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红 周红霞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糖尿病、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脑梗死,脑梗死具有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尤其是在急性期,如不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可危及生命或导致不可逆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故探寻经济有效的疗法显得尤其重要。我院在抗血小板聚集的基础上加用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依达拉奉,疗程不同,均取得较好效果,但治疗组比对照组大大节约了资金,减轻了家庭和社会负担,更值得推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为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发病24 h内,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排除年龄>80岁、有脑肿瘤、肝功能不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高于正常1倍)肾功能不全(血肌酐高于正常1倍)、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近期有消化道出血、脑出血、高敏体质者。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患者14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2例,男42例,女30例;年龄31~79岁,平均年龄(61±11)岁;对照组72例,男43例,女29例;年龄29~77岁,平均年龄(59±13)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比、高危因素、发病时间、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给药方法 (1)基础治疗:拜阿斯匹灵100 mg,1次/d,口服;阿魏酸钠0.3 g,1次/d,静脉滴注,连用14 d。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原发病者,给予相应对症治疗。(2)分组治疗:治疗组72例:依达拉奉30 mg,2次/d,静脉点滴,连用7 d;对照组72例:依达拉奉30 mg,2次/d,静脉滴注,连用14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14 d神经功能评分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1.4 疗效评价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进行评分[1]。设入院时、治疗14 d为观察点评分,计算神经功能缺损降低率=(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14 d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效: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 ~100%;有效: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6%~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6%。所有患者用药前后均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观察有无皮疹、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受损及其他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AS 8.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应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治疗14 d时,治疗组有效率及显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n=72,例(%)
2.2 不良反应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2组各有5例出现胃肠道反应,加用质子泵抑制剂后好转,考虑为阿司匹林引起;对照组3例出现血肌酐较入院轻度增高,阳性率4.16%,停药后复查降至正常;皮疹1例,停用辛伐他汀好转;未出现肝功能损害及其他不良反应。
在我国,卒中每年发病率250/10万。每年约有150万人死于卒中,而生存的卒中患者大约500~700万,其中约60% ~80%的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近40%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呈指数上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重负[2]。脑梗死约占脑卒中发病率的80%。发病3 h内的脑梗死,使用重组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血栓溶解疗法,被确认为有效的[3]。但脑梗死发病初期血管闭塞不完全,只表现部分症状,随着闭塞进一步发展,破坏缺血半暗带的侧支循环,使闭塞脑动脉范围扩大,存活于缺血半暗带内的神经元坏死,而随着局部侧支循环的开放和改善循环药物的使用,受损脑组织缺血再灌注,可产生大量自由基,症状可呈阶梯式加重,自由基是引起水肿形成和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自由基清除剂治疗脑卒中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依达拉奉是通过清除脑缺血时细胞膜产生的过剩羟自由基,抑制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减少缺血半暗带发展成梗死的面积,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依达拉奉还能抑制缺血性脑水肿、改善神经功能。依达拉奉(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MCI-186)是分子质量为 174.20 的亲脂性基团,血-脑屏障的通透率为60%[4]能较高浓度地到达作用部位,发挥抗缺血作用。
我们所选患者为发病24 h内,但已错过溶栓时间,在抗血小板聚集的基础上积极使用依达拉奉,均取得良好疗效,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治疗组使用依达拉奉7 d,在疗效相同的情况下缩短用药疗程,降低平均住院费用约2 600余元,既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又可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81-383.
2 戴红,王威,于石成,等.北京市城区居民脑卒中致残状况及对社区康复的需求.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5:344-347.
3 NINDS rt-PA Stroke Study Group.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N Eng1 J Med,1995,333:1581-1587.
4 Takamatsu Y,Yuki S,Watanabe T.Studies on the concentrationof 3-methyl-1-1phenyl-2-pyrazolin-5-one(MCI-186)in MCA occlusion and reperfusion model of rats.Jpn Pharmacol Ther,1997,25(Suppl):S1785-S1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