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进峰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因此物理教学也就必须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殊教学方法,成功的物理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教师能很好地掌握这种教学艺术,课堂教学就能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物理教学实践中,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和独立思考是物理教学艺术中的重要环节,现就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效果探讨如下。
一、改变授课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
一些教师在课堂中讲授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把所有教学内容都讲得清清楚楚,不给学生留一点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其实,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只是将学生的头脑当作一个容器,学生只能被动接收,没有回味的时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教师应尽可能地掌握相关的背景材料,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变化过程,认真改变授课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如在教学“光的折射”现象时,按实验要求让学生亲自试验观察结果:“当水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像这样的通过实验结论引出了折射定律,学生是很容易理解并牢牢记住的。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知识教学过程,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动力,这样才能产生教学艺术的效果。
二、摒弃传统模式,大胆尝试创新思维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思维往往习惯于求同性、定向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创新思维。在物理教学中运用一题多解型习题的讨论恰恰是实现这种目标的有效途径。教师必须选择好具有几种较典型解法的例题,在习题课上让学生展开讨论,寻求不同的解法。例如判断球的空、实心问题,就可通过比较密度、质量、体积等多角度、多思维去解题,然后让学生讨论比较各种方法,在讨论中,通过对一道题多解法的比较,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妙处,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回答问题以解惑,是教学的重要人物之一。一个优秀教师,不仅欢迎学生提出疑问,热情解答这些疑问,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质疑,是物理发展的一个动力,是创造意识的具体体现。
三、用悬念感来引发学生的思维
设疑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在新课中一种最简单的设疑方法便是在前一节课结束之际,针对新课的中心内容,提问设疑,让学生有一种且听下回分解的心境,把课上的思维活动延伸到课后,特别是对每周仅有3节课的物理来说,让学生在课堂外有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去思维、去探索,能大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讲初中物理《机械运动》时,首先让学生思考三个问题:①平时我们能不能抓住向你飞过来的子弹?②那么要随手像抓一只昆虫一样,抓住子弹你有没有办法?③书上引言中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通过设疑,让学生激起兴趣,引发思维,让学生扮演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让学生主动质疑,尊重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欲深化探究课题,惟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怀疑,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反思与感悟,才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中有时故意引用错误的概念或教学方式去解题,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疑;教学中注意讲清科学家探索真理、发现真理的思路,用科学家的事例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一些定论质疑。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启发学生大胆质疑和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大胆想象,主动思维的创造意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如何让学生知道大胆质疑是认真学习的表现。这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一种表现。
五、培养学生独立地思考
从发展的角度看,没有任何目标比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更为重要。其中,独立思考应是核心和前提。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地思考,也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出精心备课外,还应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如教学《密度》时,就可以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相同颜色的金属块,说鉴别物质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案;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能够改变,分别测出每一种物质几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对于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最后通过试验得到结论。当实验探索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总之,创新思维是发展的基础,大胆质疑是发展的途径,独立思考是发展的关键,三者互相依存。物理教学的艺术就在于使之三者能协调作用,共同进行学生素质的发展。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住这一结构,才能发挥出最美的教学艺术效果,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信阳市潢川一中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