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博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周口466000)
当前“蚁族”毕业生群体对高校稳定的影响与对策
曾博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周口466000)
高校稳定与否历来是社会状态的“晴雨表”和“风向标”。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蚁族”毕业生群体问题日益突显而备受关注,已演变成为高校稳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迫切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蚁族”毕业生群体生存现状的实地调研、分析,探讨“蚁族”毕业生群体对高校稳定的深层次影响,并就妥善解决该问题提出对策。
“蚁族”毕业生群体;生存状态;高校稳定;社会保障;就业指导
“蚁族”,是指代“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之所以将该群体名之为“蚁族”,是因为这个群体和蚂蚁有许多相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1]这个概念准确而形象地概括出当代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观念和生存状态,使该群体迅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鉴于此,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校漂”“蚁族”等毕业生群体对高校稳定的影响研究》课题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城市规模相对较大、“蚁族”存在数量相对较多的我国北部(北京)、南部(广州)、西部(重庆、西安)、东部(南京、扬州)、中部(郑州、开封)等五个地区的一、二、三线城市的“蚁族”聚居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和定量研究。调查显示,当前“蚁族”毕业生群体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据调查,44.2%的“蚁族”任职于民(私)企业,而民(私)营企业为了盈利,往往并不履行劳动合同法,不与他们签订正式的劳动协议,致使大多数“蚁族”劳动权益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工作岗位减少、大量人员失业,还有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和餐饮服务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临时性的工作,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和劳动合同,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收入低且不稳定。
调查结果显示,“蚁族”主要聚居在全国各个大城市(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西安等)的城中村、城郊接合部等地方,以包间或包床位的方式生活,这些地方被称为“蚁域”。多数聚居村居住空间狭小、环境嘈杂、交通拥挤,不利于“蚁族”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由于这些聚居村大多在城乡接合部或近郊农村,人员相对比较复杂,加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入室盗窃、抢劫、斗殴等刑事案件频发,治安状况令人担忧。
“蚁族”作为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与现实生活中的庞大数量相比,在社会关注度上却是一个极少为人所知的群体。2009年12月,“蚁族”作为中国社会中的一极,正式登上中国的话语舞台。[2]这个曾被漠视和淡忘的群体才逐渐纳入政府、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
调查显示,“蚁族”毕业生中55.6%来自农村,22.2%来自县级市,且家庭收入较低。他们的父母处于社会中下层。对于“蚁族”来说,他们从小被灌输的思想是好好学习,将来考取大学,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然而大学毕业时他们却发现,自己被排除在权力机关和垄断行业之外。这些“天之骄子”不再具有工作和生活的优势,徘徊于痛苦与快乐之间。而“生存之上,生活之下”的境况,又使得他们在奋斗过程中期望与现实出现巨大落差,在心理层面极易产生相对剥夺感,进而影响身心健康,甚至表现出焦虑、抑郁和抵触情绪。
“蚁族”作为大学毕业生的一个群体,蕴含着极大的社会能量,代表着社会最敏感的触觉,其“生存之上、生活之下”的现实境况隐含着许多不稳定因素,一旦忽视就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进而影响高校稳定。
1.心理状态。大学生大多都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阶段,对自身能力和发展前景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然而,“蚁族”那种令人堪忧的、举步维艰的生存状况、生存方式以及未知的未来发展都触动着在校大学生的神经。更有甚者,在当前就业和高房价等问题的压力下,高校一部分心理素质较低的大学生中开始出现“蚁族恐慌”情绪。这种情绪使他们心理不安、烦躁、着急、恐惧、焦虑,令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担忧。调查显示,当前我国高校校园中有45.3%的大学生因担心自己会成为“蚁族”的一员而整日忧心忡忡。如果任由这种“蚁族恐慌”情绪蔓延开来的话,无疑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2.行为实施。“四年前,我用一袋钱换回了一堆书,四年后,一堆书却换不回一袋钱,这是什么原因?”[3]199面对“蚁族”的质疑和拷问,一些心理本身存在一定缺陷的在校大学生可能就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挫折感,一旦受消极外力的触动和激发,难免会做出一些偏执、不成熟行为。(1)追求务实主义。如今大学校园里的广告宣传栏上,各种各样的考试培训信息铺天盖地,参加“三考”(考证、考研、考公务员)的学生始终不曾减少。“什么有用,我学什么”这种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增加了他们实现就业的砝码,同时也强化了一切向“钱”看的学习观念和行为。“在这种狂热的举动中,短期的功利行为代替了一切,任何与之无关的教学活动都得退避三舍,道德教育更是被漠视。”[4]更有甚者,为了多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越来越多的在校生将很多课余时间选择了做兼职或勤工俭学,而不是泡图书馆、看理论书。(2)房奴一族。面对“蚁族”住宿条件简陋、治安状况令人担忧的现状,为将来留在大城市做准备,一部分家长和学生开始在毕业前就计划买房,在这种情况下,校园里出现了有房一族。然而,随着还贷压力日渐增大,这些“房奴一族”势必大幅缩减自己的生活开支,或尽可能多地安排时间打工,这些做法无疑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自己的正常学习和生活质量。(3)沉迷网络世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作用。面对日益严重的就业形势和金融危机的冲击,一部分在校生受“蚁族恐慌”情绪的影响感到就业前景十分渺茫,面对现实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开始变得消沉、悲观,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
3.就业取向。“蚁族”毕业生多数抱着“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就业取向,甘愿蜗居于大中城市城乡接合部或近郊农村。究其原因,正如社会学家芒福德所言的那样,大城市就像是一个磁场,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才和各种资源汇集到一起,特别是大城市经济社会不断发达,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也在不断增强。与一些小城镇相比,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更能为“蚁族”提供优厚的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尽管“蚁族”毕业生群体还不是真正的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阶层”,但其就业取向给在校大学生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据调查,受当前“蚁族”就业取向的影响,目前高校在校生的就业取向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考证一族。目前,受“蚁族”影响,大学校园掀起了新一轮“考证”高潮,昔日的“天之骄子”——大学生纷纷以考各种形式的资格证书来增加就业砝码。“他们像所有在改革中必须接受市场竞争洗礼的人们一样,为求职、为生存、为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而努力拼搏。”[5]“有资格证书未必能行,但没有证书肯定不行”就是“考证一族”的普遍心态。(2)考“公”一族。目前,受“蚁族”影响,被称为“中国第一考”的公务员考试在大学校园内更是广受追捧。调查发现,许多高校准毕业生在公务员考试前几个月甚至半年或更长时间,就开始抢购各类公务员应试书籍,步入漫长、忙碌、封闭的备考之旅。如今的大学校园内,一边考公务员,一边找工作成为“考公一族”的常态。(3)考研一族。面对“蚁族”严峻的就业压力,不少大学生选择了考研,以读研来暂缓就业,更希望通过考研进修,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便为毕业后就业增加砝码。殊不知,为就业而考研的学习状况存在着学习内容较单一、视野不够开阔等隐忧,这种情况尤其在选择跨学校跨专业考研的学生当中表现更为突出。
1.招生工作。在中国,长期以来,教育被压以重注,成为改变寒门命运的出路和调节贫富悬殊的杠杆。教育的最大贡献,就是为“蚁族”提供改变自己命运的通道,从而保持流动和社会活力。只要上升的途径和机会仍在,“阶层板结”的现象就可以避免。然而,当知识不能改变命运,当“蚁族”发现自己奋斗过后,离梦想的距离不是更近,而是越来越远时,他们将会对自己的人生境遇作出何种解释?[3]35或许正如《南方周末:从“读书改变命运”到“求学负债累累”》一文里那位村民所说的那样:“如果不上大学,娃娃的未来只是农民和农民工的区别。”可是如今,即使上了大学,“娃娃”的未来却也是成为如农民和农民工一样的弱势群体。无疑,“蚁族”的艰难处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读书改变命运”神话的破灭。他们的坎坷被那些各方面条件与之相类似的高中生看在眼里,不可能不产生负面的心理暗示。高考“独木桥”的成本越来越高,“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现实已严重挫伤公众的教育投资积极性,学生的厌学情绪日增。生源不稳定而流失过多,尤其2009年波及国内数省市的“弃考风潮”中退出高考的应届毕业高中生竟达84万。这种状况使高校招生陷入生源危机的尴尬处境。
2.培养模式。“蚁族”现象的大量涌现与高等教育模式密不可分。这一现象给高校敲响了警钟: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后,高校务必冷静审视当前在专业设置、层次结构及办学定位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专业设置是高等教育部门根据科学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的学业门类,高校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标志。[6]33-34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需求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高校并不是根据本身的学科优势与市场需要进行合理的专业设置,重理论、轻技能、跟风走的现象仍然非常突出,从而造成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专业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加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其次,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失衡。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实践经验证明,合理的层次结构应是“宝塔型”的,高等专科教育是基础。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却片面追求高层次,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比例失调,进而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再次,高校办学方向模糊、办学目标定位不明。这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办学层次结构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它直接影响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
3.就业指导。“蚁族”现象为大学生毕业后的状态敲响警钟,同时,也给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很大的启示。高校和有关教育部门在就业问题上不能只关注数字,更应该看到就业率背后所引隐藏的毕业生真实的就业质量和生存状况。原有的就业指导模式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的确发挥过应有的作用。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它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显现出来。
“蚁族”作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其成因是复杂的,是社会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减少或限制其规模的扩大或改变其当前的状况无疑是一个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应该从政府、高校和学生三个层面寻求对策。
1.加强宏观政策调控,规范就业市场。面对“蚁族”生存的严峻现实,结合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切实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政策调控显得尤为重要。政府不仅要在宏观上加强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专业设置及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而且要在“蚁族”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通过法律、经济和行政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畅通“蚁族”大学生就业渠道,打破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的束缚,制定灵活优惠的政策,鼓励“蚁族”毕业生到非国有企业和边远地区、艰苦地区就业。尽管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学校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的“蚁族”毕业生就业市场雏形,但“蚁族”毕业生就业市场离成熟和完善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规范“蚁族”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主体资格、竞争方式、中介行为、运行秩序和争议仲裁制度等尤为必要。也只有这样,“蚁族”大学生就业市场才能得以成熟和不断完善,才能充分发挥出它应有的功能。
2.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由于“蚁族”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新的弱势群体,现行的国家法律、户籍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暂时还未把其纳入考量的视野,这是造成“蚁族”现实状况的重要原因。鉴于此,我国政府目前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完善与“蚁族”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法律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出台有关市场就业、公平就业机会配套的法规,规范“蚁族”就业市场,优化“蚁族”就业环境。同时,通过政策工具、经济、政治、文化等手段,保证“蚁族”毕业生就业的公平性竞争,避免由于就业中靠裙带关系或贿赂带来的不公平以及由此造成的不良影响。
3.加大就业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社会中介就业服务体系。现阶段,我国面向大学生的社会中介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是造成“蚁族”现实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政府可加大对“蚁族”大学毕业生就业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社会中介就业服务体系,为“蚁族”大学毕业生提供心理咨询、就业招聘、生活救助、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给予“蚁族”大学毕业生高度的人文关怀。
1.准确定位办学方向,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大学办学方向定位模糊问题或大学角色错位现象的存在,使得高校专业设置趋同、缺少特色和优势、重复建设与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进而导致了“蚁族”毕业生群体就业难和就业结构失衡等问题。因此,各高校要准确定位办学方向,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与就业市场需要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强化办学特色。根据不同的办学层次、类型和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的不同需要。
2.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引导大学生正确择业。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了解国家有关就业方针政策,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鉴于此,高校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为毕业生提供信息、咨询、指导、培训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同时,应加强现代化信息服务建设,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蚁族”毕业生就业难和结构性失业的难题。
3.建立“蚁族”毕业生信息管理系统,加强“蚁族”毕业生回访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是高校学生信息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建立一座桥梁,尽可能多地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相互需要的信息,并帮助毕业生最终实现就业。因此,建立“蚁族”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动态跟踪、监测“蚁族”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工作进展,并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高等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适应能力,这不失为破解“蚁族”难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1.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择业观的角度来看,“蚁族”毕业生择业观普遍存在着过分注重功利、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地域选择倾向单一和诚信意识缺乏等问题。“蚁族”毕业生应理性看待当前就业现状,转变就业观念,改变对高收入、大城市的盲目追求,根据个人的理想、性格、专业、能力及国家政策主客观条件合理确定自己的就业目标和择业方式。
2.直面就业压力,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直面就业压力、全面提升就业能力是“蚁族”摆脱就业困境的重要途径。就业能力不仅仅体现在毕业生的专业素养、科学知识,还包括毕业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良好的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基本的社会知识、较强的外语能力、开放的学习态度、健康的心理等等。同时,“蚁族”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这变化无穷的时代,你永远不能休息,否则就将永远休息——认识不能片刻停顿,学习通过一生进行。”[7]“蚁族”不可能以一成不变的知识结构来满足社会日益进步和发展的要求,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的提升靠的是不断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3.准确职业定位,认真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如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所言:“越来越多的职场人需要学习经营、管理自己,他们要懂得将自己放在最能有所贡献的地方,并努力发挥自己的所长。”毋庸置疑,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能让“蚁族”毕业生更具有独特眼光、远见和洞察力,充分认识自我,准确职业定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自身能力和社会需求的差距,制定合理的就业目标,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脚踏实地的努力工作。
[1]廉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边静,张娟.“蚁族”的传播形象建构及其动因[J].重庆社会科学,2010,(5).
[3]廉思.蚁族Ⅱ——谁的时代[M].中信出版社,2010.
[4]杨雄.关注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华东地区大学生调研报告[M].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8:98.
[5]王卓亮.论大学生人格的现代化[J].煤炭高等教育.2003,(5).
[6]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7]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3,(1).
G52
A
1002-7408(2012)04-0012-03
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JDSZ2057)阶段性成果。
曾博(1975-),男,河南周口人,周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闫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