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祭祀音乐初探

2012-11-07 01:14刘曼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法事新化新化县

刘曼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系,湖南娄底417000)

新化是古梅山的核心地区,据《宋史、梅山峒》记载:“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宋代以前为苗、瑶聚居地,至北宋开发梅山,汉族不断迁入,新化县逐渐成为一个苗、瑶、汉多民族文化逐渐融合的梅山文化区[1]。由于这种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营造了古梅山地区原始、古朴的民俗宗教信仰氛围。因此在新化很多地方都遗存了许多梅山教、巫教、道教、佛教等古朴的民间宗教信仰习俗,而这些宗教活动又都伴着音乐而进行的。本文就祭祀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它在梅山地区的流传状况及其表现形式和内容加以探析。

一 祭祀音乐的形成与发展

祭祀音乐是一种为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和鬼神的仪式音乐,一般在还愿、祈福、求医及病人死后的法事等仪式活动中进行。自上古时代,当人们产生了鬼神观念后,就认为祈祷神灵能降福和去祸消灾,于是就出现了以此为目的而产生的祭祀活动。其中由原始的图腾信仰和迷信鬼神等思想而发展起来的巫教中的巫觋,成了当时专门司理祭祀的人。每当举行“降神”、“祈雨”等祭祀活动时,巫覡就必作歌舞来娱神娱人。而这些巫师都能歌能舞,并以其为职。音乐用于祭祀活动已有许多历史记载。如同治十一年新化县志第7册中这样记载:“宋高祖永初中鲁郡修茸坟庙文帝元嘉廿年太子释奠采晋故事舞八佾设轩悬之乐器”[2]这一记载证明了楚国的嗣神歌舞是有代表性的。楚国巫风之盛行,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又如《吕氏春秋、侈乐》中有:“楚人之衰也,作为巫音。”[2]这就是当时巫风盛行的写照。

二 祭祀音乐在梅山地区的流传状况

巫教音乐较早传入梅山地区,据民国廿年编写的《新化县志》中记载:“相传宋时巫师柳君法清,随章惇来此,以法求佐置,故祀奉至今未衰之。”这段记载巫教音乐在梅山已有800余年了。梅山地区原属楚国地域,受楚文化的浸润,因此巫教音乐流传很广,影响很深。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巫术属骗人之术,但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巫教音乐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也正是他们促进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而在中国音乐史上曾书写过辉煌的一页。

道教音乐也属宗教音乐范畴。它是一种在人死后做法事的时候进行的,是随着道教的传入而流传到了梅山地区。据民国廿年《新化县志》中记载:“今新化之道教,即张天师一派之流裔也”。由此证明,新化之道教亦来原于江西龙虎山,属符篆派,信仰张天师。据《鸾架科》一书记载,道教传入我县的经过,是江西龙虎山经洞真观、阁藏山、道堂观、毛田观、(新化水车)至玉虚宫(位于新化县城关镇西正街,这里解放前是新化道教会址)。新化道教中最早的真人叫曾如寿,据查,他任该教师祖距今已有300余年了。由此可见,道教传入新化一带至少也有300年历史了[3]。据本人考察发现,在新化县上梅镇的一条古街上很多地方都存有家设的“神坛”,专门用来提供给香客们信仰“三清”(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时进行虔诚许愿、还愿、祈雨等仪式活动。据统计,在解放前新化县各大小乡镇拥有道观多个,道士就有100以上。而每年各乡镇一些有名望的道士们会常来集合,进行法事活动,这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道教音乐,对道教音乐的流传和推广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 祭祀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巫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体现在巫术活动中。仪式活动开始时,师公们的装扮,根据所司的法科来定。一般由巫师身穿红色花裙,一边唱歌一边舞蹈,既神秘又诡异,颇有一番情趣,整个活动以歌舞的形式来反映驱鬼、娱神的内容。如流传于新化的巫舞《扎扫路》由一巫师(男扮女装)身穿彩色衣裙,头戴凤冠,手拿彩扇或者彩帕,一边扭着步伐一边歌唱女声,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又如流传在新化梅山地区的傩歌,一般由法师演唱,人物角色有三峒梅山神和5个梅仔,三峒梅山神由一位法师系鱼腹巾化身而成,梅仔则由5个师公或观众扮演,服饰随意,无需特意装扮,6人围着道具“青山”进行表演。法事活动分为请神、迎神、娱神、送神等仪式。请神又叫“起式”,歌曲贯穿于整个仪式始终,如请神时法师唱到:

谨运真香,虔诚奉请,

东岳齐天仁圣帝,南岳司天昭圣帝,

金吴二将,圣公圣母,辖爷注生,

西岳京天顺圣帝,北岳崧天元圣帝,

中岳中天玄圣帝,南极注生长生,

北斗注寿延,三十三天京阙玉皇上帝,

风伯雨师,雷祖大帝,闪电娘娘,

请赴台前,受领祭祀。

再运真香,虔心奉请,

东路五昌,南路五昌,

西路五昌,北路五昌,

中央五昌,五方五路五昌,

梅山兵将,上硐梅山扶大王,

中硐梅山李大王,下硐梅山赵大王,

杨氏九郎,翻坛倒硐张五郎,

弟子一齐请到坛前,受领祭祀。

这种法事表演,常带有吟唱性质,时而喃喃自语,时而一唱众和,并伴随着锣鼓伴奏,从整体上来看庄严而又神秘,很富滑稽幽默之感,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愉悦各路梅山神。

又如流传于新化的“庆娘娘”之法事,“庆娘娘”其神属女性,常附于女主,昏迷不省,言动异常,巫师做此法事起初只是边说边念边跳做一、二个时辰的法事,后来逐渐发展成长达3天3夜的法事盛典。日间与“庆家主”相类似,夜间工作转剧。其情节有《接六娘》、《扮打伞郎君》、《入桃源洞》、《搬开山》、《上五台山》、《大盘洞》等法事,其意不仅使带娘娘者安宁,且能使六畜兴旺。这个巫戏是以巫师千姿百态的“手诀”变化,并借助于手中的道具(劳动工具)做舞蹈动作,配以程式化和神秘化的“庆神步”,边唱边舞,贯穿于整个音乐之中。

道教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也体现在道教活动的法事中,是指在人死后做法事的时候所演唱的歌曲,专门由专业的道士演唱,曲调悠扬婉转、古朴自然,有时高亢,有时平缓,音域较广。歌曲中有赞美神灵的,如《香花赞》、《赞冥京》等,这类歌曲表现为人们对上苍、神灵的虔诚赞美,曲调高昂、空旷。曲词比较注意韵脚,往往是句句押韵,唱来顺口,听来悦耳。

有为死者超度亡灵而演唱的歌曲,表达一种生者对死者的哀悼,这种歌曲曲调极其平缓、凄凉而悲切,如《反复调》。

也有替死者对神灵忏悔的,告诫世人要多行善,多积阴德,如《香偈》《八仙偈》等等,这是在道场法事第10场《绕棺》仪式时所唱的歌曲。仪式开始时绕棺所有在坛道众都要参与,由一人打小鼓带头,其余的大钹子,大锣或吹笛。绕棺时动作有自由转圈,‘8’形、对揖三台罡、仙姑献桃、鱼群上水、老鼠钻洞等[4]。由于此场法事时间过长,消耗的体力很大,需稍做休息,待稍稍休息之后,再次举行《绕棺》仪式,这时由笛子、小鼓、凸锣伴奏,高功唱高腔,大钹、大锣加入,其中《净坛》时加入舞蹈步法。整场法事在变换的打击乐节奏的伴奏下,道公们变换着各种舞步,道场气氛十分热烈粗犷,具有极强的艺术效果。因此绕棺被认为是所有道场音乐中最具表现力的部分,也是整个仪式音乐的高潮之所在。

又如流传在新化的道教音乐《穿坛》,这也是敲道场法事中的一部分,通常在办丧礼的第3天进行,由道士1人带领10多人甚至几十人,其中一些人手持乐器(乐器有笛、鼓、锣等)击乐,另一些人演唱,边击边唱边舞穿插变化着各种队形,做各种动作,形成了一种欢快的场面。整个仪式活动既表现了道教的虔诚,又增加了场面的热烈气氛,以达到祭奠故人告慰生者的目的。

综上所述,梅山祭祀音乐是以祭祀仪式为载体,通过在还愿、祈福、求神、祈雨等巫术活动和道场法事活动中进行的一种仪式音乐。本文仅从巫教、道教中有代表性的祭祀活动来探析梅山祭祀音乐的形成、发展、流传状况及表现形式和内容。笔者坚信随着梅山文化研究的深入,将会有越来越多热爱梅山音乐文化的同仁对梅山祭祀音乐做进一步的研究。

[1]栗海.“梅山蛮”民族史略考:苗族民族的发源地“梅山”[M]//新化县文化局,梅山文化研究会.梅山文萃:卷2.新化:内部资料,2001:61.

[2]新化县文化馆.梅山文艺[M].新化:内部资料,2004(1):22.

[3]周探科,毛攀云.梅山山歌论文集[M].娄底: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梅山文化研究中心,内部资料,2012:415.

[4]赵书峰.湖南新化民间道教仪式的音乐民族志考察与研究[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0(2):89.

猜你喜欢
法事新化新化县
家乡的大石栎树
苗族东部方言民间信仰“巴狄扎”研究
新化三合汤
新化:守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新化山歌的传承与开发初探
湖南省优秀教师“三笔”书法比赛参赛作品展示(十二)
新化山歌
日本“网购法事”受欢迎
苗族“巴岱”吃猪祀
新化县 中小河流治理喜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