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敏,刘 莲,何东海,徐国峰,毛伟宏
(国家海洋局宁波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宁波 315040)
试论滨海发电厂温排水对象山港赤潮的影响*
任 敏,刘 莲,何东海,徐国峰,毛伟宏
(国家海洋局宁波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 宁波 315040)
文章统计了2001—2010年象山港海域赤潮发生的次数、发生区域、发生面积以及赤潮生物种。自2006年象山港两个滨海电厂投产以来,象山港赤潮暴发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赤潮高发期从电厂投产前5—9月提前至1—5月;赤潮暴发区域从电厂投产前港口部转移至港底部。赤潮种电厂投产前比较多且分散,而电厂投产后赤潮生物集中为中肋骨条藻。初步分析该现象与象山港两个电厂的温排水排放有关,这说明电厂附近海域已适合暖水性种类的生长。
温排水;赤潮;影响;象山港
赤潮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海洋环境问题和生态灾害,联合国把赤潮列为世界三大近海污染问题之一。近年来,中国沿岸赤潮频发,其中浙江、福建和广东等东南沿岸海域是赤潮高发地区,而浙江近岸海域赤潮大多数发生在长江口舟山、象山港、台州列岛附近及南麂列岛附近海域一带。频发的赤潮对人类生命健康与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长期潜在的不利影响,同时给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象山港处于浙江东北部沿海是半封闭性港湾,涉及象山、宁海、奉化、鄞州和北仑5个县市,沿岸经济结构复杂,涉及种养殖业、化工制造、电镀业、船舶制造修理业、造纸、漂染、火力发电以及旅游等产业。近年来,沿湾工农业和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的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管理,工农业污水以及养殖业产生的污染物大量进入港湾,整个象山港水质处于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港内赤潮发生的范围越来越大,频率越来越高。
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6年象山港两个电厂(浙江大唐乌沙山发电厂、宁海国华浙能发电有限公司)投产以来,港内赤潮频发的状况日益严重,赤潮发生次数居高不下,范围不断扩大,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因此,有必要对近年来象山港海域赤潮进行系统的统计和分析,摸索和总结赤潮发生规律和特点,研究和探讨影响赤潮的相关因素,为赤潮监测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笔者统计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根据2001—2009年《宁波市海洋环境公报》和2010年发布的第1期宁波市赤潮监视监测通报[1-10],赤潮发生的优势种主要为中肋骨条藻、红色中缢虫和具齿原甲藻等,名录见表1,具体情况见表2。近10年来,象山港内共发生赤潮21起,发生区域遍布整个象山港海域,发生面积自1.5~350 km2不等,发生时间在1—9月。
表1 2001—2010年象山港赤潮生物名录(9种)
表2 2001—2010年象山港赤潮统计
根据两个电厂投产前、投产后象山港海域的赤潮发生情况看,赤潮发生频率差异不大,但赤潮发生的区域则存在差异(图1),电厂投产前(2005年12月前)赤潮发生区域主要在象山港的中部和象山港口附近,在港底海域发生的赤潮较少,根据近10年的统计仅为2001年5月发生的1次,而电厂投产后(2006年1月至今)则在港底发生的赤潮则较多,共有9次,由此可见,近年来象山港港底赤潮发生频率有增多的趋势。
图1 2001—2010年象山港赤潮发生区域
从赤潮发生的时间看,投产前赤潮发生时期主要集中在5—9月气温较高的月份,而投产后则赤潮发生时间则有所不同,在投产后发生的10次赤潮中,有4次是发生在气温较低的1月和3月,且在这些气温较低时段发生赤潮的地点都在象山港港底的黄敦港和铁港海域。
根据10年来象山港赤潮发生的赤潮生物种组成来看,在电厂投产前的生物种主要为红色中缢虫、具齿原甲藻、红色裸甲藻以及聚生角刺藻等,生物种每年出现均有所不同,生物种在电厂投产前种类相对较多和分散。在投产后赤潮生物种出现次数最多的为中肋骨条藻,在占了投产后赤潮发生次数的约50%,其他优势种则为红色中缢虫等。
2.4.1 赤潮时空分布变化原因
近年来,尤其是两个电厂投产以来,象山港赤潮跟浙江省和全国情况相比,出现了新的变化特点。从时间上来看,象山港赤潮暴发从原来的5—9月提前至1—3月。从空间上看,电厂投产后象山港赤潮是港口、中部转移到港底。赤潮发生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是海水富营养化,象山港港底水交换能力较差,而周边地区近年来工业、城市化建设发展迅速,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11-13]。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又一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14-15]。因为地处象山港中部的乌沙山电厂和象山港底部国华电厂温排水的排放,两个电厂温排水的叠加效应,导致象山港电厂附近海域水温升高,加之港底水交换能力较差,形成冬季或冬春之交港底海域海水的高于其他海域,达到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丰富的营养物质和适宜的水温导致赤潮的大量爆发。
2.4.2 赤潮种的变化原因
电厂投产来,象山港海域中引发的赤潮记录最多为中肋骨条藻,占发生次数的50%以上。根据宁波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对象山港两个电厂附近海域的调查,2006年以来电厂附近海域浮游植物以广温、广盐性种类中肋骨条藻、近岸低盐暖温性种类布氏双尾藻、琼氏圆筛藻等为优势种[16-17],这说明两个电厂前沿海域海水可能已适合暖水性种类的生长。中肋骨条藻是一种广温、广盐的近岸性硅藻,在水温为0~37℃、盐度为13~36范围内均可生长,但其最适增殖温、盐范围则为24~28℃和20~30[18-19]。两个电厂的温排水的排放,导致象山港港底1—5月水温升高,根据监测[16-17],两个电厂前沿海域春季水温能达20℃左右,尤其是象山港港底能达20℃以上。象山港是内陆性港湾,水质富营养化严重,内湾水体相对稳定,加上适宜的温度,良好的海况条件,有利中肋骨条藻赤潮的发生和聚集。赤潮的暴发与温度、盐度、海水富营养化程度、营养盐氮、磷、硅比值和水文气象有一定的关系,可能还受其他因素制约,这一点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当中作进一步探讨。
(1)2001年1月至2010年1月,象山港内共发生赤潮21起,发生区域遍布整个象山港海域,发生面积自1.5~350 km2不等,发生时间在1—9月,赤潮发生的优势种主要为中肋骨条藻、红色中缢虫和具齿原甲藻等。
(2)自2006年象山港两个电厂(浙江大唐乌沙山发电厂、宁海国华浙能发电有限公司)投产以来,象山港赤潮暴发时空分布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赤潮高发期从投产前5—9月提前至1—5月;赤潮暴发区域从投产前港口部转移至港底部。赤潮种电厂投产前比较多且分散,而电厂投产后集中为中肋骨条藻。
(3)象山港两个电厂投产以来,赤潮暴发期提前至1—5月,暴发区域从口门部转移至底部,优势种集中为中肋骨条藻,初步分析与位于象山港中部和底部两个电厂(浙江大唐乌沙山发电厂、宁海国华浙能发电有限公司)温排水排放有关。
[1]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2001年宁波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R].宁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2002.
[2]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2002年宁波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R].宁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2003.
[3]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2003年宁波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R].宁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2004.
[4]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2004年宁波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R].宁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2005.
[5]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2005年宁波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R].宁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2006.
[6]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2006年宁波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R].宁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2007.
[7]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2007年宁波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R].宁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2008.
[8]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2008年宁波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R].宁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2009.
[9]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2009年宁波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R].宁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2010.
[10]宁波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2010年宁波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R].宁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2011.
[11]张丽旭,蒋晓山,蔡燕红.近4年来象山港赤潮监控区营养盐变化及其结构特征[J].海洋通报,2006,25(6):1-8.
[12]沈志亮,陆家平,刘兴俊.黄河口及附近海域的无机氮和磷酸盐[J].海洋科学集刊,1989,30:51-79.
[13]李永祺,丁美丽.海洋污染生物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404-415.
[14]周成旭,汪飞雄,严小军.温度盐度和光照条件对赤潮异弯藻细胞稳定性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08,27(1):19-21.
[15]于萍,张前前,王修林,等.温度和光照对两株赤潮硅藻生长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06,25(1):38-40.
[16]何东海,徐国锋,王晓波,等.宁海国华浙能发电有限公司厂址前沿海域海洋环境跟踪监测报告[R].2009:101-102.
[17]任敏,魏永杰,何琴燕,等.浙江大唐乌沙山发电厂厂址前沿海域海洋环境跟踪监测报告[R].2009:85-86.
[18]霍文毅,俞志明,邹景忠,等.胶州湾中肋骨条藻赤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海洋与湖沼,2001,32(3):311-318.
[19]王桂兰,黄秀清,蒋晓山,等.长江口中肋骨条藻赤潮的分布与特点[J].海洋科学,1993(3):51-55.
象山港电厂群叠加影响与污染损害评估(20090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