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祝华,陈松茂,丁艳峰
(连云港市海域使用保护动态管理中心 连云港 222001)
江苏省沿海滩涂湿地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治理措施
许祝华,陈松茂,丁艳峰
(连云港市海域使用保护动态管理中心 连云港 222001)
江苏省滩涂湿地是我国重要的沿海湿地,甚至在全球都具有一定地位。其生态系统多样,物种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结合国内外湿地研究的进展,对江苏省湿地生态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得出江苏省湿地生态资源利用不合理,加上自然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水环境恶化,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等问题。结合江苏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滩涂开发中坚持“生态优先”的实践途径;滩涂开发要保持适度性原则;珍惜稀缺资源,切实保护和保全滩涂资源;加强对滩涂湿地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江苏省;滩涂湿地;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湿地系指不管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具有稳定环境、物种基因保护和资源利用功能,被誉为自然之肾、生物基因库和人类摇篮。
湿地处于陆地系统、水系统和大气系统的界面,受到多种自然力的作用,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1]。我国滨海湿地分布于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通常以杭州湾为界,分成杭州湾以北和杭州湾以南两个部分。江苏省沿海滩涂湿地地处杭州湾以北,主要由长江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的一部分构成,仅海滩面积就达55万km2,主要由盐城地区湿地、南通地区湿地和连云港地区湿地组成。其中盐城沿海滩涂湿地是国际重要湿地,即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称盐城生物圈保护区,是以丹顶鹤等湿地珍稀物种及其赖以生存的海滨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中国最大海岸带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
江苏沿海滩涂,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至长江北口,标准海岸线954 km,其中的93%为淤泥质滩涂。据统计,江苏沿海滩涂土地资源总面积为652 060 hm2[2],占全国沿海滩涂面积的1/4。沿海滩涂资源可分为潮上带、未围潮上带、潮间带和辐射沙洲4部分,各部分面积见表1。
表1 江苏省沿海滩涂面积hm2
江苏沿海滩涂围垦起源于汉、唐、宋代,随着“范公堤”的兴建,围垦规模逐步扩大。目前的围垦现状主要包括4部分:一是已围潮间带,已修筑了海堤,面积共达19.65万hm2,占滩涂总面积的30.14%;二是未围潮上带,位于平均高潮线以上,面积共达6.32万hm2,占滩涂总面积的9.69%;三是潮间带,位于高低潮位之间,涨潮淹没落潮基本露滩,面积共约26.56万hm2,占滩涂总面积的40.73%;四是辐射沙洲,涨潮基本淹没,落潮部分露滩,理论深度基准面0 m线以上,面积共约12.68万hm2,占滩涂总面积的19.44%[3]。
目前,江苏省滩涂湿地的利用,除了港口等重点工程之外,也重视了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建立了盐城珍禽保护区,长江北支生态保护区等多个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滩涂湿地保护区,同时还注重人工湿地的建设,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
以盐城市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这里为众多的鸟类提供了良好的越冬栖息地,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鸟类种类众多,种群数量大,植物资源丰富,是江苏省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4](表2)。
表2 盐城湿地生态景观单元
自然原因主要有水土侵蚀,地面沉降,海平面上升,还有干旱使湿地水过度蒸发,飓风及特大暴雨的影响等,都使湿地的面积逐渐缩小乃至消失。如,在1855年黄河北迁后,因沙源断绝,在海流、波浪的长期侵蚀作用下,致使黄泛平原三角洲前缘的湿地日益后退,目前已后退10 km以上,而滨海平原的滩地扩展速度也因此而变慢。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废污水排放量增长很快,造成河流、湖泊,河口及近岸海域污染日益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对湿地造成了污染,尤其是在江苏省盐城大丰的滩涂湿地自然保护区,已经出现了生物多样性下降、渔业资源衰退和水生环境恶化等现象。
江苏沿海湿地围垦历史很长,过去人工围垦的时间可长达10~15年,湿地环境改变缓慢,使湿地生物有逃逸和迁徙的机会。而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围垦在施工方式上有了很大的不同,围垦速度越来越快,湿地生物没有逃逸、迁徙的通道和机会,甚至完全丧失了恢复能力。近几十年的围垦趋于大规模,整体化和工业化,对河口湿地和海岸带湿地影响较大。另外,在围垦利用方式上,也会对滩涂生物资源产生不利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除了受自然环境条件制约外,在相当程度上直接与人类过度开发利用有关。江苏省沿海滩涂湿地,不仅是生物产量的高产区,也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生物资源变化幅度较大的区域。目前,江苏省沿海滩涂湿地的利用主要是开发农业和水产养殖业以及临海工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近岸海洋污染。农业、水产养殖业以及临海工业污水通过排水系统排入周边滩涂湿地,直接导致近岸湿地及水体的富营养化。
生态优先是在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对资源和环境的需求与竞争过程中,针对目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的局面,提出的一种以扩大的人文关怀和天人合一为核心思想的发展原则或模式[5]。生态优先不仅仅是一种主张,而且是需要付诸实施的行动准则。实行生态优先其主要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立滩涂生态环境预警系统;②合理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职能;③建立滩涂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④开展环境教育,增强生态优先意识;⑤加强生态规划,大力推广生态技术。
对滩涂湿地要遵循“适度性原则”,其开发利用强度不超过自我更新和恢复速度,使滩涂资源总量保持平衡。前江苏部分地区沿海开发速度已大于滩涂自然增长速度,结果导致滩涂资源总量日益减少,造成部分滩涂湿地植被和生物类型的缺失,影响到滩涂的持续性利用。因此,开发活动的强度应综合考虑开发所在岸段的自然淤浊状况,保持适宜的滩涂开发速度;同时,采取一定的生态手段,尽量保证滩涂的原淤张速度,做到对滩涂的保护性开发和滩涂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5]。
在管理机制上,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实行统一规划、归口管理下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开发原则,充分体现“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运行机制[6]。在发展滩涂经济,开发利用滩涂时,要重视海涂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绿色化、无污染”开发利用,保护滩涂生态多样性,要认识到实现滩涂整体功能、持续利用滩涂资源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对实现滩涂湿地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评价是否满足湿地开发的前置条件;分析现有湿地的功能和效益;对环评机构进行管理,严格对环境报告的审查,建立环评报告的评审责任制度;加强对已有湿地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监测工作,推行环境影响后评估工作,完善环评资料的积累机制。通过对加强滩涂湿地的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合理规划,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建立滩涂湿地动态变化的监测、预警系统利用先进的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监测湿地资源的变化状况,为及时合理地变更湿地利用提供依据。湿地开发利用途径是否正确,必须在实施中经过实践的检验,可以通过遥感资料及动态监测系统来实施,充分利用各种多时相的卫星图像资料来监测湿地资源的动态变化,为科学有效地进行滩涂湿地管理服务。
[1] 吕宪国,王起超,刘吉平.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初步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4,23(1):83-85.
[2] 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2005-2010年)[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1-130.
[3] 徐向红.江苏围涂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21(3):59-63.
[4] 吕士成,孙明,邓锦东.盐城沿海滩涂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24(1):11-13.
[5] 裘江海.生态优先与生态围垦评价体系的构想[J].浙江水利科技,2006,143(1):11-13.
[6] 杨竞寸,吴玲,王伯新.沿海滩涂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的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9,20(1):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