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提要]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当前经济发展进程中重大的战略选择。山东省应以产业内部布局重塑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切入点,以参与国际分工、承接国外产业转移、实现自我发展与创新作为产业升级的主要途径,逐步构建产业梯度发展模式,并形成有效的产业传递,以提升山东省产业结构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转移
中图分类号:F40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开放视角下山东省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9月17日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经济增长的运作机理分析
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产业升级的过程,产业结构发展与优化已经成为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的主题,更是在开放条件下的政策选择。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产业结构升级一般蕴含两层涵义:一是指在发达国家的增长过程中,各个产业部门所表现出的相似的变动趋势,即第一产业的份额显著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显著上升,第三产业也略有上升;另一层涵义是指发生在工业部门内部的产业由低级向高级,由低劳动生产率向高劳动生产率,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发展变化过程。这里所谓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是对于后一种涵义的理解。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山东省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步摆脱了改革开放以前的“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发展水平较低、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产业结构开始由第一产业为主,发展到第二产业高速增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增加的新格局,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体系,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演变,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由此可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实现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效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产业结构伴随经济增长和发展而变动,相对应,随着生产要素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流动,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和现代化无疑也会加快经济增长。由此推断,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自然成为经济增长的基础力量,是经济增长的力量源泉,经济增长的实质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结果。特别是在非均衡的生产条件下,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尤为明显。在现实条件下,影响产业升级进而影响经济平稳增长的根本性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需求结构变化的拉动作用。根据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从技术层面来讲,主要取决于三方面条件:生产要素、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在前两个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升级,促使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间重新配置,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从社会供求的角度分析,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需求结构就会随之发生变动,就会使社会供求机制产生波动。此时,需要对产业结构及时进行调整,使各种资源在社会各个产业部门之间重新进行配置,建立新的产业部门替代生产资源短缺的部门或提高这些部门的资源利用效率,扩大资源供给较为丰裕的产业部门的生产规模,使生产资源配比更为合理,从而提高单位资源的产出效益,促进经济平稳有效增长。因此,大量资源的投入虽然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但产业结构的状态以及资源的配比比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资源投入的使用效率,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第二、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先进技术对于提升区域产业结构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无论是通过自主研发进行产业创新,还是吸收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实施技术改造,先进技术的应用都有利于一个国家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渐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方向转变,宏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能有效促使经济平稳增长。
第三,对外市场开放的引导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关税的减让与非关税壁垒的削减都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对接。在改革开放三十几年的时间里,我国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元化、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国外资金的注入和国际产业转移不仅有效地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不足,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引进了大量的先进人才技术、管理经验和现代市场营销理念,以上这些因素都积极地推动了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二)产业集群有效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产业集群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对于带动国家与地区经济增长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产业集群可以达到较高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使企业所投入的要素成本和交易费用降低,从而有效降低投资的不确定性。同时,产业集群内部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创新环境,集群内的企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分工又有协作,这种良性互动关系的形成有利于将集群内部的竞争压力、潜在压力汇聚成企业持续发展的创新动力,并带来一系列的管理、产品方面的创新。产业集群是促进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也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国际产业转移为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发展机遇。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产品价值链的不断拆分以及产业全球性的重组,国家或地区间的产业结构经历重大调整。在遵循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转进高层次产业,转出低水平产业,形成地区产业梯度发展模式,可以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乃至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培养经济内生优势和竞争优势,保持区域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山东省及时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着重调整发展战略,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劳动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优势,积极鼓励吸收引进来自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投资,逐步成长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特别是日本、韩国制造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了相对有利的位置,也为省内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从目前山东省产业结构水平和效益来看,各个产业部门都得到了扩展,高水平产业部门规模进一步扩大,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据山东省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45,4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73.8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037.4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17,418.0亿元,增长11.3%。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9.2∶54.2∶36.6调整为8.8∶52.9∶38.3,三大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山东省在能源、基础工业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尤其是装备制造业规模较大。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也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先进制造业区域集聚优势开始显现,支柱产业支撑带动作用也较为明显。与其他经济发达的省份相比,主要差距体现在产业内部结构上,比如传统制造业内部结构不平衡,高新技术产业薄弱,整体经济外向依存度低,区位优势不明显,重复低水平建设等等,以上因素导致省内的产业结构整体效率偏低。因此,山东省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还面临一系列的困境和障碍。
(一)省内各地市发展层次不一,区域产业结构有待提高。从山东省内各地市的经济表现来看,产业结构水平差异较大,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据2011年山东省统计公报显示,经济发展较快的济南、青岛、烟台的地区GDP分别为3,910.53亿元、5,666.19亿元、4,358.46亿元,其中三大产业所占比例为5.5∶41.9∶52.6;4.9∶48.7∶46.4;7.7∶58.9∶33.4。青岛、济南等即将进入工业化后期的转变阶段,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将逐步取代劳动、资金密集型企业占经济主导地位。而且经济相对落后的日照、莱芜、菏泽地区GDP分别为1,025.08亿元、546.33亿元、1,227.09亿元,其中三大产业所占比例为9.8∶54.8∶35.4;7.1∶60.4∶32.5;17.9∶52.9∶29.2,产业结构相对比较落后。地区产业水平的较大差异造成山东省在区域结构调整的目标、速度、战略等方面的不一致,加大了区域产业重组和协调的难度。
(二)传统制造工业仍然占主导地位,高科技产业有待壮大。从山东省产业分布来看,资源型产业、劳动密集型初级制造业所占比重较高,而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以及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较低,钢铁、机械制造、煤炭、石油等资源型产业依然是省内经济的重要依托。虽然这些企业仍然有市场空间,但其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受资源短缺约束强,而且由于部分企业工艺落后,自然环境也受到严重威胁。在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的同时,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型材料、海洋技术等知识密集型产业也得到了发展,但由于研发投入不足等因素制约,这些新兴产业仍然处于弱势状态。据山东省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采矿产业R&D;的投入约为49.58亿元,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高科技产业R&D;的投入约为4.63亿元,仅为资源型产业投入的1/10。山东省产业结构不平衡的状况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
(三)区域内产业分布雷同,产业布局有待调整。与全国情况类似,山东省内的产业项目安排上也呈现出“大而全”的弊端,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严重。沿袭计划经济时期条块分割体系,全省大部分地方都有钢铁、建材、机械制造以及汽车工业等产业分布,现在又相继开发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这种产业布局模式使企业全部或大部分生产环节和产业链条集中在企业内部完成,很难与其他企业形成产业互助,各个地市逐渐形成自我运行的“城市经济圈”。这使得企业之间经常发生恶性竞争和过度竞争,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核心竞争力减弱,也大大削弱了产业升级的空间。
(四)产业升级主导方向模糊,组织模式有待创新。对产业升级主导方向的认识误区往往会导致政策制定的失误。一个地区的产业升级或者以产业结构升级为主导,或者以产业深化创新为主导,或者将两者紧密结合,而不能将产业结构升级单纯地理解为对传统产业的抛弃。从山东省产业升级推进的实践来看,将升级的重点放在引进全新产业上(如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外包服务产业等),而忽视了对传统产业深化创新,不利于区域内产业布局和长期经济利益。
三、山东省产业结构升级总体框架构建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促进经济技术交流,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共同选择,产业转移也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所谓产业转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某些产业向其他国家或地区转移的现象和过程,它以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着产业梯度为重要前提。1935年“雁行模式”的提出是在产业转移理论的基础上,从后发展国家或地区的视角出发研究发展中经济工业化的赶超过程。此模式更侧重于描绘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的生命周期,也就是说,某一产业在某一国家或地区从兴起到衰落的发展过程,而这一过程的生命周期看上去酷似倒“V”型,故而被形象地称为“雁行模式”。由于产业梯度的客观存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将相对落后或不再具有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其他与该国或地区存在梯度差异并且处于较低梯度的国家或地区,使转出地集中力量发展附加值更高层的产业;而对于接受地来讲,这些从高梯度地区转移来的产业在这里生产成本更低,有更多的比较优势,从而提高双方的产业结构效益,达到“双赢”的目的。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欧美以及日韩加快了自身制造业结构的升级,同时也加快了产业的对外转移。山东省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劳动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优势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重要基地,此外,其优先发展的高科技产业也与周边其他省市存在产业梯度转移的现象。因此,将应用于国家间产业转移和分工的“雁行模式”拓展为基于经济区域发展差异的地区间“雁行模式”,在山东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形成产业雁行梯度转移模式,对于提升山东省产业结构的整体水平有重要意义。
山东省一方面要遵循“产品进口、国内生产、产品出口”的原则,通过高附加值制造业的转入,学习制造业转出国的产业发展经验,吸收其资本和技术,力争成为制造业梯度转移模式中的“领头雁”。从实际出发,山东省从长远看,要以高精细加工和新兴制造业为主;在短期内以高、中、初级加工制造并举,以中档或中级水平的加工为主。既要重视新兴制造业,又要重视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在此基础上,山东省要积极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技术等高新产业;围绕改进质量、增加品种、降低消耗、提高效益,加快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建材、冶金等重点行业结构调整,推进传统产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再上新台阶。同时,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集中力量加强对先进技术的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逐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优势品牌的企业,形成具有山东特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从整体上提升山东省工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
四、山东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以劳动力和自然禀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使得山东省的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在产业深化创新的新时期,改变过去产业升级的区域性特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引进高新产业与深化创新传统产业并举,改变产业升级过程中传统重化工业的高能耗、高污染发展模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新格局,重点提高产业素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全省产业升级高效率、分层次整体推进,已经成为山东省产业升级宏观战略的重要内容。
(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递进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促进经济技术交流,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共同选择,产业转移也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环渤海经济圈以人源、地缘和沿海口岸开放优势,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山东省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位置,要以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为依托,形成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通过青岛、烟台、威海“小三角”的整合,参与中国、日本、韩国“大三角”融合,积极地融入到全球化的产业转移中去,促使山东省成长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聚集地。
(二)以总部经济发展,全面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总部经济是一种能够实现企业、总部所在区域、生产加工基地所在区域“三方”利益都得到增进的经济形态。其基本运作机理是,某区域基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设置在中心城市,而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生产成本相对低廉的外围地区,充分发挥这两类地区的比较优势,从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由此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重要发展模式。总部经济的发展模式对于改善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产业水平,保持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山东总部经济的发展应该着眼于山东特色,大力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培植、引进国内外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类型企业的总部或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生产基地等分支机构落户山东,逐步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聚集区和产业带,将山东建设成为面向沿黄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总部经济集聚中心。同时,充分利用总部经济的整合优势,重视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和增长极作用,通过中心城市经济活动的扩散,发挥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
(三)合理引导外资流向,加速社会资本积累。社会资本积累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性条件,合理引入外资不但能使外资成为加速社会资本积累的重要渠道,而且能改善外商投资的结构与比例,使其与山东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调保持一致。因此,山东省要注重引进外资的质量,合理引导外资的流向。通过完善税率优惠、财政补贴、土地出让等相关政策,引导外商增加对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比例,减少其对资源、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投资力度。同时,限制“三耗”(即高耗能、高耗水、高耗物)项目的引进,合理引导各类投资的方向。
(四)发挥政府导向作用,提供宽松政策环境。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政府部门应该以此为契机,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手段相结合的原则,着重发挥政府部门的导向作用。山东省要按照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总体要求和任务,确定和实施合理的产业组织政策,进行分类指导,合理布局,促进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健康发展。同时,政府部门应尽快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各个产业发展环境,建立统一、完善、公平、有序的市场体系,并发挥政府政策咨询、金融扶持、技术服务等职能,为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刚,高扬敏.后发优势、产业升级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导刊,2009.5.43.
[2]翟芳玲.把产业结构升级作为确保经济平稳增长的有效途径[J].经济论坛,2009.3.21.
[3]李江涛,孟元博.当前产业升级的困境与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