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鑫晔,王 栋,袁耀辉,王丽华
(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河北 邢台 054000)
铜绿假单胞菌(PAE)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土壤、水、空气、人体皮肤、肠道、呼吸道都广泛存在,为条件致病菌,是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由于各种器械性、侵入性治疗手段的使用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其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成为临床治疗的难题。因此,加强对PAE耐药性监测对有效治疗和预防该菌引起的院内感染非常重要。为了解本院PAE最新的耐药情况,笔者对2011年1月至12月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435株PAE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了分析。
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临床各科室送检的痰液、尿液、分泌物、脑脊液等各类标本,共分离出PAE 435株,同一患者同一部位连续检出PAE以1株计算。
严格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进行,细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TEK232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根据CLSI 2008年版标准进行操作和结果判断,质控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由卫生部临检中心提供。
结果见表1至表3。
表1 435株PAE的标本分布
表2 435株PAE医院感染科室分布
表3 435株PAE对20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PAE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革兰阴性条件致病菌,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引起严重感染。本次临床分离出PAE的标本以痰液为主,占85.06%,较国内相关报道[1]稍高,其次为尿液与分泌物。这提示呼吸系统对PAE易感性最高,可能与其含有多糖荚膜,除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外,多糖层使细菌易停泊在细胞表面,尤其是囊性纤维化和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细胞表面。PAE感染高发病区为神经外科、ICU、呼吸科等。神经外科、ICU为抢救紧急危重症的区域,患者多伴多器官功能衰竭,往往进行过大型手术、机械通气、人工气道、留置胃管、留置导尿管等侵入性治疗,在抢救生命的同时,也打破了机体的免疫屏障。呼吸科多为老年患者,器官机能减退,基础疾病较重,病程长,侵入性治疗较多,同时应用了大量广谱抗菌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造成菌群失调,导致PAE的继发性感染。
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我院PAE整体耐药率较高,其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1.01%和47.89%,高出2010年CHINET监测数据[2]的20%左右,可能与碳氢酶希类的使用率较高有关。PAE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低于亚胺培南,因其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之一是缺失绿脓杆菌外膜蛋白D2(OprD2),而只有当OprD2蛋白缺失和外排泵同时存在才能导致PAE对美罗培南完全耐药[3],所以当PAE对亚胺培南耐药时可以考虑选择美罗培南。PAE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大于45%,且二者在体内的血药浓度较低,因此不作为医院感染PAE治疗的一线药物。虽然PAE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但阿米卡星肾毒性较大,在肺组织中的分布浓度极低,而PAE最主要是引起呼吸道感染,因此阿米卡星主要是在联合治疗时使用。头孢他啶对PAE敏感率最高,为78.83%,可作为医院PAE感染的首选用药。另外,第4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的亲和力高,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较第3代头孢菌素强,故在治疗PAE感染时,可使用第4代头孢替换第3代头孢菌素,延缓耐药菌的产生,以恢复第3代头孢菌素的抗菌活性[4]。
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上PAE的耐药性不断增强,耐药菌株也不断增多,因其固有和获得性耐药,耐药机制比较复杂,一株细菌中可同时存在多种耐药机制[5],由于细菌耐药基因的可传播性,给临床治疗PAE感染增加了难度。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大量应用氟喹诺酮类药和β-内酰胺类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第3代头孢菌素或亚胺培南是导致多重耐药PAE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6]。为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建议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严格把握抗菌药物特别是氟喹诺酮类和β-内酰胺类的使用指征与疗程;对于多重耐药的PAE,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治疗,张明香等[7]研究表明联合用药的敏感率较单独用药比较有显著性提高;轮换使用抗生素,即停用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抗菌药物一段时期,换用另一种抗菌药物,经过一段时期细菌耐药性有所下降后重新应用于临床;将不同时期的菌株进行比较,发现变化趋势,帮助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遏制病原菌耐药性的蔓延。
[1]孙 琪,齐桂云,刘 军,等.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142-143.
[2]朱德妹,汪 复,胡付品,等.2010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1,11(5):321-329.
[3]Torres JA,Villegas MV,Quinn JP.Current concepts in antibiotic-resistant Gram-negative bacteria[J].Exper Rev Anti Infect,2007,5(5):833-843.
[4]李庆兴,金益辉,王邦松,等.我院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调查与控制策略[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5,30(4):226-228.
[5]高 巍,陈 刚,宋 阳,等.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分布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139-141.
[6]汪 复.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与鲍曼不动杆菌严重感染的防治策略[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7,7(3):230-232.
[7]张明香,张 莉,李 昕,等.9组联合抗菌药物对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J].中南药学,2010,8(5):392-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