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北京 100089)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以下简称阜外医院)的前身是解放军胸科医院,始建于1956年;心血管病研究所始建于1962年。阜外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是隶属于卫生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三级甲等心血管病专科医院。不仅承担着卫生部、北京市指派的各种临床医疗和保健任务,还以诊治各种复杂、疑难和重症心血管病见长。经卫生部及北京市相关部门批准,阜外医院就近扩建门急诊住院综合楼,把门头沟冯村规划为医学研究中心,以形成与其医疗地位、医疗水平、服务规模相适应的医疗硬件环境。阜外医院心血管医学研究中心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镇冯村西,东侧为杨坡园新村,西侧为高井电厂贮灰坝,南侧为冯村建筑公司,北侧为山体。用地为一坡地,西高东低,地形高差约为 7m,总用地面积 41019.60m2。
设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满足各项功能需求的同时,注重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创造舒适的办公环境,将人们进入园区后的每一步感受、每一次视线转移都考虑在内。根据园区依山傍水的天然优势,建筑群落顺应地势,呈阶梯状布局,与自然地形有机结合,并将现有天然水系围合在其中。在充分尊重和保护自然景观的同时,总体布局形态悠然而生,园区风格协调统一,自然儒雅,科学严谨。在建筑群内部穿插了阳光休闲空间,使科研人员在休息的同时可以更好的互相交流经验。
根据场地所处位置、周边环境、用地形状、出入口位置、交通组织、交通流量、常年主导风向等因素,将主要建筑物沿场地周边布置,中间设置为开阔的绿化广场,在院内形成一个围合的空间体系。脆弱的山地生态系统常常发生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等灾害,这种敏感性使人们长期以来从众多的经验教训中获得经验:建设时尽量少破坏山体,少破坏植被,少变动水文状况,力求保护地貌。所以,我们在设计中建筑物尽量避开了北侧山体进行布置。根据使用要求,将院内主要建筑物划分成两个功能区,即教学生活区和科研办公区,教学生活区指防治培训中心,科研办公区包括循证与转换医学研究中心、国际项目合作中心、液氮库和植入材料研究中心。防治培训中心主要功能是教学培训,同时满足院内人员餐饮及大型活动需求。布置在出入口附近,便于交通组织,能够满足人员集散及后勤物资车辆运输要求;循证与转换医学研究中心和国际项目合作中心主要功能是办公、实验和会议。布置在院区的中部,背靠山体,面向中心绿化,环境幽静,有良好的采光通风,为科研办公人员创造了优质的办公环境;液氮库是用来储存实验试剂和药品的,布置在院区西北角,进出人员较少,相对隐蔽;植入材料研究中心主要功能是动物饲养及动物实验,布置在院区的西部,并将动物房布置在建筑物的西侧部分,减少对院区的干扰。各主要建筑物之间通过地上或地下连廊相连,方便了各功能之间的联系,也免去了风雨之扰。锅炉房和污水处理站属于后勤保障用房,分别布置在院区的东北角,原锅炉房的位置和院区的西南侧是地形标高最低的地方,便于院内污水的组织和收集。为了使建筑物和北侧山体有机的融为一体,减少对其遮挡,使其成为整个布局的天然背景,所有建筑物的总高度均不高于15.0m(见图1)。
交通组织就是组织好人流、车流、货物流的有序进出,妥善安排停车场的位置,保障消防通道的畅通。阜外医院心血管医学研究中心场地位于平原与山地的交接处,其西侧和北侧为山体,虽然有一条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从用地外围经过,但是竖向高差太大,约有6m,不能与院内地坪顺接,所以在这两侧不能设置院区出入口。东侧为农民自建村庄,房屋密集道路无法通过。南侧距用地不远处有一条城市道路,用地可以通过村镇道路与之相连。根据上述情况,院区只能设有一个出入口,位于用地的南侧,所有人员和车辆均由此进出。人员围绕中心花园形成主要流线,再由建筑的主要出入口进入建筑内部,所有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均面向中心花园设置,科研办公人员和来宾的车辆沿内环道路行驶,运输物资和动物的车辆沿外环道路行驶,内外环道路共用了中心花园南侧的道路。院内所有道路均可以作为消防车道使用,保障了消防通道的畅通,满足了消防扑救的要求。道路使用功能明确,交通流线简洁顺畅。根据用地情况、科研人员数量及建筑功能要求,院区设置了大面积地上停车场地。循证与转换医学研究中心和国际项目合作中心主出入口附近设置了少量停车位,供来宾车辆停放,其余部分设置在院区的西南角及南面邻围墙地带,供科研办公人员车辆停放。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在交通方便、邻近主要建筑物的地方还设置了2个无障碍停车位(见图2,图3)。
绿化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改变局部小气候。对于阜外医院心血管医学研究中心这样一个高科技的研究机构,更应该注重绿化景观的布置,少一点闹市喧嚣,多一点自然清妙,以凸显浓郁的学术气氛。院内建筑物沿用地周边布置,避免了院区出入口处的局促,同时围合形成了开阔的中心花园。中心花园与山林景观遥相呼应,主要由绿植、水系、广场和园路组成。水系利用了场地内的天然水源。场地西北现有一蓄水池,收集部分山体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因水量大,池水常年溢出,在用地内形成了一条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流动的溪水,最终汇入用地外的城市河流。为了保持山地环境的水土平衡,有效的组织、疏导水体,我们通过敷设管道将山体水引入中心花园,并在花园内设置两个浅水池,利用地形高差形成跌水系统,溢出的水再由管道排入城市河流。既保持了山体的稳定,又创造了怡人的环境,使园区富有了灵气,使人们步入园区感到轻松愉快。
每栋主要建筑物中间都设有大小不等的绿化庭院,将室外绿化引入建筑内部,丰富了建筑内部空间,改善了办公区域的采光通风。庭院和庭院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景观轴线。由此,园区绿化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多层次的景观绿化系统,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的融为了一体。
竖向设计就是对场地的自然地形根据总平面布置的要求进行改造平整,以适应建、构筑物的使用要求,满足交通运输、消防扑救的技术条件,同时有利于场地雨水的迅速排除。阜外医院心血管医学研究中心竖向设计(见图4),根据地形图所示的地形特征,为了处理好场地与周围道路、山体环境的衔接关系,减少土石方工程量,采用了平坡式与台阶式相结合的方式。
道路采用平坡式,循证与转换医学研究中心和国际项目合作中心之间场地采用台阶式。由于院区现状地形高差较大,不利于各建筑物之间的联系,经与甲方商量同意在拓宽院外村镇道路时,将院区出入口附近的地面标高抬高1m与市政道路顺接。为了保证建筑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和建筑立面的完整性,在道路与建筑物室外地坪高差较大的地方采用了挡土墙。挡土墙的设置可以使山体边坡得到有效的保护,大大缩小建筑与建筑、建筑物道路的距离,提高基地的使用效率。在挡土墙的墙脚处设排水沟,收集建筑物四周及屋面雨水。在院区北侧建筑物和道路与山体相接的地方设置截水沟,收集山体的雨水,防止雨水流向建筑物。院内建筑物的室内外标高顺应地形走势,由西向东依次递减。
“以人为本”的原则贯穿了整个设计,每一个细节的考虑都是以科研办公人员、学员的行为和需求为出发点。设计根据现代医学科研流程的要求,合理的进行了功能分区,合理的组织了人流、车流及货物流,为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提供了有利条件,满足了安全、卫生、实用的要求;充分利用了场地的地形条件,将建筑物、绿化景观、道路与周围的整体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