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丽,李鹏举,黄可可,吴鸿春
(1.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2.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重庆 400715)
城市马拉松赛对城市综合水平的影响
刘雪丽1,李鹏举2,黄可可2,吴鸿春2
(1.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2.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重庆 400715)
本文主要通过查阅资料,总结归纳各个城市举办马拉松比赛的特点、目的以及取得的成果,来进一步推断城市马拉松的举办对今后田径事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城市马拉松;全民健身;田径
城市马拉松是以举办单位所在城市命名或者是以两个城市的名字缩写命名的马拉松比赛,如波士顿马拉松、伦敦马拉松、纽约马拉松,还有国内的北京马拉松、厦门马拉松、郑开马拉松等,都是以城市命名。各个城市根据本城市的特点选择比赛路程,主要目的在于宣传城市文化、知名度以及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提高全民健身为目的等。世界各地还有国内举办的各大马拉松赛事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提高城市知名度、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促进全民跑步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进一步潜移默化地推动田径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各个城市马拉松比赛对城市发展带来的效应。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上查阅了从2000-2011年近10年间的与本课题相关的学术期刊、学位论文等20余篇,作为本课题研究、论证和背景材料。
1.2.2 数据统计 对文献中一些数据进行统计整理。
1.2.3 逻辑分析法 分析城市马拉松效应带来的效果,进一步推断这种效应对田径事业发展的影响。
2.1.1 国际著名马拉松赛及其特点 国际著名的城市马拉松赛有美国的纽约马拉松赛、波士顿马拉松赛,德国柏林马拉松赛,英国伦敦马拉松赛,荷兰鹿特丹马拉松赛,法国巴黎马拉松赛、阿姆斯特丹马拉松赛。这些城市马拉松赛每年参加人数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这些国际著名马拉松赛事每年的参加人数都较多,而且每一个城市的马拉松赛事都有其自己的特色。例如,2011年11月6日举办的纽约马拉松赛事比2010年的4.5万多人多出几千人,达到了4.7万参赛者通过纽约大吊桥时引起桥身震动,场面很是壮观,引起世界很多人的关注。
2.1.2 我国城市马拉松赛的开展情况
1981年9月27日,第1届“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在京举行。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和国际著名城市马拉松的火爆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城市马拉松赛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近几年举办了几十起城市马拉松赛事,比较出名的有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大连国际马拉松赛、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青岛国际马拉松、太远国际马拉松赛等,并且这些赛事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不管对城市经济、促进全民健身,还是对刺激体育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不仅如此,我国城市马拉松的参赛人数还在大幅度增加,每年都有更多的人投入到比赛中去或者对马拉松进行更进一步的关注与了解。
从表2中可以看出,2011年我国城市马拉松的参赛人数比2010年多出将近5万人次。由此可见,我国城市马拉松的影响力是越来越大,参与人数越来越多。据统计,我国城市马拉松参赛者来自全国各地,年龄阶段也相差很大,小到十几岁,大到89岁。比赛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男女马拉松、男女马拉松接力、男女迷你马拉松、程马拉松(13km)、小马拉松(6.8km)等。
表1 每个城市马拉松赛参加的人数
表2 2010年与2011年城市马拉松参赛人数比较表
表3 马拉松给厦门带来收入测算表收入量/亿元
2.2.1 提高城市知名度 城市马拉松赛事的举办,在比赛的开始、过程和比赛结束过后,都可以对本城市做一次很好的宣传,可以对本市的文化、旅游、人文素质、乡土文明、饮食文化等做一次广泛的宣传。马拉松博览会是宣传马拉松和城市的平台,马拉松博览会吸引了来自国内外众多与跑步有关的商家和爱好者的参与,对于宣传马拉松和城市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结合日益紧密,其多元功能与价值不断被人们认识和挖掘,已成为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宣传城市风貌、培养城市精神、提高城市整体形象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是城市经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多方面影响并推动着城市的发展。
2.2.2 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城市马拉松的举办刺激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包括体育场地的建设、体育组织的扩建、体育文化的传播、体育产品的促销。
2.2.3 改善体育基础设施 体育场馆的数量和分布是衡量一座城市环境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整个经济与社会水平的基础设施、基础结构和环境的状况。事实证明,当今无论是世界性的,还是洲际性的马拉松比赛以及国家和省级的大型运动会或单项比赛,都将加快承办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体育场馆、道路交通、旅游设施,宾馆、饭店、城市绿化等。马拉松比赛促进了体育基础设施的建立,为促进全民体育提供了很好的场所。
2.2.4 提高城市居民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伴随人类社会的进步,体育逐渐回归其本质,提倡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更加关注人们身心的和谐与发展。体育运动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人余暇生活的必选内容之一,不仅充实他们的生活时间、扩展他们的生活空间、增强体质愉悦身心,还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品位,培养竞争、团结、协作的社会意识。通过举办马拉松赛事,不仅能增加城市居民自豪感和凝聚力,使广大居民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而且还能增加城市居民对自身语言和行为的自律性,提高文明程度。体育盛会往往强调高素质市民的全体参与,树立良好的市民形象,以“主人翁”的状态迎接八方来客,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期间,很多市民积极主动登记做义工、学外语,热情接送各方宾朋,商场、宾馆、旅游等各行各业的服务人员用最好的服务给客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这成为提升市民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比赛期间,运动员团结、友谊、公平、竞争的精神风貌和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感人事迹是提升城市居民思想观念和道德水平的鲜活教材,这也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城市马拉松的举办可以大力度提高城市居民素质,并且进而能够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是举办城市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上升一个台阶。
2.2.5 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整体实力
体育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活动,体育的发展可以带动众多产业的协同发展,近年来城市马拉松产业作为新兴的现代服务业,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促进社会就业的重要载体,不仅具有客观的经济收入,而且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以厦门国际马拉松为例,近几年来厦门马拉松的成功举办为厦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表3显示了近几年来马拉松给厦门带来的收入。
从表3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马拉松给厦门带来的巨大收入,并且这种收入每年呈现递增的趋势。与此同时,体育产业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的同步发展,对推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城市马拉松赛事的举办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第一,发展体育最明显的经济作用就是促进体育产品的消费,而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城市;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从体育产品技术含量上讲,体育产品的生产一般为劳动密集型生产,如体育服装、鞋类、球类的制作以及体育旅游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不仅给举办地带来门票、广告和电视转播权等直接经济效益,而且大大促进了城市的科技、建筑、商业、交通、通讯、新闻媒体和旅游等行业的发展。赛事期间,大批运动员、裁判员、记者、观众、游客等大量人员的涌入,又能促进城市衣、食、住、行的消费需求,能增加当地财政收入;第二,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具有健身、娱乐、休闲、竞赛等特点,能推动城市旅游、商业、交通、电信、新闻出版、餐饮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第三,体育能体现增加体质、提高素质、形成技能——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从而达到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第四,有利于扩大城市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体育运动是国内外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的过程;是城市间合作与交流的“纽带”。既可以吸引外来技术、设备、人力、管理经验和资金,还可以大力宣传城市文化和知名度使一些城市通过体育媒体的宣传而进入国内,甚至国际市场。
由此可见,城市马拉松赛事不仅能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还能提高城市整体实力,推动城市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2.6 促进全民健身快速发展,加快国内田径事业快速发展 城市马拉松的成功举办已经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或者参与到马拉松的比赛当中,许多地方采取多种多样的马拉松。例如,男女接力马拉松、男女迷你马拉松、半程马拉松、短程马拉松、小马拉松等形式多样。各种赛事的举办大大促进了国家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运动中,感受到运动的快乐、运动精彩。著名的国际马拉松赛事,柏林国际马拉松赛参赛人数达到4万多人,观众达到了25万左右,可见马拉松赛事的影响力不同凡响。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到马拉松赛事当中,人们对于马拉松的了解也越来越多,更多的人被马拉松的魅力所吸引,如小马拉松赛最大年龄参赛者89岁的刘金艇老人,这种毅力和对运动的挑战精神可以鼓舞我们所有人。更多的人都想要通过一次马拉松来挑战自我,锻炼自我。
众所周知,马拉松是一个消耗体力很大的运动,要想参加比赛平时就要进行有效的训练,这样人们就会去了解关于运动训练的内容,了解田径中关于跑的训练方法和技巧,也会了解一些田径的赛事,对于促进田径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效应。另外,一些体育设施的建立,使人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在锻炼中了解体育,了解田径。城市经济得到发展了,市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就会有所提高,有了经济收入,人们就可以去购买体育用品、跑鞋、运动服等,对于体育事业又起到了促进作用。
3.1 城市马拉松赛事给举办城市带来的影响有提高城市知名度;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改善城市基础建筑,特别是体育设施;提高城市居民素质,提升城市文化程度;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实力;促进全民健身快速发展,加快田径事业快速发展。
3.2 关注和参与马拉松赛事的人们越来越多,这些参赛选手中业余马拉松选手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并且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这些数据每年都成上升趋势,所以可以说有一部分从不知道马拉松到知道马拉松,有些人从初步了解到进一步了解,有些人从了解到逐渐专业,有些人从关注者变为参与者,这些人的变化是一个很好的信号,这些人群不会到此止步的,他们会去更加深入地了解马拉松的训练方式,学习有关跑步的技术,包括耐力训练、力量训练、协调性的训练等,他们关注的范围也会进一步扩大,他们也会关注或参与到长跑10000m、短跑100m等项目中去,这样对田径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信号,这种状况预示着未来田径事业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田径的训练当中,田径会更为普及,被更多的人接受,并成为人们的普遍锻炼方式,而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艰难、那么辛苦。
[1] 赵民,张铁玲. 竞技体育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0):1322-1324.
[2] 靳英华,原玉杰.北京国际马拉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1):1445-1447.
[3] 宋兆攀.国际著名马拉松赛事一览[J ].环球体育市场,2009(4).
[4] 厦门市统计局.厦门经济特区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5] 许良洪, 蔡传明.大型体育赛事提升城市体育软实力的价值研究[J ].体育科学研究,2011,15(3):27-30.
[6] 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聚焦马拉松首届中国国际马拉松高峰论坛实录[M].厦门: 厦门音像出版社,2005:52.
G812
A
1674-151X(2012)06-032-03
投稿日期:2012-03-12
刘雪丽(1986 ~),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专项教育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