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区域产出非对称性研究

2012-11-01 08:44张晶
理论导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对称性货币政策检验

张晶

(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710128)

货币政策区域产出非对称性研究

张晶

(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710128)

无论从动态还是静态来看,全国统一的货币政策对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影响程度都不一样。可以说,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部分是由于统一的货币政策造成的。总体来说,货币政策对东部的影响最大,对西部的影响次之,对中部的影响最小。国家在制定宏观货币金融政策时,不仅应考虑到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差异现状,而且应当致力于缩小区域经济金融发展差距,引导各区域逐步走向经济与金融的融合。

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产出非对称性

一、引言

货币政策对经济产出的影响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从理论上说,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具有减缓经济增速的效果,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则具有提高经济增速的效果。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四个: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货币政策工具到货币政策目标的作用途径以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畅通。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来看,金融业状况(结构、规模等)、企业状况(如企业规模、所属行业等)、消费者状况(消费者收入、贫富差距、收入不确定性等)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主要因素。

蒙代尔提出的最优货币区理论表明,共同的货币政策可以降低贸易中货币结算的交易成本、消除相关价格的不确定性。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统一的货币政策往往会引发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导致货币政策在地区间的不对称效应。我国区域间经济差异主要表现在金融差异和经济主体结构差异上,导致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区域间的不对称性。

因此,研究货币政策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而探讨不同地区对经济政策的不同需求,对于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验证我国货币政策区域产出的非对称性效应。

二、导致我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我国区域经济状况存在差异。一般而言,一个国家内部经济不会完全同质,尤其是大国,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差异,必然存在区域性或行业性的差别。而在一个地区经济差距较大的国家中实行单一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效果就很容易产生差异。

第一,我国各地区在区域经济规模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从GDP总量来看,我国东、中、西部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从各地区的企业发展规模上来看,东部地区国有控股企业数、工业总产值、资产及流动资产均超过一半,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总产值、资产及流动资产几乎都超过三分之二,各地区之间差异显著。

第二,我国各地区在生产要素投入方面存在巨大差异。《2009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从资金流向和融资结构方面来看,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为现金净投放,中部地区为现金净回笼。东部地区作为我国最主要的商品流出地和劳务输入地,现金投放较为集中,全年净投放4661.3亿元。中部地区作为我国主要的劳务输出地,受外出务工人员收入回流等因素影响,是当前全国唯一的现金净回笼地区,全年净回笼现金1492.1亿元。

第三,我国各地区在金融一体化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根据《2009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09年末,全国各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共计18.9万个,从业人员287万人,资产总额274.1万亿元。分地区看,东部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个数、从业人员和资产总额在全国占比最高,其中,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山东银行业资产总额合计在全国占比超过半数。从金融机构贷款方面来说,东部地区的贷款总额为24.8万亿元,超过其余地区贷款总和。从证券业的发展方面来看,截至2009年末,全国共有基金管理公司60家,集中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全国保险法人公司138家,而83%的保险法人总部集中在东部地区。

第四,我国各地区在经济结构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从GDP总量和三次产业、金融行业在GDP总量的占比情况来看,东部地区的GDP占据明显优势。东部地区第二、第三产业相对其他地区均较高,占全国比重超过一半。

综上分析,我国各个区域之间经济状况均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从整个经济体来说,我国不满足最优货币区的理论条件,在我国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必然会对区域经济产生非对称的影响。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区域差别分析。统一的货币政策在执行效果上产生区域差异,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地区差别密切相关。一般认为产生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三大渠道分别是信贷渠道、利率渠道和汇率渠道。

第一,信贷渠道。大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信贷渠道是造成货币政策产出非对称性的主要原因,信贷渠道可分为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银行贷款渠道。资产负债表渠道主要通过影响货币供给量,对借贷利率产生影响,最终影响到各类企业的经营状况。文献研究发现,小企业更容易受到借贷利率的影响,因此小企业较多的区域受货币政策影响更大。根据《2009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西部地区小企业分布较为密集,更容易受到资产负债表渠道的影响;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分布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货币政策的银行贷款渠道较为通畅。李斌(2001),[1]刘飞(2007),[2]常海滨、徐成贤(2007)[3]的研究均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当前我国区域之间的信贷配给差异明显,货币政策主要通过信贷配给机制产生区域效应。

第二,利率渠道。利率传导渠道产生作用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产业对利率波动的反应不同,从而影响利率敏感项目的支出。因此,同一国家不同的产业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程度和时滞是不同的。例如,相对服务业、农业而言,工业对于利率波动的反应更敏感。因此,对利率反应敏感的产业集中的区域,更容易遭受货币政策的冲击。[4]根据《2009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三次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金融行业的发展程度、居民的消费水平等等,在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区域经济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不同,影响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渠道。宋旺、钟正生(2006)[5]和卢盛荣(2006)[6]等人的研究均发现了利率渠道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作用。

第三,汇率渠道。汇率传导机制主要通过影响进出口来影响区域产出,进出口部门在各区域所占比例不同,是产生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原因之一。我国各个区域在进出口贸易规模、对进出口贸易的依存度等方面差异显著,按照汇率传导机制的解释,货币政策势必表现非对称性的一面。但是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发现,汇率作为影响区域产出非对称性的一个因素,其作用并不明显(Georgopoulos2001;[7]Aarle、Garretsen和Gobbin2003;[8]Owyang和Wall2004[9])。

三、我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计量分析

上文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阐述了我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产生的根源。在此基础上,采用经济计量模型,对各个区域的数据进行考察,验证非对称性效应的存在以及影响的程度。考虑到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本文的样本区间选择为1997年第一季度至2006年第四季度的季度数据;用金融机构实际贷款作为货币政策的代理变量;用人均实际GDP表示经济产出。本节将所有变量取对数计算,并调整到以1997年第一季度为基期,考察货币政策对经济产出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与经济产出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本节首先对货币政策和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目的是检验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存在什么样的因果关系。本部分的检验是分析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前提,首先,货币政策对经济产出的影响需要证实,只有证实不同地区的经济产出均会受到货币政策的冲击,才能进一步分析各个地区所受到的不对称影响;其次,货币政策和经济产出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检验,以消除后续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

根据经济分析原理,在建立模型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之前,首先需要对变量的特性进行分析,本文依次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协整关系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具体结果如下:

1.变量平稳性检验。经过对数变换后的人均GDP(LNGDP)和金融机构贷款总量(LNTM),不满足序列平稳性条件。但是,经过一阶差分后,所有变量序列都是平稳的,故它们都是一阶单整I(1),满足变量之间协整关系的前提条件。

2.变量协整关系检验。本文采用AIC或SC最小原则确定最佳滞后阶数,然后确定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发现,经过对数变换后的人均GDP(LNGDP)和金融机构贷款总量(LNTM)只存在一个协整关系。从协整关系检验的结果,可以初步判断,货币政策和经济产出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但是具体存在什么样的因果关系,需要做Granger因果分析。

3.Granger因果检验。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本文发现,金融机构贷款总量和人均GDP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金融机构贷款是人均GDP的Granger原因,但是人均GDP却不是金融机构贷款的Granger原因。本部分的检验证实了货币政策对经济产出的影响,并且货币政策和经济产出之间不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

(二)货币政策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前文验证了金融机构贷款是实际人均GDP的Granger原因,但是贷款的变化不仅仅影响当期的产出,也会对以后各期的产出产生影响。本节接下来采用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分析贷款对GDP的动态和静态影响,为了结果的可靠性,分析模型中加入了人口数和财政支出作为控制变量(考虑到文章的研究目的和篇幅的限制,具体的建模步骤和模型适用性检验省略)。通过对模型的检验分析,本文发现选择多项式的次数为3较为合适,并对滞后项施加近端和远端约束,最终结果如表1所示,各期的系数就表明了货币政策在当期对经济产出的影响。

表1 金融机构贷款数量对人均GDP的影响

从静态分析的角度可以发现,模型总体上是显著的,贷款增加促进了人均GDP的增加(经济产出的正效应)。从全国来看,贷款增加1个百分点,全国人均产出增加约0.40个百分点。但就各个地区来看,影响程度不一样,累积可以促进东部地区人均GDP增长0.46个点,促进西部人均GDP增长0.3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人均GDP增长0.31个百分点。货币政策对各区域产出的非对称效应明显,相比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在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生产要素以及金融体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

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各滞后项的系数可以发现,整体上来说,刚开始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小,在4个季度后时达到最大,而后影响迅速减小。东部地区和全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第4个季度金融机构贷款对人均GDP的影响达到最大值0.095;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却表现出完全相反的态势,中部地区对货币政策的冲击反应较为滞后,在6个季度后达到最大值0.068;西部地区对货币政策的冲击较为灵敏,在第3个季度达到最大值0.089。但是两者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均小于东部地区,这一结论与西部地区GDP增速高于东、中部地区相一致。

总体来说,本部分的检验表明,无论从动态还是静态影响来看,全国统一的货币政策对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影响程度不一样,对东部的影响超过对中部、西部的影响。

四、结论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货币政策对区域经济的非对称效应。通过理论分析,发现我国区域间在经济结构和金融业的发展方面处于严重的不均衡状态,区域间在经济总量、经济结构、要素市场以及金融体系方面的差距非常明显。作为一个经济整体,我国不符合最优货币区的判定标准,统一的货币政策势必会对区域经济产出带来非对称性的影响。对于三种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在信贷规模、经济结构、进出口贸易总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是导致货币政策产出非对称性的另一主要因素。通过模型与数据分析,本文的研究证实了金融机构贷款规模是经济产出的Granger原因;由于在经济发展和金融资源方面的优势,金融机构贷款对经济产出的影响在东部地区最为显著,对中部和西部地区较弱。

事实上,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在世界其他国家也普遍存在,国家在制定宏观货币金融政策时要考虑到地区差异性,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实施特殊的货币政策,或在统一的货币政策框架下通过与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实现区别对待,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方面,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我国应当优化信贷结构、加强信贷政策的执行力度,增加农业及消费信贷的投入,引导地区间的平衡发展;另一方面,人民银行在制定相关货币政策时,应当根据不同经济区域的货币政策运行效率、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求,实行有差别的分类调节,改进货币政策,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李斌.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1,(7).

[2]刘飞.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实证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3]常海滨,徐成贤.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7,(5).

[4]Carlino, GA. and Defina, RH, The Differential Region al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J].The Review of Econo mies and Statistics, 1 998,(80).

[5]宋旺,钟正生.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及原因———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6,(3).

[6]卢盛荣,邹文杰.货币政策地区效应的微观基础研究:我国省际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6,(5).

[7]George Georgopoulos. Measuring Regional Effects of M onetary Policy in Canada [J]. Intemational Advances in Economic Research, 2001 ,3(7).

[8]Aarle Van, Garretsen and Gobbin,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transmission in the Euro- area: evidence from a structural VAR analysis [J].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 2003,55(5- 6).

[9]Owyang, M.T. and H.J.Wall. Structural Breaks and Regio nal Disparities in the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Poli cy [J]. Working Paper series, Working Paper 2003- 008 B;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Louis, 2003.

F820.1

A

1002-7408(2012)04-0093-03

陕西省社科基金“货币政策调整对陕西省各行业的非对称性影响研究”(10D0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张晶(1983-),女,西安人,西安外国语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数量经济与计量经济学的应用、中国货币政策效应。

[责任编辑:孙巍]

猜你喜欢
对称性货币政策检验
序贯Lq似然比型检验
一类截断Hankel算子的复对称性
横向不调伴TMD患者髁突位置及对称性
2021年《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订启事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巧用对称性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