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期盼“五型”干部下乡住村

2012-11-06 06:43李剑力徐宁
支部建设 2012年19期
关键词:龙头企业纠纷农民

■李剑力 徐宁

农民期盼“五型”干部下乡住村

■李剑力 徐宁

去年以来,各地掀起干部下基层、接“地气”的热潮。许多干部进农家、访民困、入农户、解民忧,为农民群众解决了不少生产、生活中的难题。然而,笔者在与农民朋友座谈时,90%的农民期盼的还是“五种类型”的干部下乡住村。

一是期盼“政策型”干部下乡住村。当前,农民要增产增收,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四靠勤劳,而政策是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尽管现在通讯信息发达,农民可以从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党的方针政策,但真正知晓、理解、吃透、弄懂、掌握党的惠民政策,还是要靠干部去传播、去宣传、去贯彻、去落实。因此,农民群众很需要熟悉和掌握相关政策和理论知识的干部下乡住村,把党的政策讲清、讲明、讲细、讲深、讲透,并能实事求是、不打折扣地贯彻落实下去,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是期盼“科技型”干部下乡住村。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如何发展现代化农业?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得到却做不到。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文化水平太低,难以接受和掌握新的农业科学技术。科技水平的制约,使农民群众望富兴叹,谈科技色变。因此,农民群众急需一批有文化、懂科技、会指导、善经营的科技型干部下乡住村,帮他们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搞好产业化经营,引导他们围绕市场巧种田,运用科技创高产。

三是期盼“信息型”干部下乡住村。市场是一只无形的巨手,它引导和决定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增产增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十分缺乏市场信息,没有识别和捕捉信息的能力,许多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经营中,都还是摸着石头过河,跟着感觉走,今年看啥赚了钱,明年就种啥,缺乏具体的指导和措施,根本谈不上规模生产、集约经营,也就无法发展现代化农业。因此,他们一方面期望各级政府转换职能,增强服务功能,广泛收集市场信息,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期望一些信息灵通、把握市场行情的干部下乡住村,为农民提供一些可靠快捷的市场信息,带领农民走向市场。

四是期盼“法律型”干部下乡住村。当前,农村可以说是法律的“盲区”,由于农民利益个体化、私有化、货币化,邻里纠纷、山林田地纠纷、宅基地纠纷、征地拆迁纠纷、生产经营合同纠纷等纠纷很多,一些农民由于不懂法,往往采取过激、过火的行为,结果事情越闹越复杂,矛盾越闹越激化,甚至出现伤人致残、过失杀人等治安刑事案件。因此,农民们期盼懂法律、善调解的干部下乡住村,帮助他们从中斡旋,进行调解。同时,目前社会上坑农、害农、伤农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他们想打官司,但由于不懂法律程序,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于是,有的农民就不断地上访,甚至围攻和冲击党政机关,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农民期盼那些懂法律的干部下乡住村,为他们指点迷津,帮助他们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是期盼“引资型”干部下乡住村。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示范基地,是农民群众从农业产业化中得到实惠的关键所在。但在推广龙头企业和农户有机结合上,农民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可以说是“老虎吃天,无法下口”。因此,农民群众急需一批能够内引外联的引资型干部下乡来,帮助他们开拓村办企业、创建农业龙头企业,指点、带领他们与农业龙头企业结合,转移剩余劳动力,一方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方面又能使农民在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靠土地抱出“金娃娃”。

猜你喜欢
龙头企业纠纷农民
吕梁两企业入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百强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误帮倒忙引纠纷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纠纷
兴宁19家企业获评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广东“5+1”全链条给农业龙头企业“点睛”
在芬兰遭遇遛狗“纠纷”
从一件农资纠纷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