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黎军
(浙江平阳县人民医院 325400)
颈动脉粥样硬化一般多见于中老年患者,随着现代生活条件、饮食结构及社会生活节奏的变化,导致动脉硬化的患者有年轻化趋向。目前,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多采用药物、单采血成分术、控制饮食等方法,但对运动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治疗作用重视不足[1]。本文收集近年来我院超声检查提示具有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或兼伴有硬化斑形成的患者,分三组作对照,并对超声检查结果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太极拳运动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及分组 收集2009年11月至2011年5月间经我院超声检查提示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147例,年龄35~58岁,男89例,女58例。将147例按是否进行体育锻炼及锻炼内容的不同分为三组,太极拳组47例,平均年龄50岁,其中37例(78.7%)颈动脉壁有较小的硬化斑块;一般运动组49例,平均年龄48岁,其中35例(71.4%)颈动脉壁上有硬化性斑块形成;空白组51例,平均年龄48岁,其中32例(62.7%)颈动脉壁上有硬化斑形成。1.2 方法 太极拳组:以八十五式杨氏太极拳为锻炼内容,每周习练5~8次,每次锻炼30~50min。一般运动组:以跑步、爬山或器械运动为主,每天晨练1次,30~60min/次。空白组:按正常作息,没有进行任何方式的体育锻炼。太极拳组患者在习练前均至少做过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习练18个月后再复查超声,其他两组患者均相隔18个月后再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1.3 仪器与检查方法 使用美国ATL公司HDI-5000彩超仪与GE 5500彩超仪,探头频率为10MHz。超声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颈部,侧重观察颈动脉膨大处的内膜中层厚度(IMT)、硬化斑块的厚径及颈总动脉血管阻力指数。
1.4 统计学处理 将收集记录的数据输入FOXPRO数据库后转入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三组内膜中层厚度及血管阻力指数比较(表1) 由表1可见,太极拳组患者习练太极拳后内膜中层厚度均有不同程度地变薄(其中42例明显变薄),部分IMT回归正常,阻力指数也有不同程度地下降;一般运动组患者锻炼后内膜中层厚度稍有变薄或改变不很明显(其中38例改变不明显),血管阻力指数略有下降;空白组患者18个月前后的内膜中层厚度几乎没有改变,血管阻力指数也变化不大。由表1亦可见,18个月前,空白组内膜中层厚度明显薄于一般运动组,其余指标三组两两比较差别不大;18个月后,与一般运动组比较,太极拳组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变薄,但血管阻力指数变化不大,空白组血管阻力指数略有升高;18个月后,与空白组比较,太极拳组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变薄,血管阻力指数也有较大幅度下降。
表1 三组治疗前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管阻力指数比较 (x- ±s)
2.2 三组硬化斑厚径比较 太极拳组37例:锻炼前(0.16±0.04)cm,锻炼后(0.07±0.02)cm,其中29例(78.4%)硬化斑块消失,8例(21.6%)硬化斑块厚径有一定幅度缩小;一般运动组35例:锻炼前(0.15±0.06)cm,锻炼后(0.13±0.04)cm,其中2例(5.7%)硬化斑块消失,9例(25.7%)硬化斑厚径有一定幅度缩小;空白组32例:18个月前(0.16±0.05)cm,18个月后(0.15±0.06)cm,硬化斑块厚径均未见明显意义上的变化。
颈总动脉IMT≤0.08cm,颈动脉膨大处IMT≤0.10cm为正常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标准[2]。早期超声表现提示内膜中层增厚,当颈总动脉IMT≥0.10cm、颈动脉膨大处IMT≥0.12cm时我们就认为是颈动脉硬化[2]。颈动脉是联系心脑血管的重要血管通道,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将对心脑功能的发挥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而动脉管壁硬化及斑块的形成又会直接影响其血管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太极拳运动能够有效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其机制可能与长期习练太极拳者体内有氧代谢的持续而适中的加强之后,导致血清中一氧化氮、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含量水平的升高有着一定的关系[3]。一氧化氮在血管内的作用是维持一定的血压,避免血管内皮损伤,降低血液黏稠度与减少管壁粥样斑块形成[3]。太极拳锻炼者体内的一氧化氮含量水平的增高,可以有效清除与减轻血管内类脂质物质在血管壁上的沉积,有效防止与减缓血管壁斑块的形成。
太极拳运动能够让人的意识处于相对安静专一的状态,引导肢体正确有效、缓慢而富有节奏的协调运动,从而获得持续而适宜的有氧代谢。这种精神与肢体动作相配合的运动,能充分协调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相互作用与统一。而一般性体育运动相对太极拳运动较为剧烈,其运动中机体的交感神经处于强烈兴奋状态,副交感神经处于抑制状态,结果使内脏在发挥功能时所承受的负担相对较为急促加重。同时,习练太极拳是一种以腹式深呼吸为主的有氧呼吸运动,能够使内脏功能在不受到很重的负担下机能运行得以加强,加快新陈代谢。
有研究发现,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能显著降低血清内低密度蛋白胆固醇的含量,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发展有明显的预防和控制作用[3]。太极拳锻炼正好是一种运动强度偏中等的体育运动,演练一套太极拳需要持续运动一定的时间,是属于持续而适中的有氧运动,能够使动脉管壁的中层内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变薄,恢复一定的弹性。而一般性体育锻炼虽然有氧运动加强,但肢体与内脏承受的负担是加剧的。有研究表明,剧烈大强度的有氧运动后血清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反而升高,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3]。
本文结果显示,无论是太极拳组患者锻炼前后的超声检查结果对照,还是与非习练太极拳组患者的颈动脉超声表现作对照,太极拳组患者的颈动脉血管壁内膜中层厚径绝大部分有明显的变薄。这表明可能与长期习练太极拳对保持与恢复患者颈动脉血管壁的弹性与顺应性,阻止动脉管壁的继续硬化发展有良好作用有关。
[1] 杨春霞.太极剑锻炼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NO及血脂的影响[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3(4):93.
[2]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568.
[3] 沙鹏.太极拳锻炼对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一氧化氮及血脂水平的干预[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34):6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