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娟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河源 517000)
ET2008服装CAD系统是非常有特点的软件,追求功能与智能的平衡。其最大特点是它的“智能笔”功能,智能笔可以代替同类软件中28~39个功能[1]。例如,智能笔能够完成各种线条、曲线的绘制和调整,端修正,线打断、线连接,开省、转省,删除要素等功能,避免了频繁切换工具的操作,相当于设计同一款纸样,ET系统可以在时间上快15%~45%[1]。ET系统同时提供了一片袖、两片袖等模块功能,减少了许多机械性的劳动,从而大大提高服装打板的速度;此外,该系统还备有曲线库和附件库,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用,也可以把制作的模板储存起来备用。ET系统中提供的诸多智能化模块大大提高了制板的效率。
尽管ET2008服装CAD系统易学好用,给用户带来很多便利。但在实际制板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操作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有些是用户的操作误差,有些是系统本身设计不够完善所致[2]。如裁片无法加缝边、缝边无法连接,缝边混乱等问题。此类问题如果不能合理解决,将会影响工业制板最终成品的质量。经过大量的实践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系统中提供的某些工具进行调整,使问题得以解决;另一方面也希望软件系统的容错性能够进一步被完善,进一步实现ET服装CAD系统的智能性和实用性[3]。
ET系统采用的是净样打板方式,净板制作完成之后,需要对其加缝边,在用“缝份刷新”工具,系统自动进行加缝边时,有时会出现缝边断开无法连接的现象。产生此问题的原因是在断开的位置可能存在重复、重叠或超短的要素,靠人工检查或一条一条的删除是非常麻烦的。针对此问题,软件在设计时,考虑到调整方案,在菜单栏,依次选择检测→要素检测,系统会自动进行检测出非正常要素,将其删除,之后再用缝边刷新工具刷新,系统会做出调整,消除断开现象(图1)。
图1 缝边止口断开
在对裤子后片后裆弯进行放缝时,因为在腰端和裆底所加缝份宽度不一致,在加缝份时经常会遇到缝边线条混乱的现象。产生此问题的原因是与系统设置中反转角宽度设置有关,点击文件菜单栏下的系统设置→操作设置→反转角宽度,在翻转角宽度中设置的尺寸比要加放的缝份宽度大,此问题就可得以解决(图2)。
图2 裤子后裆弯缝份混乱
在ET系统中智能笔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使用智能笔可以完成要素的删除[1]。智能笔是我们在删除要素时最常想到的工具,但在具体制板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有些要素使用智能笔删除不掉的状况。例如衣片上的打孔标记、扣眼、扣子等要素。面对此问题,ET系统中提供了专用的删除工具,使用该工具可以删除画面中的任意要素(图3)。
图3 扣眼、打孔标记
省道转移根据款式需要有全省转移和半省转移。全省转移就可以通过“省道转移”工具,根据提示栏逐步操作完成,先确定新省线→框选所有参与转省的要素,右键结束→点击闭合前的省线→点击闭合后的省线→点击新省线,右键结束操作。在进行半省转移时,如果按照全省转移的方法操作,就会出现如图5中的结果。面对此问题,在确定好新省线后,再框选参与转省的要素,框选时只选择参与操作要素,注意不要多选要素,两条省边线和新省线都可以不在其内,按照此方法,就能够完成半省转移的操作,如图7所示。
图4 框选所有参与转省要素
图5 省道转移线条混乱
图6 框选参与转省要素
图7 正确的省道转移
样板在由净样板放成毛板后,为了确保原样板的准确性,在推板、排料、剪裁以及缝制过程中保持不走样、不变样,这就需要在毛板上作出各种标记,以便在各个环节中起到标位作用,样板上的对位标记通常有刀口和打孔两种[1]。在对一些部位加刀口时,操作上并没有出现错误,但经常会遇到出现红色圆圈的现象,说明该刀口是非正常刀口。解决此问题方法很简单,只需在菜单栏中点击检测→点击刀口检测,红色圆圈就会消除。
图8 非正常刀口
在ET系统中,在对裁片加缝边时,系统会自动生成布纹方向,产生的布纹是系统设置中默认的方向。当需要对布纹方向进行修改时,直接用“裁片属性定义”工具在裁片上拉出所需的布纹方向即可。可如果是对已经放过码的裁片更改布纹方向,按照上述方法操作就会出现如图9中的现象。新布纹方向生成,原布纹方向仍然保留在裁片上。面对此种状况,此时需要回到推板系统,点击“推板展开”工具,原布纹方向与纸样资料就会消除。
图9 重复布纹方向的裁片
ET服装CAD打板系统与同类产品相比有明显的优势,但任何好的系统都会有不尽完美之处,该软件在具体应用时还是不可避免会遇到操作上的误差与问题。究其原因,有些是使用者操作不当,有些是系统本身的容错性设计不够完善所致。针对该软件操作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摸索出了相应的调整对策,希望能够为该软件的操作用户提供参考。
[1] 张俊英,朱宏达.服装CAD应用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 张晓丽.服装CAD在服装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初探[J].江苏丝绸,2006(1):14-16.
[3] 陈丽艳.服装CAD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辽宁丝绸,200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