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宝安:在贵州创造世界一流

2012-11-02 01:47彭奇伟
当代贵州 2012年16期
关键词:贵州大学吡虫啉宝安

文 Ⅰ图 本刊记者 彭奇伟

宋宝安:在贵州创造世界一流

文 Ⅰ图 本刊记者 彭奇伟

2011年11月26日上午,在全省科学技术大会上,贵州大学副校长、教授宋宝安接过省最高科技贡献奖——“黔灵科技贡献奖”,一下子成了“百万富翁”。

3天后,他便把100万捐给学校,设立了“贵州大学卓越基金”,又成了每月领几千块钱工资的大学老师。

“我还是那个我,实验室、农村、工厂、家里……几点一线,什么都没有改变”。他坦言,100万对于自己来说确实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我毕生追求的是科学研究的成功,最高兴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可以帮助到农民,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

这样一份“朴素的追求”应该就是牵引着他在新农药创制和工程化研发、有害生物防控研究之路上坚定地行走了三十几年的原动力。

从模仿到创新

16岁,顺利考入贵州大学;20岁,师从中国农药工业创始人、化工部沈阳化工研究院总工程师张少铭;23岁,研究生毕业返回贵大。

从此,宋宝安扎根母校,扎根“农药化学研究”。

“攻、破、立”。导师的“三字诀”对宋宝安而言就是 “高毒农药低毒化、出一流成果、带一流队伍”。

1987年,国内的农药化学研究主要以国外农药品种的工艺改进为主。

在第三届全国农药学术研讨会议上,宋宝安应湖南沅江化学厂技术厂长之邀开发一种新药。这一次机缘巧合,促成了国内首家95%甲基立枯磷原粉和制剂工业化生产的实现。

达成开发合作协议后,湖南沅江化学厂付给宋宝安2万元科研经费。抱着“不菲的科研启动经费”,宋宝安带领自己的团队,田间、实验室、工厂,小试、中试,一头扎进了高纯度甲基立枯磷原粉和磷系列农药的开发。

1993年,湖南沅江化学厂因此创造产值2亿元;后该技术转让给连云港东海化工厂,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甲基立枯磷原粉和制剂的工业化生产,填补国内空白。高纯度甲基立枯磷原粉在国内首家获得农业部农药登记,后来更发展成为国内防治土传病害的主导药剂,推动了高毒高残留土传病害防治药剂老品种的更新换代。

吡虫啉是一种高效低毒杀虫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高毒杀虫剂替代的首选品种。但由于3-甲基吡啶合成法原料依赖进口、成本高等原因,售价高达每吨200万元。

经多年攻关,宋宝安开发出合成吡虫啉的新工艺。技术转让给江苏扬农集团实现产业化,现已发展成为年产600吨的国内最大规模生产线之一,吡虫啉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到10万元/吨,为吡虫啉在我国的大规模应用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新工艺“吡虫啉原粉”,也因此分别荣获“中国发明金奖”和“国际华人发明金奖”。

自主研究开发出甲基立枯磷、恶霉灵、噻嗪酮、毒死蜱、甲胺磷和吡虫啉新工艺,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自主开发出广枯灵系列新产品农药,成为我国防治土传病害重要药剂;在新农药创制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含氟有机磷抗植物病毒剂“病毒星”开发成为商品化品种……

在宋宝安的科研生涯中,他创造了许多第一,填补了诸多空白。作为第一获奖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三等奖14项。他在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由他任主编在国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抗植物病毒剂研究专著作为中国唯一化学类专著参加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受到好评。

绿色新药毒氟磷

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多个南方省份发生,粮食安全告急。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更是6000亩水稻连续三年绝收。

2011年4月,云南省农业厅找到了宋宝安。来者说:“宋老师啊,我们家乡水稻三年绝收,无法防治,老百姓都厌了,不愿意种水稻了,宋老师你能不能帮忙解决一下。”

没有犹豫,宋宝安及其团队第一时间赶到施甸县,团队成员、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金林红教授一待就是半年。

“五月份刚到的时候,早稻刚收完,田里还剩下许多矮的病株。刚开始他们还不是很信任,我们就开始动员。什么时候开始播种,什么时候开始插秧,我们全程跟着一起做。也想从种植过程中找到一些启示。”金林红说。

根据当地土壤的实际情况,宋宝安采取异地育秧、大田移栽,关键时期喷施毒氟磷等药剂的方法,不仅解决了病虫害,还使亩产量大幅提升。

宋宝安说:“我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人,在研究方面没有什么天分,我只知道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去做。

宋宝安的不犹豫源于他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一直关注、钻研。

2007年,针对有“植物癌症”之称的病毒病,通过系统研究,宋宝安自主创制了高效抗病毒剂——病毒星。测定和试验的结果表明:10%毒氟磷乳油和30%毒氟磷可湿性粉剂的药效明显高于对照药剂植病灵、病毒A和宁南霉素;毒氟磷属于低毒化合物,无刺激性。这一成果,迅速获得国家农业部新农药登记,并成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结构全新的抗植物病毒农药新品种,解决了我国水稻病毒病等农业重大病害的防控技术难题。

“搞农药学的人就要顶天立地。”宋宝安说,在研究领域内,我们对新农药的研制和抗病毒研究,使研究水平成为世界一流,这是顶天;立地,就是我们的成果对广大农民和农作物的防控要有一个很好的作用,我们的成果要服务于“三农”。

学科建设在于团队打造

2001年1月20日,贵州大学农药学专业,成为贵州首批两个博士点之一;2006年12月,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实验室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成为贵州首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7年,贵州大学农药学专业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9年,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正式揭牌;2010、2011年,宋宝安团队先后被科技部批准为“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被教育部批准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

在贵州大学党委重点培养下,自32岁肩挑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中心重担开始,宋宝安创建的贵州大学农药学学科已经实现了多项“零的突破”。

在不断的科研和成果转化过程中,除了创新科研成果,培养人才成为宋宝安最关注的问题。

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贵州省核心专家杨松教授,是贵州本土培养出来的第一个博士,也是宋宝安的第一个博士生,在美国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放弃了留在美国及回南京家乡更好发展的机会,毅然回到宋宝安团队。

他说,从收入方面讲,在国外或者发达地区可能挣得多一点,但那是作为一个“打工者”。而不像在这里,可能刚开始条件比较差,但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自己逐渐成长为团队的核心建设者,可供发挥的空间和作用,是其他地方所不能比拟的。

印度籍博士皮纳克·巴杜里,听说宋宝安在农药学领域的成绩和孜孜以求的奉献精神,带着全家“投奔”贵阳,至今已有十多年。“宋老师对农药化学领域做出了很多重大的贡献,接受他的邀请加入这个团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我也因此在这个领域里得到很多承认,工作给了我巨大的满足感。”他说。

除了他,宋宝安团队里还有候鸟人才詹姆斯·柯瑞尔,博士后、国家友谊奖获得者Pinaki,贵州省管专家、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欧阳贵平、金林红教授,“80后”博士后、副教授鲍小平,陈卓、吴剑……

现在,由宋宝安领衔的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生物工程实验室,成了拥有33名固定人员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它根植沃土,致力国家粮食安全,成绩斐然。

“我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人,在研究方面也没有什么天分,我只知道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去做。”宋宝安这样看自己。

对话宋宝安

《当代贵州》:当您接过“黔灵科技贡献奖”的荣誉证书时心情如何?

宋宝安:非常激动。对我而言,这份殊荣是褒奖,是鼓励,更是责任与鞭策。

《当代贵州》:您是出于怎样的想法把100万奖金捐给了学校?

宋宝安:20多年前,我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怀揣着科技梦想开始了研究工作。这么多年来,学校和老师们都给了我极大的支持。这个荣誉不是属于我个人的,是属于整个团队,是属于学校的。我希望这笔奖金能帮助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做出成绩。

《当代贵州》:您信奉的人生格言是什么?

宋宝安: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社会,科学研究为了祖国富强。

(责任编辑/彭美玉)

猜你喜欢
贵州大学吡虫啉宝安
硝态氮和铵态氮对玉米幼苗中吡虫啉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谢以家绘画作品欣赏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报告
14C-吡虫啉在苗期油菜中的吸收、转运与分布特性
档案见证贵州大学百年文脉
2017年巴西进口近8000t吡虫啉价格上涨感受明显
相亲
百年贵大生生不息
“我在路上,还没干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