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时代领跑者

2012-11-06 06:43蒋姝
支部建设 2012年19期
关键词:废渣钢渣太钢

■蒋姝

永远的时代领跑者

■蒋姝

“在新中国,我李双良躺着也比旧社会站着高!”

这是李双良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自1947年做了太钢工人那天起,这个1923年出生在晋北一个穷苦农家,10多岁时父母相继去世的放羊娃就怀揣了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党!感谢新社会!李双良的一生,也始终用实际行动在践行着这一信条。只是,人们不会想到,他的报答之路,走得如此辉煌。

一座渣山,誉满全球……

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山,而是座大渣山。

这个渣山,是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钢)昔日唯一排放废渣的场地。从1934年建厂以来的50年间,逐渐形成一座体积达1000万立方米,最高处拔地23米的大渣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太钢钢铁产量的迅速增长,排渣量逐年增加,这个厂区面积仅8.4平方公里的企业,渣山就占去2.3平方公里。它不仅影响太钢的生产,更重要的是给太原市的环境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并且,由于渣山坡度增大,运送废渣还时有翻车事故发生。这种情况下,太钢提出两种设想:一是排完渣子后,再用提升机往上堆,继续提高渣山高度,但这样既难操作,又会加重污染。二是开辟第二渣场,同时向政府提出在郊区开辟新渣场的请求。但此时太钢的钢、铁年产量均已突破百万吨,排渣量日渐增大,即便批了新的渣场,汽车也无法运送。专门修铁道,则必须有一段横穿市区,所需投资极大,更重要的是,又会产生新的污染源。

搬掉渣山,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这个时候,已快到退休年龄的李双良站了出来。此前,这位有着一手绝妙爆破技术的劳模已经沉寂了13年。“四清”期间,他因老家一位村人的200元钱莫名受冤,随后“文革”中被打成“黑劳模”、“走资派”。13年的含冤岁月中,他一刻也没有怀疑过党,他坚信,是非曲直终究会弄清楚!

改革开放让他重新获得解放,但他无比惋惜13年的光阴。他坚信,治理渣山是上天赋予他的光荣使命,是他重回阳光下为党、为人民做的一件大事!

于是,他推掉那些找上门的高薪聘请,头也不回走上治渣路。

1983年大年初三下午,是一个开始。他敲响了公司总调度李洪保的家门,掏出一份材料。

“好方案!好方案!”看过之后,李洪保拍案叫绝。李双良的方案不仅能根治渣山,更重要的是不要国家一分钱投资。

面对无数疑惑的眼神,李双良郑重表示:“不要国家一分钱,只要一个治渣权!”

太钢领导被震动了!太钢上下被震动了!

不久,太钢有关职能部门根据公司领导的指示,帮助李双良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承包方案,这是山西省国有企业的第一份经济承包责任制方案。1983年3月,太钢公司同加工厂签订了治渣承包合同。这是太钢走改革之路后的第一个专业承包合同,李双良被确定为治理渣山的负责人。

多年后,双良老人在86岁生日那天,曾饱含深情地回忆:回顾改革开放30年,我主要办了两件事。第一件,就是带头践行了“承包责任制”。

这个“承包责任制”,自然就是与太钢公司签订的治渣合同。

治渣权要过来了,李双良针对那些“想发财了”、“纯粹是出风头”等等闲言碎语大声回应:“党培养了我!我就是退休了也仍然是共产党员!还照样要为党干!”

接下来,李双良一头扎进废渣排放、运输工具、人工等等必须解决的问题中。他发动身边的人四处奔波,终于在太原东山找到一条“大槐沟”,经与村干部协商,给村民做细致耐心的工作,对方同意将废渣倒入沟里,之后再覆盖上黄土把大沟变成良田耕地;又一次次到太原市交通局北城管理站和运输四公司求援,讲解搬渣山的意义和改变太原市环境污染的好处,对方被他一心为公的精神深深打动,很快帮他组织了郊区农民、汽车、手扶拖拉机、平车等人力及工具。

1983年5月1日,无论对李双良还是太钢,都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国际劳动节。这一天,以李双良为首的承包治渣队伍浩浩荡荡开进渣场,震天动地的排炮声拉开了治理渣山的序幕。堵在太钢人心头的阴云,就此拨开。自那天起,太钢50年来天天增大的渣山开始缩小。

第一个月下来,就运走废渣8万多吨,回收了许多废钢铁,盈利11万元。

这是一个美好的开始,然而李双良并没有满足。废渣往大槐沟里倒不仅影响运渣速度,费用也很大。于是大暑天,他戴着草帽骑着自行车跟着垃圾车满城转,最后跟到滨河路。原来这里正在加固汾河坝堰,他立即找到工地负责人,对方提出要先看样品,他汗都顾不上擦返回渣场取来满满一挎包废渣。就这样,双方签订了合同,此后搬掉的近百万吨废渣,仅运费一项就节约了47万元。

治渣的目的不仅仅是搬走渣山,还要创收,还要变废为宝,这是李双良的盘算。起初,每天装车仅雇铲车就需要1820元费用,这让他很是心疼。偶然的一次,他在一家发电厂发现那里的煤是存在储煤仓中通过漏斗装到卡车上的。回去后,他立即组织职工奋战一个月,用废料做成四个装车漏斗,可以边装边选出废钢。投入使用后,效率比过去提高了9倍,每年节约装车费36万元。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不能简单地把渣倒掉!要挖潜!要增效!”李双良这样想,也不断地这样做。

在北京钢渣水泥厂,他看到一种设备磁选机,这种设备筛选中小块状废钢铁的效率很高。一打听,一台就得十几万元。于是他买了几个大磁鼓,回来后凭着印象开始“照葫芦画瓢”自己制作。经过一番辛苦的琢磨,他和职工竟然鼓捣出4台磁选机!用亲手做成的“宝贝”,他从已经捡出大块废钢铁准备倒掉的废钢渣中,又回收了小废钢铁6000多吨,增加收入90多万元。

此后,革新不断。废渣里,源源不断被他挖出宝贝:拣出不锈钢渣价值1514万元;将高炉渣破碎后经过加工筛选代替石子铺路,一条19000平方米的柏油路节约石子费用近20万元;用钢渣制成四方和六方水泥砖出售;加工破碎高炉渣,为山西省内7个矿棉厂生产矿棉制品提供了原料……

旧废渣解决了,新的废渣仍每天排放着,渣场内冲天而起的渣尘仿佛一个无形的影子,在追逐着李双良,搅得他吃不下饭,睡不稳觉。1986年,他的脑海里又在盘算一个大问题:如何能把火车倒渣时扬起的粉尘控制在一定范围,让钢城和市区的居民不再吃尘土?

一天早上,天刮着大风,李双良早早来到渣场,正赶上一列拉渣火车在渣线上倒渣,渣尘随风扬起,把天空搅得混混沌沌,呛得人喘不过气来。他在躲到工棚后避风的间隙,却猛然悟出一个道理。他有些兴奋地弯腰抓起一把渣土,向上扬起。果真,废渣荡起的尘土很小,而且很快就安安稳稳地落下来。

李双良眼前一亮,急忙跑回办公室,拉住党支部书记李允宪的手问:

“甚样的墙最高?”

“城墙最高,”

“有多高?”

“三丈六,问这做甚?”李允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那咱们就建个三丈九的城墙,把渣尘挡住。”

“筑这么高的墙,地基能吃得消?”

“把整个渣场围起来,需要多少钱呢?”有些人摇头,有些人吃惊。

但很快,李双良精细、独到的方案就赢得职工的赞成和领导的支持。像大寨人做梯田那样,他带领职工开始干。护坡所需土方全部用废渣代替,所需水泥砖用废渣、水泥制做。就这样,一座高13米、宽20米、长2500米的防尘护坡建成了,不但没有伸手向国家要一分钱,还赚下28万元。

之后,李双良带领职工在几公里长的护坡上建了假山、喷泉、亭榭、长廊,在梯田状的护坡腰间栽树种花,既绿化美化了渣场,又阻止了粉尘随风飘扬。1988年夏天,一位西德炼钢专家路经这里,被眼前威武壮观的城堡和鸟语花香的景色所吸引,他连忙叫司机停车,拿着照相机三步并做两步,登上护坡,他怎么也没想到,花园一般的城墙里,竟是排渣场,连喊:“中国人,了不起!了不起!”

一份功绩,利在千秋……

1983年至1990年,7年的风霜雨雪,李双良,这位当代愚公带领伙伴们将一座庞大的渣山全部搬走,回收废钢142万吨,为国家直接创造财富1.4亿元。

治理渣山以后,腾出好地1.48平方公里,太钢用来盖了22栋职工宿舍,建了一所小学、一所当时山西省设施条件第一流的中学,建了安置几百名残疾人就业的福利厂、福利大厦,还建了一座太原市第一流的职工文体活动中心,一批办公室、库房,修了两条厂区公路干线,为太钢下一步的发展留下了一片大好场地。

1988年,冶金工业部部长戚元靖同志考察渣场后高兴地说:“太钢的渣山已经变成了山西的又一名胜。”

同年6月5日,李双良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为人类生存环境做出贡献的全球五百佳”成员的崇高荣誉,12月又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500佳”金质奖章。

1990年1月22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亲临太钢渣场视察,他激动地握着李双良的手说:“现在为什么要讲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呢?我看在你身上就体现了这个东西。不要只看到拣了几十万吨废钢,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志凌云;体现了为国家,为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体现了勤俭持家,勤俭办企业的风气和主人翁精神,这是很可贵的,我看我们都应该向你学习……”随后又亲笔题词:“学习李双良同志一心为公艰苦创业的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把太钢办成第一流的社会主义企业。”这,是一个国家领导人对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最高赞誉!

1993年,太钢在渣场为李双良树起了半身铜像;2003年,太钢把渣场门前的这条路命名为“双良路”,把渣场门命名为“双良门”。

1995年,李鹏总理在全国人大八届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列出李双良等8位英雄模范,号召全国人民向他们学习。

双良老人说的改革开放30年来办的第二件事,就是坚持以渣场为教育基地,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他的亲身经历教育下一代。

治渣后,渣场先后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环境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教育基地”,并先后创建了“李双良档案馆”、“展览馆”、“接见亭”、“题词碑廊”等十多处景点,昔日的治渣战场如今已经成为人们接受教育、陶冶情操、奋发意志的精神家园。双良老人,也不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和感染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美国科学院代表团团长瓦诺博士称赞:“这是惊人的成就,堪让世界各国学习。”美国全国研究会水种理事会主席专家阿门多拉说:“这是一个重大的研究成果,它标志着一个伟人的深谋远虑和首创精神。”

近日的一个中午,我走近这位89岁的老人。还是照片中熟悉的微笑,白色衬衣,深蓝裤子,家常且发旧;头发灰白,一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形象。与治理渣山时一样,每天上午8点、下午2点,他都按时走进他的办公室。他的司机兼助手费师傅说,到办公室已经成为双良老人的一项雷打不动的习惯,可以说是风雨无阻。那天的气温很高,两点不到,李双良准时踏进渣场大门。一进办公楼,老人便活跃了,他高兴地与我们一一握手,笑呵呵地接受我们称呼他“李师傅”。站在办公室门口,他迫不急待地叫刚刚停好车的费师傅过来开门。坐在他坐了多年的办公桌前,老人一下子安稳了。他拉开抽屉,拿出报刊杂志,细细翻读。《太钢日报》、《关心下一代》、《中共中央办公厅文件》……老人一页页翻看,一行行品读,脸上不时漾出开心的笑。激动处,他会停下,招呼我们看。

我不敢相信,眼前这个如此安静如此慈祥的老人,就是当年那个叱咤风云,一举搬掉堆积了半个多世纪的渣山的英雄!我仔细端详老人,才发现,他的脸上,确实与众不同。那是一张怎样的脸啊,曾经的辉煌与荣誉明明白白嵌在他深深浅浅的纹路里,那些纹路很舒展地张开,形成一张一刻也不停止微笑的安详的脸。老人不计较我长久地盯着他的脸看,一如既往地微笑,一如既往地看书、回味。我真的想知道,老人心里,是怎样一种幸福!

环顾窗外,金鱼戏水,荷花绽放;亭台假山,小溪绿草,俨然一座大花园。双良老人也时而将眼光瞟向窗外,看景的眼里,满是喜悦。谁能想到,这座园林般的美丽院落背后,曾经是何等污染环境的渣山!这个时候,老人的脑海里不知道是不是会回味起那个曾经满目尘土令无数人一筹莫展的巨大垃圾场!而当年那个振臂高呼“给我一个治渣权”,那个豪情万丈、英姿飒爽的英雄,在完成了他的重大使命后,已回归了一个普通而平凡的老人!与我们任何一个过客一样,行走在他亲手营造起的亭台小溪中,与绿树合影,与游鱼嬉戏。惟一不同的是,我们在欣赏风景,他在抚摸自己的作品。

问及老人可否记得当年治理渣山的辉煌时,老人点点头,又摇摇头。费师傅说,以前的事,老人大多已经遗忘了,惟一没有忘记的,就是每天来到他的办公室,做他该做的事。

以前的事,老人大多不记得了,我们,却不能忘。

一种精神,永续传承……

将废弃物重新变成资源,同时治理了污染,李双良为企业分忧的一个举动,成为循环经济在太钢的端倪。此后,太钢最大限度地发扬了双良精神,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中之重,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根本上改变高污染、高消耗的传统生产模式。

对李双良精神的传承,他的家人最先行动。我们走进双良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虎森迎了出来。李虎森是李双良的儿子,接手这个水泥厂时的情景在他心里依然清晰:水泥厂的前身是太钢东山矿的一个车间,当年由于连续亏损面临被取消的境地。就在这个时候,李双良在北京发现了一项新技术,这是中国京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刚刚研发出的“用钢铁废渣代替原生资源”的全新技术,李双良没有犹豫就将此项技术买回来,儿子理解父亲的苦心,将这个水泥车间接过来。水泥的主要原料一般是矿山材料,有了这项新技术,他们生产水泥的原料就变成炼钢后剩下的钢渣铁渣。事实证明,这不仅成了处理工业废渣的又一渠道,还让这个濒临倒闭的车间起死回生,晋升为东山水泥厂。靠吃转炉钢渣而生产高质量水泥,成了东山水泥厂的亮点。

此后随着太钢的改制,东山水泥厂从太钢分离,李虎森将名字改为双良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它不仅仅是取了父亲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取质量及服务双优良之意。李虎森说,用钢渣做水泥,是中国第一个在世界上提出的专利技术,而父亲又是首个将这项技术买回太钢的。目前,他们有一台从德国引进的立磨,专门用来消化太钢炼铁排出的废渣,将废渣磨细以后,掺合到水泥里代替原生资源。他们每年使用钢渣近20万吨、铁渣40多万吨,用来代替60多万吨的矿山材料。

太钢渣场作业区,就建在原来李双良治理渣山的原址上。渣场,自然就是钢渣铁渣的聚集地。这里有两条钢渣处理线,一条是普通钢渣处理线,叫钢渣余热自解热闷处理线;另一条是不锈钢渣处理线,两条生产线的国内首家使用企业都是太钢。不锈钢渣处理线可用干法处理工艺把钢渣里面所含的镍和铬完全回收,用剩下的尾渣做化肥。这两条生产线的上马让渣场变成一处优美景区。

双良的治渣举动,开启了太钢绿色钢城之行的步伐。

膜法水处理、拆除旧焦炉更换新焦炉、转炉煤气回收装置、CCPP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废混酸再生等等项目,都是太钢近年来创建绿色太钢的新举措。太钢所有的固体废弃物在经过科研开发后,都转化成下一种产品的资源,实现了梯级开发,深度利用。

2008年,太原二级以上天气达到302天,实现了大气环境保护的历史性突破,这和太钢全力减排、回收、利用废气是密不可分的。

在实现绿色太钢的进程中,太钢人正传承着双良精神,以一种更加自律的精神践行着循环经济的理念,用争创全球第一的气魄与胆识对循环经济作出更好的诠释。

早在2006年,太钢就获得中国首届“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的光荣称号。太钢的技改投入不断换来更为巨大的经济与环保效益。如今,太钢的节能降耗指标已达全国先进水平,能源资源的耗用和废弃物的排放均创历史最低,且所有形式的废弃物全部实现了循环使用。

太钢董事长李晓波说,太钢就是要成为冶金行业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的示范企业,不仅在中国钢铁行业,与欧洲及日本钢厂相比都会领先。

李双良,已成为一种精神,成为太钢的企业精神,成为太钢的文化内涵,它正激励着太钢坚持走生态工业化发展之路,大做“循环经济”的文章,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到关系企业生存和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高度。如今的太钢,彻底改变了“烟熏火燎”的传统面孔,正以蓝天碧水的昂扬身姿,向世人展示“绿色工厂”的全新形象。

一段辉煌,远未结束……

2009年7月20日,李双良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候选名单;9月22日,李双良当选“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时代领跑者”,成为全国60位获此殊荣的劳模之一,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9月27日上午,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宝顺率领省市有关领导看望慰问了李双良夫妇,并欣然命笔写下“发扬双良精神,做时代领跑者”的题词。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荣誉依旧接踵而来的今天,李双良感恩依旧:“我比愚公强。因为我有群众我有党,我相信群众相信党。”“现在虽然不能和大家一道出力流汗了,但仍要尽自己所能,努力为太钢、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自己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充实、更幸福,也更有意义……”

这,就是李双良,永远的时代领跑者。

猜你喜欢
废渣钢渣太钢
钢渣易磨性研究现状
钢渣砂替代机制砂的混凝土特性试验研究
建筑砂石骨料应用现状与矿砂废渣利用分析
大宗固体废渣制备地质聚合物及其性能和应用研究进展
从五种天然色素提取废渣中分离果胶的初步研究
冶金企业废渣资源利用处理工艺研究
太钢6项成果获冶金科学技术奖
钢渣在公路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正交试验的钢渣黏土击实特性试验研究
基于战略层面的环境业绩评价——以太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