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卢 风
文/张文征
解决绿色发展三大困局,北京能否让利?
文/卢 风
众所周知,作为首都,北京具有国内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发展优势。这种优势,说到底就是在我国现行体制下的政治优势。正因为如此,北京不仅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中心,高等教育中心,学术中心,乃至金融中心。北京凭其京畿要地的优势,不时可举全国之力而建设自身,如2008年奥运会之前几年的北京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等等。
北京有如此优势,则各方面发展得最好似在情理之中,发展得不好则似不合情理。但优势也可转化为劣势,甚至转化为危机。北京的“绿色”发展已面临三大困局。
2008 年,北京常住人口1695万人。统计表明:近10年北京人口年均增长约43.8万人,以此发展速度,到 2020 年,常住人口规模预计将达到2300万,远远超出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确定的1800 万人的目标。较近统计表明,2010年初,北京常住人口规模已经突破1900万人,且每年仍以50万~60万的速度增长。人口迅速增长不仅会带来城市管理方面的巨大困难,也会迅速加大城市的生态足迹。
正因为北京具有任何其他城市所没有的优势,故她能吸引全国各地的“高端人才”。如今,在北京名牌大学读完博士研究生的年轻人,宁肯留在北京的中学工作,也不肯离开北京而去他地的大学或研究院所。
当前,控制人口增长已成为北京市的重要任务。但如何控制?加强常住人口的管理,严格限制常住人口,只准“高端人才”常住?且不说这样做有违平等原则,“高端人才”也需要“低端人才”的服务。即便能严格控制“高端人才”与“低端人才”的比例,也难以控制人口的增长,即便能控制常住人口的增长,也无法控制流动人口的增长。有些流动人口可能仅仅没有北京市户口或有关证件而已,他们可能一住就是几年、十几年。北京是发展机会、表演舞台(非狭义的)最多、最好的城市,从而是最有吸引力的城市。执著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或追求卓越的人们都想来北京展示自己。有人说不必为北京人口增长担忧,巴黎一度聚居了法国大部分人口,但后来自然趋于稳定。持此观点的人忘了一个重要事实:法国总人口不到6千万,而中国总人口是13亿。
北京城市街道
北京是一座严重缺水的特大城市。有关资料表明,北京人均水资源仅100立方米,仅为中国年人均水资源的1/10,是世界年人均水资源的1/4,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年人均 1000立方米的下限。随着北京人口的增加,城建规模日趋扩大,水环境污染加重,可利用的水资源也越来越紧缺。从可持续发展、保障首都人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建造世界城市等不同角度来看,水资源紧缺与水体污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解决北京、天津的缺水难题,国家投入巨资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此工程的“成功”或可解决京津的暂时困难,但对全国的生态平衡势必产生破坏作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北京市每天产生的垃圾势必越来越多。官方数据显示,目前北京日产垃圾18000 吨,并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而现有设施垃圾处理的总能力是10410吨/日,缺口达8000吨。丰台区长辛店镇辛庄村南营西队,满载垃圾的卡车昼夜进村倾倒。村民自发组成护卫队,仍无力阻挡家园成为垃圾村的厄运。丰台区长辛店镇辛庄村、通州区疃里村等城乡接合部,都存在无人管理的大型垃圾堆。村民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一直没得到解决。北京正遭遇垃圾围城 。
科学主义者会乐观地告诉我们,这只是暂时现象,北京的垃圾处理能力会越来越强,将来还可以变垃圾为资源。我以为,这是新版的科学主义乌托邦。物理学和生态学都能表明,除非人口减少且人均物质消费量降低,从而物质消费总量下降,否则垃圾不可能减少。建设循环经济,发展清洁生产,可以部分解决垃圾污染问题,变部分垃圾为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但不可能实现全北京的零排放或无垃圾。更何况,在GDP主义影响至深的今天,人们对GDP增长的重视远甚于对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视;在物质主义盛行的今天,人们对物质消费的偏好远甚于对非物质消费的偏好。
北京发展的困局是人口增长与生态破坏互相纠结的困局。
在现行体制下沿袭现代性思维模式是很难走出困局的。北京建设走出困局在根本上依赖于全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国人思维模式的根本改变。如果我们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真正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使各项事业的发展不像如今这样依赖于对权力的贴近,那么一流大学就不必留在北京。我们或可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投巨资建一个崭新的、生态化的大学城,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名牌大学都移到新的大学城,这样会大大减少北京的人口压力。同样可把所有的一流出版社、文化影视公司甚至医院等移往别处。但在现行政治体制下,这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任何一所名牌大学,任何一家名牌出版社、影视公司或医院,都不愿离开权力中心,因为一旦离开,就会失去许多资源。
如果我们摆脱了GDP主义的束缚,就不会刻意要把北京建设成一个金融中心,更不会跟着产业发展风向而一定要发展汽车制造业,等等。北京如果不是一个金融中心,也就少了一个吸引外地人口的条件。如果我们有了生态学的视角,就不会为北京的绿化而把外地的大树大量移栽进京。在现有体制下,北京占尽天下之利来发展自身,又怎能阻止全国的人才流向北京?又怎能遏制北京的人口增长?北京的发展对全国具有示范效应。如果北京只利用京畿优势而占尽天下之利,则会因自己的发展而加重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负担。最终不仅可能会使自身的发展不可持续,也可能严重影响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北京应该学会让利,如把金融中心让给上海、广州,从而让金融界的高端人才流向上海、广州,把汽车制造业让给其他地方,从而让该行业的从业者流向其他地方。通过让利而疏导北京的人口或许比强行控制更有效。
文/张文征
关于首都环境的改善,不得不提最应该改善的,却又难以启齿的厕所环境。
改革开放后,冲水厕所在城市家庭逐步普及,但由于农村地区厕所卫生设施落后,许多人没有机会在儿童阶段接受正确使用冲水厕所的教育,未能养成良好的如厕卫生习惯。这些人初到大城市后,不习惯冲厕所,或不会正确使用坐便器,一贯随意、邋遢的如厕习惯使得原本清洁的厕所环境变得不堪入目。典型的例子是一些农村来的大学新生,一开始不会正确使用大学的冲水厕所,受到学校清洁工人的抱怨,而受教育更低的人的情况就更糟糕了。为了避免这种难堪的状况,一些公共场合的厕所使用自动冲水装置,显著解决问题,但是有时候厕所周围清洁仍有待于改善。
让市民不得不面对不堪入目的厕所,显然与建设具有幸福感的城市理念格格不入。为此,我认为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卫生使用厕所的意识。可采用报纸漫画, 电视公益广告等形式进行卫生用厕所方法的宣传,在厕所门内粘贴正确使用冲水厕所的说明。其次是采用重罚金或罚打扫厕所劳动的方式来处分不守规矩的人,据说新加坡采用重罚来严惩不冲厕所的行为,效果十分显著。罚不是目的,重在产生一个教育和威慑作用。最后是要听取市民意见,在必要的区域建立符合卫生要求的冲水厕所,为旅客和行人提供方便。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
责任编辑 郭隆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材料系教授
责任编辑 郭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