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可澄二三事

2012-11-02 01:48杨汝祥
当代贵州 2012年21期
关键词:通志贵州

文 Ⅰ杨汝祥

任可澄二三事

文 Ⅰ杨汝祥

任可澄(1878-1946)在清末推行新政之时, 他在贵州积极兴办新式学堂,以后转为从政,成为清朝贵州省立宪派的政治家。但时间不长,最后又回归文人,专一修志,文人还是他的最终归宿。

自辛亥革命以后,贵州呈现出人才辈出的现象,一时间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这些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中,有的顺应历史潮流追寻真理,为人民作出了贡献,有的在曲折的道路上探索实践救国的主张。今天,重新审视他们的人生轨迹,其中不少人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可称为时代的先驱。任可澄就是其中一位。

屡开贵阳新式教育的先河

任可澄,原名文爃,号自清,别号匏叟。光绪四年(1878)出生于安顺仕宦家庭。任可澄在诗书诵吟声中成长,良好的氛围使他从小就受到文化熏陶而勤奋好学。19岁考取拔贡,25岁中举人,第二年试授内阁中书。任职一年多,因母亲去世丁忧离京回到贵州。当时,清廷正在推行新政,先后在贵州草创贵州大学堂、高等学堂以及简易师范学堂,但均无能人办理而未有成效。在进退维谷之时,时任贵州巡抚的岑春煊聘请回乡的任可澄及贵阳的赵以炯、唐尔镛三人为学务参议。岑在奏章里有关于聘请他们为学务参议目的这样陈述:“随时相以考校,斟酌损益,以期学科渐臻完善。”此后,任可澄与人联手,屡开贵阳新式教育的先河。

首先,他与唐尔镛、徐天叙申请在雪涯街,合并丁公祠、雪涯洞、昭忠祠三处创办师范传习所,以培养小学教师。两班学生结业后,1906年,他与人呈请巡抚林绍年准将原设于正本书院的贵阳府中学堂移往南明河右岸,新建校舍屋宇宏敞,学生课外活动场地大而冠于全省,一次决定由官方改名为“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招生范围不囿于贵阳范围。这所中学就是今天的贵阳一中。

1908年,任可澄又与华之鸿、唐尔镛等人在原雪涯街旧址新建学生宿舍一所,教室两座。创办了“贵州优级师范选科”,该校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目的,招收对象为中学毕业生和初级师范肄业者,学制四年,相当于大学文化程度。任可澄任教务主任兼上文史课。

学生入堂,需填写志愿书并缴纳保证金十元(毕业后退还)。在校期间住宿、或是、书籍、制服均由学堂供给。当时,数百名外县学生来这里报考,而外县的只招60名。

上世纪60年代,该校老校长韩汝煃、丁宜中两位先生撰文回忆该校写到:“《中国历史》由任可澄先生讲授,任声音洪亮,又健谈,颇受学生欢迎。”

宣统二年(1910),任可澄又创办了宪群政法学堂。十年后(1920),他在混乱的时局中任短期省长,最关心的还是教育。他任命了省长公署教育科长,积极筹备创立了贵州女子师范学校。

白之翰在《代任泰撰任公志清事略》中这样陈述他办学的精神:“以堂长兼授文史,政治诸课,食宿均于校中,集注全力,非休沐不归家,与诸生终岁共处,示以立身之轨,教以为学之方,匡诱顾复,昵如家人。”

在混乱时局中 沉浮于政界

办学的成绩使任可澄成了贵州各界关注的人物。从清廷准备实行“新政”到辛亥革命之后的时期里,他被推到历史的风口浪尖卷入贵州的政治漩涡之中。

宣统元年(1909)他以贵州宪政党的领导人及教育总会会长的身份从事政治活动。主张康梁的君主立宪思想。而此时贵州另一派政治势力也在崛起,那就是暗中以孙中山的革命主张为宗旨的贵州自治学社。两个不同政见的政治派别,从论战到辛亥革命爆发后的短暂联合,直到自治党人遭到镇压屠杀的全过程,任可澄皆参与其事,并且也应负其责。但从他于1928到1929年写的《戊己之间杂感,时在燕京》诗中读出他的内心已厌倦了龙争虎斗的内战和勾心斗角的政治,面对现实他苦闷彷徨:“群龙正战玄黄野,斗鼠重开黑白坪。”“风尘东北连天暗,鼓角西南匝地衰。”“书生谋国知何益,敢向西风诉不平。”“诸公衮衮同丘貉,大国泱泱已下风。可怜苍生同痛苦,直怜竖子亦英雄。”

任可澄行书手札。

在他20多年的政治生涯中,参与反对袁世凯恢复帝制是他短暂而耀眼的闪亮点。他还一手草拟讨袁和昭告天下的文告,中有“成则为少康一旅之兴夏,败则为田横五百士之殉节”的誓言。此壮举在蔡东藩先生的《民国演义》记载流传至今。

当年以一介书生之力从26岁到32岁短短几年里联合他人先后创办了四所学校,1920年在贵州省长的任上短短半年时间不忘教育,创办了贵州女子师范学校。在“兴学”的历程中,他为贵州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人才,可谓桃李无言下自成蹊。难怪段祺瑞执政时两次要他担任教育总长一职。

任可澄从政的经历可谓复杂。1912年贵州独立时任贵州大汉军政府枢密院副院长,都督府右参赞;1913年任贵州黔东南观察使;1914年任贵州镇远道道尹;1915年4月代表贵州参加北京约法会议后受命任云南巡按使;1915年云南讨袁宣布独立宣布成立都督府废巡按史改任都督府最高顾问;1916年护国功成,于当年7月任云南省长,9月到北京代表唐继尧述职,段祺瑞提名由他担任教育总长,未获国会通过;1918年从天津返黔道中经广州,广东军政府邀他任内政部长未就,回到贵州,他接受了纂修民国《贵州通志》的任务;1920年11月10日贵州发生政变,一时无人负责省政,众推任可澄任临时省长,他就任期间3次申请另叫他人接替无果,于是挂印逃匿,回家闭门著述;1925年初,他进京参加段祺瑞召开的善后会议;1926年发他任河南省长,未就,但就在当年6月在杜锡珪摄政内阁时任教育总长,当年10月至1927年6月继任,时顾维钧主持内阁,他任总长的时间共1年零1个月;1935年,国民党中央军入黔次年,任可澄任云贵监察使,任期满后他在昆明完成《贵州通志·前事志》;1937年,任可澄彻底告别了从政生涯,回到贵州,这一年,他64岁。

潜心修志 整理国故

纵观任可澄的生涯,他最热心的还是文化教育事业,自1917年接受纂修《贵州通志》的任务以来,在频繁流动的宦游中也没有忘记己任。除了修志,他的成就和贡献还表现在考古、编印丛书方面。

贵州建省以来到清乾隆编有几部《通志》,但从乾隆6年到清末,近170年未重修或补修,是他于1919年约集在籍的诸府县名学者,得政府同意后着手编纂续修《贵州通志》,他负责总纂。全书共110卷,分订105册,约700多万字,19个专志中的《前事志》,册页字数均占总数三分之一。均系他一手撰写。叙史自殷商到清末上下两千多年。其中对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都详加考订后写成专章或加上按语。如《鬼方考》、《牂牁江考正》、《土民总话》、《贵州考》书成之后,被评说是民国期间各省编写通志最有成效的巨著。

在总纂民国《贵州通志》的过程中,任可澄感到贵州历来的文字著作多但散失大,收藏的秘而不宣,这样对文化的传播形成阻碍,于是他建议编印《黔南丛书》,征集贵州前人的著作,范围广博,包括学术论文,诗词歌赋,旅游杂记等等,经过不懈努力、陆续编印出版正集六,别集一,每集都是10册。内容包括贵州经学著作、舆地纪行、风土考证、诗词、史实杂记见闻、音韵等等,有的部分他作了跋语。可惜这部书今难以搜齐,所得到的有的册页也残缺不齐。

任可澄对贵州的考古作了很大的努力和贡献,他对文物古迹的考察鉴定非常严谨。从不相信无凭无据的传说而都是实地考察取得第一手资料。

1938年8月,他几次亲临息烽西望山毗卢寺考察,初无所获,最后以遗碑确定是“明末从亡者诸臣遗迹”;1933年,他亲临关岭红崖碑下实地考察,否定了以往一些主观臆造的“破译”结论。

都匀城东的那座巨冢,相传为永历皇帝的坟茔,他认为可能只是一个衣冠墓:“从龙诸臣,不乏此都人士,留衣冠于锦里,适成疑冢。”永历帝最后是被吴三桂俘获遭到就地处决,这是无可怀疑的史实,因此他对都匀巨冢提出这样的认定:“滇海之灰已扬,黔山之骨何返?匀有王陵,适成疑冢。”

1946年,任可澄逝世,终年68岁。后人总结他大半生的轨迹为:兴学——从政——修志。

他对贵州近代教育的贡献功不可没。并且在教学从政的同时写出不少著作。主事续修《贵州通志》为贵州历史170多年的缺记作了补白,倡导主编《黔南丛书》为抢救贵州文化典籍作出了贡献,为贵州文物考古的纠错鉴定付出了心血。

(作者系安顺市西秀区作协主席 责任编辑/戴 聪)

猜你喜欢
通志贵州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贵州,有多美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试析《通志·校雠略》的文献学思想
从《通志·校雠略》看郑樵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
从《通志二十略》看郑樵的学术创新
贵州好故事
黑龙江方志考略
贵州古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