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瑶,许利嘉,肖伟,刘勇,彭勇,肖培根*
(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2.国家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3.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 100102)
中药文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274188)
*
肖培根,tel:(010)62894462;E-mail:xiaopg@public.bta.net.cn
石崖茶的研究进展△
张鑫瑶1,2,许利嘉1,2,肖伟1,2,刘勇3,彭勇1,2,肖培根1,2*
(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2.国家教育部中草药物质基础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3.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 100102)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和相关报道进行整理和分析,较全面的阐述石崖茶的应用历史和现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石崖茶使用历史悠久,现代化学研究表明石崖茶富含黄酮类、茶多酚、氨基酸、生物碱等多种化合物;药理活性研究表明其具有抗菌、抗肿瘤、抗氧化等活性。石崖茶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对石崖茶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将对我国茶文化多样性的推动及调整预防慢性代谢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石崖茶;亮叶杨桐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
石崖茶,又名石芽茶,即亮叶杨桐(AdinandranitidaMerr. ex H. L. Li)的干燥叶,系山茶科(Theaceae)杨桐属(Adinandra)植物,该植物也称亮叶黄瑞木(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亮叶红淡(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该植物分布于广东南部和中部、广西南部和东部及贵州东南部等地;生长于海拔500~1 000 m的沟谷溪边、林缘、林中或石岩边[1],因情独钟于部分云雾缭绕的原始森林,日照短、温差大、气候阴凉潮湿的高原山区风化的石灰岩山的悬崖峭壁之上而得名[2]。石崖茶具有较突出的消炎、解毒、止血和降压等功效[3],在广西瑶族等地,民间制作、饮用及服用该茶已有悠久历史,在民国期间石崖茶是广西省平乐县的特产[4]。本文对石崖茶的现代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深入开发研究提供线索。
过去,石崖茶大多为自采自用,石崖茶生长于陡峭悬崖石壁之上,其树不论大小,采收都十分困难。以前山区群众常用训练过的猴子采摘,故又有“猴茶”之称[2],在广西被视为珍品[5]。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追求最自然的饮食,石崖茶以商品的形式进入贸易领域,被更多的人认识和饮用。石崖茶人工驯化栽培已获成功,分布于广西大瑶山区已超过200 hm2,年产鲜茶2 000~3 000 t,干茶500~700 t[6]。近年来,广西作为石崖茶的主产区,建立了多处大面积的种植基地,综合开发石崖茶资源,形成了比较专业化的经营公司及各种等级的商品。一般市场售价根据不同档次从几十至几千元不等。
石崖茶传统加工方法是用大铁锅手工炒制,边揉边搓,成品茶外形多为条形。针对石崖茶叶片大而厚实、纤维粗、芽头粗壮、肥大的特点,目前商品加工上以采用珠茶制作的工艺流程为主,即:鲜叶-摊青-杀青-揉捻-炒干-烘干[6]。
2.1 黄酮类
石崖茶中总黄酮含量高达20%以上,明显高于其他茶叶,实属少见[7-8]。以Camellianin A、Camellianin B和Apigenin为主要黄酮类化合物(见表1),化合物结构图(见图1)。
表1 部分黄酮类化合物
图1 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图
2.2 三萜类
王英等[10,15]分离得到了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为2a,3a,19a-tri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28-O-β-D-glucopyranoside(1)、arjunetin(2)、sericoside(3)、glucosyl tormentate(4)、nigaichigoside F1(5)、arjunglucoside I (6) Kajiichigoside F1(7)、Nigaichigoside F2(8)和Peduncloside(9)。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结构(见图2)。
图2 三萜类化合物结构图
2.3 茶多酚及多糖
石崖茶中富含茶多酚,福建产石崖茶王的茶多酚含量为92.7 mg/g[16],与高档绿茶的含量相近[7]。刘春兰等[17],经Sevage法和酶法联合脱蛋白,将粗多糖初步纯化得多糖(SC1)。气相色谱分析其单糖组成为:鼠李糖(Rha)、阿拉伯糖(Ara)、半乳糖(Gal)、葡萄糖(Glc)。摩尔比为:0.1∶0.28∶6.3∶1。红外光谱分析,SC1具有多糖的典型性质。
2.4 其他
石崖茶所含营养成分丰富,种类成分齐全,其中粗蛋白含量为16.88%;还含有VB、VC、VE及胡萝卜素等多种维生素,尤其以VC含量最高[7]。富含18种以上氨基酸,其中茶氨酸含量最高,占总量的50.1%,其次是谷氨酸、门冬氨酸、精氨酸和亮氨酸。5种氨基酸含量共占总量的81.6%,这是石崖茶茶氨酸组成的特征[7]。此外,石崖茶含有钾、钙、镁、磷和钠等常量矿物元素,其中钾的含量最高。还含有锰、铁、锌、铜、硒、镍和钻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7]。
目前对石崖茶(亮叶杨桐叶)的活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其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了多方面的活性研究。
3.1 抗肿瘤作用
亮叶杨酮总黄酮提取物在剂量500 mg/kg时对小鼠肉瘤s-180的抑制率为64%,对艾氏腹水瘤(EAC)I小鼠的生命延长率为51.2%,有显著抗肿瘤作用,活性优于化疗药物呋喃氟尿嘧啶,RT-PCR表明黄酮类提取物可明显抑制小鼠s-180肿瘤细胞中突变型p53基因的转录活性[18]。亮叶杨桐叶类黄酮体外对肺腺癌细胞A549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并呈现显著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关系。camellianin A、camellianin B和apigenin三个化合物体外以浓度依赖性方式抑制人表皮细胞癌生长细胞,给药48h后,抑制A431肿瘤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9.09 μM、12.5 μM、21.0 μM[19]。Camellianin A能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肝癌HepG2和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增殖,并诱导的G0/G1期细胞数量显著增加,不仅影响细胞周期的进展,但也可以诱导细胞进入凋亡[20]。
3.2 抗氧化活性
亮叶杨桐叶中黄酮类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均有较好的清除效果,呈明显的量效关系,作用明显高于常用食品抗氧化剂BHT,可作为天然食品抗氧化剂进行深度开发利用[21-23]。石崖茶多糖对羟基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具有清除能力,且纯化后多糖的清除效果比粗多糖好[17]。刘丹丹等测的福建产石崖茶王的茶多酚含量为92.7 mg/g,茶多酚质量为4.1 mg/g,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抑制率为58.1%[16]。亮叶杨桐叶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和抑制亚油酸过氧化的能力[24]。在自由基清除实验和Rancimat实验中黄酮的抗氧化活性远低EE(乙醇提取物)。然而camellianin A、camellianin B和apigenin三个化合物的ACE抑制活性远高于EE。因而在自由基清除实验和Rancimat实验中EE高活性的原因应该是非黄酮类化合物。不过EE的ACE抑制活性应该主要是由于黄酮的存在导致的[25]。实验结果表明,石崖茶类黄酮对猪油确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其抗氧化效能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添加量达0.06%时,其抗氧化效力略高于合成抗氧化剂BHT。山茶苷A在猪油体系中具有较明显的抗氧化活性[26]。此外,粗黄酮与柠檬酸混合使用,能产生明显的抗氧化增效作用[27]。
3.3 抗菌作用
体外抑菌实验显示,亮叶杨桐叶总黄酮提取物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和志贺氏菌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现出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27]。类黄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杆菌、枯草杆菌和普通变形杆菌等致病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3]。
石崖茶在我国民间如广西大瑶山及周边地区有悠久的应用历史。如今,这一珍贵植物资源已被发掘并认识,且有商品形式在市场上流通,对了解广西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亦有重要意义。
石崖茶是稀缺的野生资源,目前广西地区已成功对其进行人工驯化栽培,但目前市场上的商品仍以野生资源为主,因此可继续成熟并规范人工栽培技术,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具有现实意义。
石崖茶的黄酮含量相当高,高达20%以上,明显高于其他茶叶,且总黄酮提取物在抗肿瘤和抗氧化方面具有较好的活性,因此值得对其继续开发研究,特别是在对慢性代谢性疾病的调整方面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五十卷, 第一分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
[2] 李才华. 茶中灵秀——石崖茶[J]. 广西林业,1996,2:43.
[3] Zhang J, Yang J, Duan J,etal.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flavonoids in leaves ofAdinandranitida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UV and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detection[J]. 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5,532(1):97-104.
[4] 广西省平乐县志[M].成文出版社,民国二十九年,卷七,产业:454.
[5] 覃秀菊,陈新强,陈春芬,等. 广西特异性茶树种质资源综述[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10):37-38,45.
[6] 赵富明,黄茂康,罗志彪,等. 石崖茶初制加工技术关键[J]. 农村新技术: 加工版,2011,12(6):43-45.
[7] 陈美珍,余杰,佘纲哲,等. 野生石芽茶营养成分与药用成分的分析[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6,8(1):84-86.
[8] 袁萍,王国亮. 石崖茶活性成分分析[J]. 食品科学,1999,20(008):75.
[9] 刘本国,战宇,许克勇,等.液质联用鉴定亮叶杨桐叶中的类黄酮化合物[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7,28(03): 118-120.
[10] 王英,陈四宝,倪洁,等.亮叶杨桐的化学成分研究中国药科大学学报[J]. 2003, 34( 5) : 407-409.
[11] 刘本国.亮叶杨桐叶中类黄酮的提取、鉴定与修饰[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2007.
[12] 金静兰,文永新,成桂仁. 亮叶杨桐 (石芽茶) 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J]. 广西植物,1985,5(3):301.
[13] 左文松,徐娟华,周长新,等. HPLC 同时测定石崖茶中 5 种黄酮成分的含量[J].中国中药杂志,2010(18):2406-2409.
[14] 宋志钊,刘元,李文琪. HPLC 法测定亮叶杨桐叶中槲皮苷的含量[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1,20(5):27-28.
[15] 王英,叶文才,殷志琦,等. 亮叶杨桐的三萜皂苷类成分[J]. 药学学报,2008,43(5):504-508.
[16] 刘丹丹,郝再彬,李海云,等. 茶多酚对草生欧文氏杆菌抑菌功效的研究[J]. 植物保护,2009(06):78-82.
[17] 刘春兰,杨 霞,白冬梅,等.石崖茶水溶性多糖的提取及生物活性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12(6): 10-12.
[18] 陈粤,佘纲哲,陈鸿霖.亮叶杨酮黄酮提取物抗肿瘤活性及其对小鼠p53基因表达活性的影响[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998,10(3):52-56.
[19] 战宇,曾庆祝,方玲.亮叶杨桐叶总类黄酮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对肺腺癌细胞 A549 生长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10,31(22): 6-10.
[20] Gao H, Liu B, Liu F, Chen Y Anti-proliferative effect of camellianin A in Adinandra nitida leaves and its apoptotic induction in human He PG2 and MCF-7 cells[J]. Molecules. 2010,15(6):3878-86.
[21] 袁尔东,王菊芳,刘本国,等.亮叶杨桐叶类黄酮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科学,2009, 30(14):105-109.
[22] 战宇,梁敏华.亮叶杨桐叶中类黄酮的连续逆流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食品科学,2010, 31(14):97-100.
[23] 余杰,陈美珍.亮叶杨酮中类黄酮提取及其抗氧化、抑菌作用的研究[J].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2(2): 52-58.
[24] 杨建平,杨理,刘本国,等.高建华亮叶杨桐叶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 29):14350- 14351,14383.
[25] Liu B,Yang J,Ma Y,Yuan E,Chen C. Antioxidant and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E) inhibitory activities of ethanol extract and pure flavonoids from Adinandra nitida leaves[J].Pharm Biol. 2010,48(12):1432-1438.
[26] 袁尔东,宁正祥,刘本国,等. 亮叶杨桐叶中山茶苷 A 的分离纯化及其抗氧化性能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8(04):212-214.
[27] 袁尔东,肖仔君,刘本国,等. 亮叶杨桐叶总黄酮提取及抑菌活性的研究[J]. 现代食品科技,2009,25(03):305-308.
AprogressreviewontheShi-yaTea
Zhang Xin-yao1,2,Xu Li-jia1,2,Xiao Wei1,2,Liu Yong3,Peng Yong1,2,Xiao Pei-gen1,2*
(1.InstituteofMedicinalPlantDevelopment,ChineseAcademyofMedicalScience,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Beijing100093;2.KeyLaboratoryofBioactiveSubstancesandResourcesUnilizationofChineseHerbalMedicine,MinistryofEducation,Beijing100193; 3.SchoolofPharmacy,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Beijing100102)
In the present review, we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Shi-ya tea by literatures collection and analysis.Shi-ya tea, originated from the dry leave ofAdinandranitidaMerr.ex H.L.Li, has been used in China for a long history.Modern phytochemical 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main constituents of Shi-ya Tea are flavonoids, polyphenols, amino acids, alkaloids and so on.Moreover,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showed that Shi-ya Tea has a number of activities, such as antimicrobial, antitumor, antioxidant, which suggested that it is a promising tea drink to prevent chronic disease.Therefore, in-depth study on Shi-ya tea is necessary, this will promote diversity in tea research domestically and provide a clue for the R&D of the chronic metabolic disease as well.
ShiYa tea; Adinandra nitida;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logy activity
2012-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