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维成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第一副总设计师

2012-10-26 03:05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2年6期
关键词:潜水器蛟龙载人

崔维成博士是国内外船舶力学界知名的专家、学者,优秀的归国人员,他在英国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毅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和工作条件,携妻回国。他长期从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研究,在完整和破损船体结构的极限强度预报、船舶结构的疲劳强度评估以及可靠性分析与设计等领域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现为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重大专项——深海载人潜水器的第一副总设计师。

崔维成善于迅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并抓住重点,率领团队开展理论与实验研究,并取得实质性进展,达到了有关方向的国际前沿,被国内外专家评论为“在所从事的各方面研究中达到了高水准”“善于发展自己的学术思想”等。由于崔维成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他已经成为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知名学者之一,同时也获得了国内领导机关和同行们的认可,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首批特聘教授、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央企业优秀归国留学人员、船总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江苏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等众多的荣誉和奖励,科研成果也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崔维成目前还担任无锡市兼职科协副主席,从事7000米载人潜水器研制后,编著了《走进深海大洋》的科普读物,发行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对宣传普及海洋知识和海洋国土观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与会议上发表了280余篇学术论文,论文为国内外同行所广泛引用。

在工程产品研制方面,崔维成首次把多学科设计优化(MDO)理论应用到载人潜水器的设计中,提高了设计水平。对于7000米载人潜水器来说,要求实现的功能和性能是多种多样的,如,它既要求有技术上的先进性,又要求有工程上的实用性;既要求布置紧凑以提高机动性,又要求有良好的可装配性和可维修性;即要求足够安全,又要求重量尽可能地轻。这些要求之间既充满着矛盾又涉及很多学科,如何建立它们之间的最佳平衡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技术问题。这也是潜水器设计中最为核心的技术。我国过去的潜水器设计基本上沿用基于经验性的方法,但崔维成敢于打破常规,他带领科研人员在国内外首次将多学科设计优化理论应用于潜水器的设计,平衡了不同要求之间的矛盾,贯彻了总师组提出的潜水器设计准则。

由于载人潜水器研制技术跨越难度大,崔维成一方面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另一方面千方百计邀请熟悉和了解载人潜水器的国内外专家为年轻设计师队伍授课,使设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在他的指导和带领下,原来“势单力薄”的队伍已逐步成长为拥有“精兵强将”的团队。崔维成经常组织团队成员交流思想,进行谈心,引导青年职工树立爱岗敬业、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忘以人为本,增强亲和力,开展各项活动,使大家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热情持续保持饱满和高昂的状态。

在海试任务中,崔维成总是身先士卒,主动请缨加入试航员队伍,每到一个新的海区,他都是顶着风险与压力第一个下潜,通过多次示范消除试航员的恐惧心理。作为“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他带领深潜团队发扬“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载人深潜精神,圆满完成了一次次的海试任务。由他负责的设计指标世界第一的7000米级“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2011年取得重大进展,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5188米的纪录;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第四次下潜任务时首次突破7000米,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20米,再创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已经成为与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并列的重大科技成就。

崔维成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和事业心,有很高的思想政治素养,他作风正派,治学严谨,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优秀学者,是青年科技人员的楷模。作为一名优秀的海归人员,崔维成用实际行动演绎着拳拳赤子爱国情。他心系民族大业,胸怀深海大洋,用一腔热血谱写着一曲载人深潜之歌。

猜你喜欢
潜水器蛟龙载人
蛟龙出海
“新谢泼德”亚轨道运载器载人首飞成功
海底蛟龙093A畅想
《无人潜水器检验指南》将于2019年7月1日生效
蛟龙,蛟龙!勇者无敌
蛟龙出海
我国首艘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在武船开工
“联盟”MS02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载人大戏再开场
载人火星何日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