所以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丰富、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它应用于高校教学中的优势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由于受到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传统高校教育中的学习者必须在固定的区域(如教室等)进行学习,由一名教师对多个学生进行课程教学;而移动学习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变成一名教师或多名教师对一个学生进行教学,甚至学习者之间可以进行异地的交流协作,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实现了学习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2]。
移动学习可以提供十分丰富和平等的交互活动,如短消息、电子邮件、音频和视频交流等,使学习者能够交互自由地进行知识的建构,非常适宜学习者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学习者不仅可以利用文字、图片、声音等进行交流,而且可以与其他的学习者或教师进行协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移动学习可以把知识学习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使学生与具体情境互动。在实际的环境中,构造出最佳的教学环境,使学习者置身其中,形成背景性经验,掌握知识的相关性和复杂性,从而来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
除了学习地点、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外,移动学习的灵活多样还体现在学习资源上。多样的学习资源可以满足学习者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地学习。
在短信息方式的移动学习中,学习者用户或教师用户可以利用智能终端把短信息传送给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系统借助IP网络将短信息数据传送到短信息服务器上,短信息服务器会分析处理这些数据,并将处理结果传回到用户的智能终端上,从而完成移动学习活动。短信息方式是移动学习中实现方式最简单、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移动学习形式。如图1所示为短信息方式系统结构图。
图1 短信息方式系统结构
短信息方式可以分为如下三种形式:
4.1.1 SMS形式 SMS是Short Messaging Service的缩写,即短信息服务。SMS形式也有很大的作用:(1)SMS具有存储转发的功能。SMS是通过短信息中心来传送数据包的,当学习者不在服务区或关机时,短信息中心先保存该短信息,等到学习者重新连接网络之后再转发给他;(2)SMS具有信息发送确认的功能。由于数据环境中的连接是端到端的,所以用户不是简单地发出短信息然后相信消息已发送成功,而是短信息发送人可以收到返回消息,通知他们短信息是否已经发送成功。以上两种功能保持了学习活动中内容的确定和连贯。
4.1.2 EMS形式 EMS是Enhanced Message Service的缩写,即增强型短信息服务。EMS除发送文本外,还可以发送简单的图像、声音和动画等信息。EMS仍然可以运行在原有SMS运行的网络上,只是容量较大。虽然EMS信息的容量可能是SMS的几倍,但是现在智能手机的存储容量都能达到几千兆字节,而且价格也不昂贵,高校用户一般都能接受。
4.1.3 MMS形式 MMS是Multimedia Messaging Service的缩写,即多媒体短信息服务。MMS是将不同的媒体,如文本、图片、照片、音频、视频等组合成一个多媒体信息进行发送。MMS信息容量大大增长,可以达到100kB左右。和SMS一样,MMS也采用“存储转发”的技术,用户创建的信息能够自动、快速的在终端和终端之间传送。
网页浏览方式的移动学习与短信息方式的移动学习相比较,它的特点是数据通信是实时连接的,能够浏览和显示多媒体资源。在这种方式下,学习者可以像普通的互联网用户一样通过智能终端去访问WAP网站,并进行浏览、查询,实时交互。随着网络数据传输速率大大提高,通过无线网络不仅能够轻松传递多种应用媒体,还甚至可以传递真实的动态图像。如图2所示为网页浏览方式系统结构图。
图2 网页浏览方式系统结构
这种方式下,学习者摆脱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实现了学习的“移动”。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学习需求时,即可通过智能终端上网浏览、查找、下载学习资源进行学习。
由于高校学生流动性大而导致的信息点放置不能确定的问题可以使用校园无线网络来解决。高校学生和教师可以在无线校园网络范围内随时随地去接入移动学习系统进行移动学习。校园无线网络方式的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也促进了网络在线教育和多媒体教学在高校的广泛应用。
目前,我国校园无线局域网络技术水平已趋于成熟,高校对无线网络也具有迫切的需求。国内已经有一部分高校已建成了国内比较完善的无线校园网络。
离线方式的移动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智能手机终端自带的学习软件进行的移动学习。离线方式的移动学习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移动学习形式。目前,国内移动学习产业正迅速发展,基于智能手机终端的各种学习软件纷纷上市,按应用区分主要有:(1)语言类课程领域的学习软件;(2)电子书软件;(3)音频播放软件;(4)视频播放软件;(5)Flash多媒体学习软件等。它们不仅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还丰富了移动学习的形式。
高校移动学习系统中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中心;教师主要起到指导和监督学生的作用;管理者主要起到教务管理和协调的作用。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如图3所示为高校移动学习系统关系图。
图3 高校移动学习系统关系
所以面向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的功能可以作为移动学习应用于高校教学和学习的三个方面功能。
5.1.1 在线学习功能 学生可以利用智能手机终端浏览校园网或教育WAP站点进行自主性学习;
5.1.2 下载学习资源功能 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终端下载学习软件或学习资源到自己的手机上,随时随地进行个性化学习;
5.1.3 作业管理功能 学生可以在线实时查询老师布置的作业、作业成绩及期末成绩等信息;
5.1.4 接收信息功能 学生可以接收教师或管理者发布的教学活动信息等;
5.1.5 促进交流与协作功能 学生既可以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随时随地用手机终端向教师请教,又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终端与其他学习者进行异地交流讨论,协作解决问题。
5.2.1 教学课件上传功能 教师可以将课件通过转换工具制作成手机支持的多媒体课件,并且发布到网上[3]。
5.2.2 作业管理功能 教师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息或邮件的形式对学生完成作业布置、作业查看等功能。
5.2.3 安排教学活动功能 教师可以随时接收学校课程调整、考试安排等教学信息,并发送给学生。
5.2.4 学习支持功能 教师关于教学内容可以给学生提供指导、激励和支持,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5.2.5 解决学生问题功能 教师对于学生通过手机终端发送短信息所提出的问题,可以直接进行回复解答。
5.2.6 资源共享功能 教师可以通过将一些好的教育资源直接传送给学生或者发布到教学平台等方法进行资源共享。
5.2.7 提供专业或辅助性的学习内容功能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如课程大纲、小测验等的辅助性学习内容,也可以开发专业的移动学习课程,把学校课程改为移动学习视频课程,从而将移动学习与传统课堂整合起来。
5.2.8 模拟或游戏功能 教师可以利用智能手机终端开展一些整合课内外活动的游戏式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应用的能力。
5.3.1 教学管理功能 管理者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教学质量、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等。
5.3.2 教务通知功能 管理者可以直接向教师或学生的手机终端发送教学活动相关的通知及公告等[4]。
5.3.3 考试管理功能 管理者可以发布专业学科或公共学科考试安排的通知,也可以将期末成绩或专业技能考试成绩发布到校园网站、教师和学生手机终端,而对于学生的平时成绩可由教师来管理。
5.3.4 课程管理功能 管理者可以及时地通知教师和学生临时调整课程的情况等。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移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当代教育有机结合的产物。它促进了高校学生的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克服了传统高校教育中的不足。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使教育真正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移动学习和传统教育的融合必然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随着移动学习逐渐被社会认可,它必将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教育。
[1]叶成林,徐福荫,许骏.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3.
[2]云玉芹.移动学习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2008(2):33-35.
[3]连红.移动学习中教学设计模式的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1):65-67.
[4]王朋娇,王爱文.手机移动学习平台在开放教育中的构建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5):60-63.
G 642
A
1674-1103(2012)03-0131-03
2012-04-02
池州学院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11ZR002);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2011B108)。
杨利(1980—),男,湖北武汉人,池州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教师,实验师,南昌航空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移动学习、无线网络等;张胜(1968—),男,湖北罗田人,南昌航空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GPS/GIS、Web数据挖掘、无线传感器网络等。
[责任编辑:束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