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群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筹),浙江 杭州310023)
我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对残疾人参与全民健身予以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残疾人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丰富残疾人体育健身方法,培养体育骨干,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1]。特别是2008年北京残奥会和2011浙江杭州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上,残疾人运动员奋发拼搏的精神,使得正常人为之感慨和敬佩,同时也对残疾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让更多的人关心残疾人,走进残疾人的生活。残疾人作为社会组成的一部分,残疾人体育作为群众体育的重要组织部分,加速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
为此,对浙江省在校听障大学生体质健康进行测试,以求及时了解听障大学生体质健康特点,全面分析听障青年影响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确保他们能够体会和共享政府的关爱与关怀,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以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231名听障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了影响体质健康状况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了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实验、立定跳远、1 000 m(800 m)、引体向上、仰卧起坐、握力等体质健康指标测试。
1.1.1 性别比例。调查中男女比例分配及人数男生130名,占56.3%;女生101名,占43.7%。年龄主要集中在18~25岁之间,平均年龄20.87岁。
1.1.2 残疾原因。由于先天原因致残者22人,占9.5%;因为后天原因致残者170人,占73.6%;原因不明者38人,占16.5%;1人为缺失值,占0.4%。
1.1.3 残疾等级。听力障碍分为三个级别,一级为重度听力障碍人数有184人,二级为中度听力障碍有42人,三级为轻度听力障碍有5人。
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资料法、测试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根据研究的目的、内容和相关情况,制定了问卷调查表。
本论文根据测试要求进行测试,对听障大学生进行了身高体重指标、肺活量、台阶试验、立定跳远、引体向上、仰卧起坐、1 000 m(800 m)、握力等几项体质指标测试。
在统计分析中使用了Excel和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特殊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基本是每周2学时,一周一次大课,时间为90 min,与普通高职院校设置一致。从每次体育课活动持续时间看约有7成左右的学生能保证40 min左右的活动时间,其中听障男生锻炼的时间高于听障女生。按上课有效练习密度40%计算,学生在课堂上练习时间不超过45 min。现在推行的“快乐体育”在有效娱乐身心的同时,身体素质的练习却大打折扣,很难达到身体素质的提高。在调查中发现,听障学生最害怕的项目是长跑练习,对于不愿意参加耐力长跑练习,80%的听障学生回答怕苦、怕累、身体难受,枯燥、没兴趣。对于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多种原因进行选择时,听障学生中有58%选择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49%的学生选择怕累;6%的学生选择没有喜欢的体育项目;24.7%选择没有场地和器材。
笔者对影响听障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发现,自评自己“非常不喜欢”或“不太喜欢”体育锻炼,占18.2%;残疾学生喜欢体育锻炼的占总人数的34.3%,选择“一般,还行”占总人数的30.6%;选择“无所谓”占总比例的16.9%。有9.7%的学生每周参加3次以上课余锻炼,35.4%的学生每周参加1~2次,50.6%的学生每周一次课余锻炼,27.8%的的被调查听障学生明确表示“几乎不锻炼”。导致听障残疾学生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原因是“锻炼后肌肉酸痛,不舒服”,占总人数的26.8%,居第二位的原因是“没兴趣,不喜欢”,占总人数的18.7%。
除18名学生表示“不清楚”体育锻炼对自身的重要性以外,其余学生均表示体育锻炼对自身“重要”或“非常重要”。认为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不足或不清楚的学生有23人,占总人数的16.1%;认为自己参与体育锻炼能力“一般”的学生有103人,占72%;其余学生认为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非常强”(17人),占11.9%。有近九成的残疾学生对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信心不足。
表1 听障学生参与锻炼的频度、持续时间、强度和项目的情况统计表
当问及自身的残疾会对参与体育锻炼产生影响吗?认为“绝对有影响”和“有影响”的占27.3%;表示“不清楚”的占39.2%。认为“没有影响”和“绝对没有影响”的仅占33.6%。在问及“影响你参与体育锻炼的最大障碍时”有35.5%的选择“经常身体不适,无法参与体育锻炼 “和22.6%选择“场地、设施不足”。有关听障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度、持续时间、强度和项目方面统计结果如表1。
以浙江省特殊教育职业学院高职听障学生体质测试结果与浙江省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比较,剖析听障大学生体质状况。
表2 听障大学生各指标测试结果
表3 听障大学男生与正常大学男生各项指标差异显著性检验
表4 听障大学女生与正常大学女生各项指标差异显著性检验
从表3、表4可以看出,听障大学生在与正常大学生的体质测试结果比较,各项指标都低于正常大学生,其中身高、体重、立定跳远差异不明显,肺活量、台阶试验、1 000 m、800 m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见听障大学生在心血管功能及耐力项目上明显差于正常大学生。
在问卷调查中也了解到,听障大学生来自以偏远农村比例较多。听障学生家庭中一家多残、单亲、离异的家庭的比例很高,两个以上子女的占到87.6%,独生子女的家庭仅占到12,4%,高达68.6%的家庭有二个孩子,三个孩子的比例也高于独生子女达到16.3%,四个孩子的家庭有2.0%,五个孩子的有0.7%,这在正常学生很少出现的四个、五个孩子的家庭,残疾孩子家庭出现的比例比较高。在生活费开支调查中发现听障青年学生每月的生活费在200~500元的比例高达50.3%,这个数字远低于正常学生的平均水平;只有6.0%的学生每月生活费可以达到1 000元;500~1 000元占13.2%;200元以下占到16.6%。每月生活费低于500元的听障学生比例达到66.9%,特别是生活费每月低于200元比例占到16.6%,可见这个比例明显偏高。在浙江省这样一个经济富裕、人们生活水平较高的一个省份,听障青年学生家庭的总体的经济是处于较低层次的,可见经济条件影响到了他们的营养状况,大多数家庭只能给予听障青年学生最基本的物质保证。
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大多表现为厌烦、郁闷,常处于一种被动学习、无可奈何的状态,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可言,在行为上往往表现为情绪低落、沉默寡言、孤僻自怜、自信心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常常表现为学习过程中受到挫折,容易在学习上丧失自信,产生自卑心理。他们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与正常人作比较,过低地评价自己,长此以往,自卑感越来越强。特殊学生好胜心强与猜忌心强并存,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滋生对他人的嫉妒。再者,社会对残疾人还是存在这样那样的偏见,不理解、不接纳、排斥等,造成残疾人与正常人沟通缺乏,导致残疾人不愿意或很少主动与正常人交往。
在研究中发现,不同年龄影响了听障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听障学生随着学历的提高,年龄的增加,体质健康状况逐步上升。究其原因,由于听障青年学生特殊的生理状况,导致他们在和同年龄段的正常学生的认知上相对滞后,外界信息的获取远不如正常学生那么容易和方便,所以他们的信息量较正常学生少之又少。随着年龄增长,各个方面的知识积累和正常学生相差的距离越来越大,认知水平也和正常学生产生一定的距离。听障残疾学生相对活动空间较小,社会互动比较缺乏。加之,特殊学校为了学生安全起见,大多采用封闭式管理,更加限制了其交往的范围,交往对象也大多局限于听障学生之间。听障学生狭小的生活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其社会经验的增长,并进而影响其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钟毅平等人(2006)的研究结果表明:听障学生与正常学生的在智力、年龄完全匹配的条件下,两者的社会认知能力及观点采择各项子任务都存在十分显著的差异,且前者在各项子任务上的得分都要远远落后于后者。造成显著差异的原因可以归因于听障学生的社会互动经验[2]。随着年龄和学历的增加,听障学生对很多原本在相对年龄较小的时候就该认知的,才逐渐得到认识、认知、了解、理解,对他们在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上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对听障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产生了影响。
在调查中发现,特殊学校体育场馆和器材严重不足,特殊教育学校有篮球场和乒乓房比较多,但几乎很少有学校建有标准的400 m田径场,极少有学校铺塑胶跑道,大部分学校的体育馆是简陋的风雨棚或与食堂共用,没有游泳池(馆)。从全省范围来看,到2009年,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场馆相对匮乏。由调查来看,城市有80%体育场馆不达标,农村有47.1%不达标[3]。由此可见,听障学生在学校期间,可以进行锻炼的项目、锻炼的场所等是比较有限,从而导致听障青年学生在学习期间锻炼的习惯没有得到有效培养,大多数学生只在体育课参与运动,课后基本不动,导致体质下降[4]。与杨志勇、王志斌研究的《张家口市聋哑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中认为影响聋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是缺乏残疾人锻炼的场所,缺乏适合残疾人锻炼的器材和场地等结论也是一致的。
听障学校和正常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一个是课程设置传统,没有按照大学俱乐部形式或者选项课形式开课,导致不论喜欢与否大家一起上大课,导致一部分学生兴趣不高。特别是男女混班上课,导致听障女生上课练习密度练习时间跟不上男生,明显偏少偏低。再者课程内容上看,听障学校基本是沿袭过去的老一套,田径为主,三大球为辅,二小球的体育教学格局,新兴的、多元化的体育运动项目都没有引进残疾人学校,导致残疾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的东西重复严重,兴趣大减。
在问及娱乐活动,绝大多数的听障学生选择上网QQ聊天或网游或网购,极少数同学自觉进行课后体育锻炼。高达92.7%的听障学生“天天上网”,上网途径有电脑、手机、电化教室等,63.5%的听障大学生表示“手机QQ从早挂到晚”,手机包月上网流量5~20元不等。35.2%的听障学生表示经常玩游戏,95.2%的听障学生都进行网购过。由此可见互联网络发达、手机上网便利、网购便捷、网络游戏盛行等等都影响或阻碍了听障大学生进行长时间的体育锻炼和大运动量。再者在调查中发现,特殊学校总体学业比较轻松,学生普遍压力不大,与目前全国唯分数至上的普通学生学业压力巨大形成鲜明对比,以至于在学习之余有大量空余时间的听障学生,由于生理上、心理上的缺陷等原因,缺少同伴,交流圈狭窄,也是导致他们在寻求消遣途径上选择最为方便简洁的网络世界,寻求精神寄托或与外界没有界限的交流。
4.1 听障大学生总体体质较正常学生差,各项测试指标成绩均低于正常大学生体质指标,身体形态指标差异不大,其中心血管机能指标与正常大学生存在明显差异,耐力性素质较差。
4.2 影响听障大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的因素:①从人口统计学意义上看,听障孩子家庭人口多,负担过重,经济状况欠佳,营养提供不足。②特殊学校体育场馆和器材严重不足。③特殊学校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实行选项教学或俱乐部教学。④听障大学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引起的认知滞后,自信心不足,体育锻炼观念不强。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自身残疾带来不便影响其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⑤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听障学生在封闭单一的社会活动中得到信息交流途径,导致沉湎于网络时间过长等因素。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 钟毅平,谭千保,方柳.听障学生与正常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1):73-75.
[3] 肖丽琴.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05.
[4] 刘海群.浙江省听障青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
[5] 赵忠伟,李英玲,刘瑞平,郑宏.高校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与体育课程干预手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2).
[6] 司琦,刘海群.听力残疾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心理影响因素分析[C].第三届全国残疾人体育科学报告会论文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