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救助工作全面转型

2012-11-05 04:45:28唐白玉
中国民政 2012年2期
关键词:救助理念工作

◎ 唐白玉

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救助工作全面转型

◎ 唐白玉

当前,正值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时间窗口,各级党政部门的施政频繁见诸各个领域,重点涵盖“思想解放”以及对“现行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创新”。无论以何种形态出现,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已经成为共识。

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职能部门,民政部门应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亟须实现社会救助工作的“四个转变”,将创新理念转化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增长基础,切实维护城乡困难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一、推动社会救助理念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理念更新是工作创新的灵魂。社会救助工作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首要任务是解放思想,更新理念,用现代的、科学的救助理念来指导和推动工作发展。应牢固树立七个救助理念:依法救助理念、责任救助理念、人本救助理念、科学救助理念、阳光救助理念、数字救助理念、效益救助理念。

依法救助理念,即开展社会救助工作必须要有依据,要符合法律法规。按国务院的三定方案规定,由各级民政部门负责社会救助工作,做到主体合法;不断健全完善法规政策,使社会救助工作有法可依,做到依据合法;按法规政策规定的程序来办理社会救助工作,做到程序合法。

责任救助理念,即树立社会救助的责任主体是人民政府,对困难群众实施救助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1932年的就职演讲中谈到,无论从国家治理的目标还是国家治理的能力来考虑,对公民实施救助都是必须的。换一句话说,如果一个国家的困难公民不能得到救助,温饱问题不能得到解决,那么这个国家的治理目标就没有达到,治理能力就值得怀疑。

人本救助理念,即实施社会救助时要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因此要让困难群众更有尊严地活着,更有尊严地接受救助。

科学救助理念。根据当地居民的消费支出水平来确定保障标准和救助标准,且建立和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做到科学设标;科学地进行家庭收入核查,开展低收入家庭认定,由定性向定量转变,做到科学核实;对全省社会救助工作有一个整体规划,实现重点与整体的结合,当前与长远的结合,巩固与创新的结合,做到科学谋划;对全省社会救助工作进行科学、规范的操作和管理,做到科学管理。

此外,还要推行阳光救助理念,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使社会救助工作更加透明、更加阳光;推行数字救助理念,做好社会救助信息化、数字化工作,加强信息的收集整理,积极开展信息比对工作;推行效益救助理念,实施社会救助时做到及时、高效、高质、便捷。

二、推动社会救助思维模式从事务型向科学型转变

在创新发展道路上,如何彻底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规避政策短效性,是社会救助工作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在谋划工作和出台思路时,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和思维模式,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由简单的就事论事型向科学型转变,在工作中重点提升三个方面的思维能力。

一是提升战略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是指带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思维能力。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不足以谋一时;不谋根本,不足以谋一事。在谋划发展社会救助工作时,必须具有战略思维,用新的、根本性的举措,抓住根本性问题和主要矛盾,抓好制约工作发展的瓶颈问题。三年来,湖南重点抓的“两创”活动(以制度建设、平台建设、能力建设、规范化建设为主要内容,以规范县级社会救助工作为目标的社会救助规范化建设创优活动和以理顺敬老院管理体制、提升集中供养率为重点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县创建活动)和社会救助“阳光行动”(通过重新申报、入户调查、民主评议、阳光公示、整改规范等环节对全省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核查)就是带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工作。通过“两创”活动的开展,湖南进一步完善了社会救助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基层社会救助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平台和社会救助能力建设。通过社会救助“阳光行动”的开展,实现了政策运用准确、程序操作准确、对象审批准确的工作目标,真正做到了应保尽保、应退尽退。通过抓好这两项工作,使制约全省社会救助工作发展的瓶颈问题和薄弱环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促进了民政工作长足发展。

二是提升创新思维能力。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民政工作也在不断发生新情况和新变化,不断面临人民群众的新需求、社会管理的新课题和推进事业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推陈出新始终是非常紧迫的工作任务。要实现社会救助工作的稳健发展,每年都应该有一些新的章法和新的举措,这些新不是标新立异,更不是作秀,而是要有实际推动效果的做法,要在更大的范围来推动,更深的层次上来推进,更宽的视野上来开展创新,推动工作适应形势变化,符合发展趋势,体现群众要求。

三是提升辩证思维能力。用辩证思维指导工作,就是既要看到成绩,还要看到问题;既要立足当前,还要着眼长远;既要有宏观,还要有微观。如2010年在全省开展的社会救助“阳光行动”,得到了民政部、省委省政府等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好评,取得了各级党委政府满意、人民群众满意和救助对象满意的良好效果。但省、市、县各级均没有一劳永逸、沾沾自喜,大家既看到了面上取得的显著成效,也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局部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工作中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在此基础上,力求在社会救助工作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方面有所突破。

三、推动社会救助工作机制从松散型向紧密联动型转变

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克服“内循环”问题,不断调整工作机制,着重把握好“四个力”。

一是注重借力。要积极主动争取各级领导对工作的重视,使民政工作特别是社会救助置身于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之中,使一些重点工作、中心工作变成党和政府的主要工作,从而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人员支持,顺利推动工作开展。

二是注重合力。工作中加强上下左右联动,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切实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财政省管县后,市、县之间要适应形势,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切实加强上下联动。同时,要加强部门协调配合,通过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平台,加强与财政、物价、卫生、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联合出台政策,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三是注重给力。面对较为艰巨的工作任务,各级民政部门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增强工作紧迫感和压力感,认真搞好资金测算和资金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各项考核任务。

四是注重群策群力。民政工作直接为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服务,必须要深入群众之中,了解社情民意,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根据群众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来制定政策、作出决策,切实保障好群众的切身利益。无论是重大主题活动的开展,还是低保工作中的民主评议,群众的参与作用和监督作用都是无穷的。湖南在今后的工作中将通过引入第三方社会评估机制来衡量、评价工作的开展情况,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做到群策群力。

四、推动社会救助规范化建设从示范型向连片和全覆盖型转变

木桶效应告诉我们,装水多少不是取决于木桶最长的那一块,而取决于最短的这一块。也就是说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短板、劣势部分、薄弱环节的负面影响力非常大。因此工作中不仅要抓示范点和样板工程,更重要的是要整体推进,提高整体水平,从示范型向成片型和全覆盖型转变。

一是抓好薄弱环节。从实际来看,医疗救助工作和临时救助工作是当前工作的重点。湖南在医疗救助方面,将全面落实“五位一体”医疗救助制度和“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积极开展重特大疾病救助等。临时救助方面,要有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避免什么人都来申请救助,解决门槛问题;二是避免多头救助,解决重复救助问题。

二是抓好薄弱地区。要通过主抓一些难点市县、难点乡镇、难点村,通过逐个突破,整体推进,形成整体效应。同时,要抓好连片的培养工作。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相邻的地区连成片,通过先进带后进,连片互动,整体推进,产生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效应。先通过在区域之间进行比学赶帮超,互学互帮互助整体推进,然后再进行全面覆盖,逐步攻破薄弱地区薄弱环节,提升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是抓好成果运用。要善于从以往的工作中,把工作由点到面的推开;把取得的经验,从实践上升为理论;把得到的经验,最终固化成为制度,以长期、有效地推动工作。

四是抓好督查落实。要将督查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还要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纪检监察、审计、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从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抓好工作落实,推动工作开展。

(作者系湖南省民政厅副厅长)

猜你喜欢
救助理念工作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水上消防(2021年4期)2021-11-05 08:51:44
水下救助抢险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不工作,爽飞了?
桃之夭夭B(2017年8期)2017-10-25 14:53:20
水下救助抢险
我要出舱工作
再说还有工作忙
儿童绘本(2015年6期)2015-05-25 17:55:54
选工作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