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可行性分析*——基于用户接受的实证研究

2012-10-23 05:16:36邢文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图书馆建设 2012年4期
关键词:易用性问卷图书馆

邢文明 司 莉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在Web2.0环境下,以用户为中心、鼓励用户参与信息组织的理念迅速普及。用户成为网络的中心和主体,用户原创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s,简称UGC)不断增加。由于越来越多的用户投入到网络信息的创建、组织和传播过程中,因此对网络信息组织的主体、内涵、方式等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献[1]、[2]分别对Web2.0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信息组织模式进行了探讨。然而该模式是否得到了用户的接受与认可?用户对信息组织的参与意愿、参与程度与满意度如何?本文将针对这些疑问进行研究。

1 研究基础

当前,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研究尚未引起学术界的普遍重视。而关于用户接受与采纳信息技术的研究已较成熟,并形成了众多的理论与流派,如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简称TRA)、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简称TPB)、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简称TAM,亦称技术接受理论)、任务技术匹配理论(Task-Technology Fit,简称TTF)及技术接受与使用的统一理论(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简称UTAUT)等[3]。不少研究者基于这些理论对公益性信息服务系统的用户接受进行了研究。例如,李武以UTAUT模型为基础,构建了科研人员接受OA(Open Access,开放存取)知识库的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4],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5]。靳洪俊对用户接受移动政务的影响因素作了探究[6]。张新宇和罗贤春认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影响用户接受和使用政府门户网站的决定性因素,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必须遵循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原则[7]。综观这些理论和研究成果可知,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影响用户接受IT技术的关键因素。所谓感知有用性,是指个人认为使用某一特定的系统将提高其工作绩效的程度;感知易用性,是指个人认为使用某一特定系统将带来的身心上的省力程度[8]128-129。此外,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内,用户满意是衡量信息系统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有研究者指出,技术接受理论和用户满意理论各有优缺点,但如将两者结合起来,则可以很好地弥补各自的不足,既能改进用户满意理论的预测价值,也提高了接受理论的实用性[9]。本文以用户接受理论为基础,结合创新扩散理论和用户满意理论进行实证研究,以验证用户对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接受度与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可行性。

2 调查设计

2.1 问卷设计

为了解和验证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可行性,笔者设计了“Web2.0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满意度调查表”。该调查表主要包括5个部分:用户背景信息;用户对Web2.0相关技术的了解与使用情况,以了解其是否具备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能力与基础;用户对图书馆信息组织的认知、参与意愿等信息,主要是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和主观规范等方面了解用户是否接纳该模式;用户对武汉大学图书馆当前推行的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方式的满意度情况,这是从用户满意度视角了解用户接纳度;开放式问答题,以了解用户对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还有哪些意见与建议。

2.2 调查对象与方法

通过访问武汉大学图书馆网站发现,该馆已运用了标签、评级/评论等Web2.0技术,以支持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因此,本文以武汉大学在校师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实地问卷调查法。在武汉大学图书馆及各院系资料室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并现场回收,调查时间为2011年4月25—26日。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问卷的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2份,剔除存在作答不完整和前后矛盾等问题的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278份。问卷回收率为97.3%,有效率为92.7%。

3.2 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在统计分析之前,我们对问卷进行了质量检验。量表内部一致性一般用Cronbach α系数来检验,Cronbach α系数大于0.65即可接受。经检验,本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均大于0.8,整个问卷的α(信度系数)值为0.874,表明本次调查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3.3 调查样本情况

在回收的278份有效问卷中,共有男性用户119人,占42.8%;女性用户159人,占57.2%。用户学历水平、学科性质、年龄段等信息见表1。

表1 调查样本明细表

由表1可看出,接受本次调查的用户群体的学科背景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科、工科、医学;用户背景包括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教师,且都有一定比例。该调查基本上涵盖了武汉大学图书馆当前服务的各类型、各层次用户。

3.4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3.4.1 用户对Web2.0相关技术的了解与使用情况

博客、微博、维基、标签、社会性书签等是当前较公认的能支持用户参与信息组织的Web2.0技术,用户能够了解和使用这些新技术是他们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前提和基础。表2调查了用户对Web2.0技术的了解与使用情况。

笔者将选项“较熟悉”和“熟悉”归为了解,将选项“经常”和“偶尔”归为使用过。由表2数据可得出:(1)用户对每种Web2.0技术的了解与使用程度大致相同(熟悉程度比使用程度略高);(2)用户对这些Web2.0技术的了解与使用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博客、微博、维基、标签、社会性书签,这与相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是相同的[10];(3)用户对这些Web2.0技术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使用,其中对博客、微博、维基3种技术的了解和使用比例都达到了50%以上,这表明用户具备了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实践基础。

3.4.2 用户对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认识与评价

感知有用性是用户是否接受信息系统/技术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部分调查用户对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有用性的认识与评价,了解其是否得到了用户的接受与认可。

表2 用户对Web2.0技术的了解与使用情况调查表

(1)用户对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重要性的认识(见表3)

表3 用户对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重要性的认识调查表

感知重要性是形成感知有用性的重要前提和动因。由表3可以看出,用户认为有必要参与信息组织的方式依次为:为书目加标签/评级/评论(90.28%)、参与网络信息资源推荐(89.31%)、利用网络书签收藏信息(88.85%)、参与编目(76.62%)、为博文加标签/评论(71.08%)、书目信息的“顶/踩”(60.43%)。认为这些方式有必要的用户比例均达到了60%以上,而认为没必要的用户比例均在10%以下,可见大多数用户认为这些参与方式是有必要的。

(2) 用户对由用户参与的信息组织项目的有用性的评价(见表4)

表4 对用户参与信息组织结果的评价调查表

认为对自己有帮助既是感知有用性的基础,也是影响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意愿的因素。由表4可知,用户认为对自己有帮助的项目依次为:其他用户添加的标签/评级/评论(91.37%)、其他用户添加的书目信息(87.41%)、其他用户推荐的网络信息资源(87.05%)、其他用户的网络收藏信息(78.05%)、其他用户为博文加的标签/评论(72.66%)、其他用户对图书及其他信息资源的“顶/踩”(61.15%)。认为这些内容对自己有帮助的用户比例均达到了60%以上,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用户对其的感知有用性。

(3)用户参与信息组织能给其自身带来的帮助(见表5)

这是一道多项选择题,目的是了解参与信息组织会给用户带来哪些帮助。据统计显示,给用户带来的帮助依次是:信息选择利用(53.87%)、信息发现(25.60%)、信息评价(20.54%)。可见在以上帮助中用户较认可信息选择利用和信息发现。

表5 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意愿调查表

(4)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意愿情况

参与意愿是实际参与行为的前提,也是用户接受理论中主观规范的具体体现。同时,用户参与意愿的强烈程度反映了其对不同参与方式的感知有用性与易用性的认识。由表5的数据可以看出,按用户参与意愿的强烈程度,其认为有用与易用的参与方式依次为:为书目加标签/评级/评论(75.90%)、参与网络信息资源推荐(71.23%)、利用网络书签收藏信息(65.82% )、书目信息的“顶/踩”(55.03%)、为博文加标签/评论(54.67%)、参与编目(51.44%)。愿意以这些方式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用户比例都达到了50%以上,说明用户对这些方式都有着较高的参与意愿,也验证了这些方式的用户感知易用性。

联系前文,用户认为较重要的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方式与参与意愿度较高的几种方式基本吻合。可见,用户对参与方式的重要性认识与其参与意愿存在着联系,图书馆应探索并采用读者乐于接受的参与信息组织的方式。

3.4.3 对武汉大学用户对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现状的了解与满意度调查(见下页表6)

用户满意是形成用户实际行为的直接前提,其主要根据信息系统的质量,包括系统的有用性、易用性和系统信息的质量等[8]161-163。由表6可以看出,对各种参与方式选择“不了解”的用户比例均超过了60%,而对这些参与方式选择“从未参与”的用户比例接近80%。大部分用户对以上列举的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方式并不了解,参与程度也不高,因而无法进行满意度评价。对调查问卷的统计也证明了这一情况,如对“在图书馆OPAC(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中添加标签”选择不了解的221份问卷中,有110份问卷未做出满意度评价,占49.77%。可见,图书馆对用户参与信息组织方式的宣传不够,导致很多用户对其并不了解。

3.4.4 用户所希望的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方式

表6 对武汉大学用户对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现状的了解情况与满意度调查表

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目的是集思广益,以了解用户认为能够使其更好地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方式。在调查中,共有45位被调查者发表了意见,除少部分不具有针对性外,大部分建设性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大部分用户希望图书馆能够多举办一些信息组织方面的讲座与培训,普及相关知识,介绍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方式、方法,以便于他们参与信息组织。

(2)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的环节中应引入用户参与机制,采购图书时要参考网上书店的评论信息或让用户对拟采购的图书进行投票,等等。

(3)图书馆OPAC可以链接豆瓣网或网上书店的标签、书评等信息,供用户参考;根据用户标签向用户推荐资源,并根据添加的标签建立用户关联,这样可以增强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积极性 ;改善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体验,如美化界面、利用即时通讯技术及时解答用户疑问等。

(4)在当前图书馆信息组织方式的基础上,对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使之真正受到用户的喜爱。

4 结论与改进建议

4.1 调查结论

(1)据调查显示,超过43%的用户对博客、微博、维基、标签等Web2.0技术已较为熟悉,超过36%的用户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些技术。可见,对于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用户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基础与能力。

(2)用户比较乐于参与较简单、容易且对自己有所帮助的信息组织方式,如添加标签/评级/评论、信息资源推荐、网络书签收藏等。这一现象符合人类行为的省力原则,即期望用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收益的心理和行为趋向。

(3)调查数据显示,60%以上的用户认为所调查的参与信息组织的方式有必要,超过50%的用户愿意参加调查问卷中提到的图书馆信息组织的方式,认为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会对自己利用图书馆有所帮助的用户比例也达到了60%以上。可见,绝大多数用户认可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方式,愿意参与其中,并认为其他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成果会对自己有所帮助。

(4)在接受调查的用户中,62%以上的用户对现有的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方式不了解,接近80%的用户未参与过所列举的图书馆信息组织方式,显示出用户对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现状的了解与参与程度不够。然而,在对用户参与的图书馆信息组织效果的满意度作出评价的用户中,绝大部分都有着较高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4.2 改进建议

(1)重视对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宣传 图书馆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对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宣传和推广,如通过图书馆网站以新闻、图片、视频等用户易于接受的形式向其进行介绍;在馆内外发放宣传单和使用手册,向用户介绍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重要意义,等等。使用户了解并熟悉该模式,从而达到广泛参与的效果。

(2)重视对用户的培训教育 由于用户的信息能力、专业背景各异,参与信息组织的目的和动机也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图书馆等信息机构对用户的信息行为进行引导和控制,以保证其所参与的信息组织的质量。在图书馆以往对用户的培训教育基础上,加强对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培训工作,一是普及信息组织的相关知识,二是传授参与信息组织的相关技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

(3)重视参与方式的友好性与易用性 用户界面的友好性与易用性关系到用户是否愿意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相关研究表明,系统是否简洁易用对图书馆网站的满意度具有决定性作用[11]。笔者通过访问各高校图书馆的网站发现,虽然不少图书馆已提供了用户参与信息组织的方式,但在易用性和用户体验方面做得还很不够,这也是用户参与度不高的原因之一。图书馆应本着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构建参与信息组织的平台。一方面要从方便用户使用的角度进行平台建设,另一方面要不断地对平台进行优化,将技术很好地嵌入到各种服务中,以方便用户使用,创造良好的用户体验,从而提高用户参与信息组织的积极性。

(4)制订完善的激励措施 尽管调查表明,多数用户都对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有着较高的认可度和参与意愿,但这并不能说明用户必然会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搭建并不断完善图书馆2.0网络平台是前提条件,如何鼓励和吸引用户参与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才是关键[12]。例如,中文知识共享平台“百度知识掌门人”(http://zhishi.baidu.com/)与“雅虎知识堂”(http://ks.cn.yahoo.com/)等网站以积分与等级为主要激励方式,显著提升了注册用户的参与热情和数量。因此,完善的激励机制与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是促进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组织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鉴于图书馆的公益性质,应采取以精神奖励为主的方式吸引和激励用户参与信息组织。可借鉴其他Web2.0网站的成功经验,综合采用积分与等级提升、权限提升、排名提升及积分兑换等多种方式激励用户。

(5) 促进用户群体关系和交互关系的建立 “人气”是衡量虚拟社区价值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单个、松散甚至不可见的用户和资源往往不能发挥足够的影响力而具有价值,而那些凝聚起来、有共同价值观并交流紧密的各种群体及其行为,却能因聚集效应发挥重大的作用,提升虚拟社区的整体价值[13]。在有关虚拟社区的研究中,已经有学者注意到社区人际关系网络所蕴含的社会资本是促进社区成员参与和贡献行为的重要因素。Koh J 与Kim Y G于2004年对虚拟社区成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发现,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活动能激发更多的社区成员参与社区知识共享活动和促进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活动质量的提高,并进而增加虚拟社区成员的忠诚度[14]。在实名制虚拟社区中,归属感、联系动机、兴趣对问答频率和问答质量有正向显著的促进作用,信任对问答质量有促进效果[15]。因此,图书馆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加强对用户的吸引力。

[1]赵春琳.Web 2.0环境下基于用户参与的信息组织研究[J].中国索引,2010(1):27-31.

[2]陈红艳,司 莉.Web2.0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信息组织模式建构[J].情报资料工作,2011(3):62-66.

[3]余 娟,王作铁,李 冰.信息技术用户接受研究概况分析及展望[J].绥化学院学报,2011(2):60-61.

[4]李 武,卢淑静.构建科研人员接受OA知识库的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2):73-76.

[5]李 武.科研人员接受OA知识库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57-66.

[6]靳洪俊.用户接受移动政务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09.

[7]张新宇,罗贤春.基于用户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的政府门户网站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8(2):14-17.

[8]克斯罗蓬.信息资源管理的前沿领域[M].沙勇忠, 王怀诗, 刘 宁,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9]Wixom B H, Todd T A.A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of User Satisfaction and Technology Acceptance [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05(1): 85-102.

[10]2007—2008年中国维基发展及营销模式研究报告[EB/OL].[2011-09-17].http://report.iresearch.cn/Reports/Free/1146.html.

[11]许应楠,甘利人.图书馆网站用户技术接受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网站为例[J].现代情报,2010(8):3-7.

[12]黄 敏,都平平.Lib2.0用户参与激励机制初探[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2):60-65.

[13]刘高勇,汪会玲,胡吉明.基于用户聚集的虚拟社区价值提升[J].情报科学,2009(4):499-502.

[14]Koh J, Kim Y G.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 An E-business Perspective [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4(26):155-166.

[15]孙 康, 杜 荣.实名制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10(4):83-87,92.

猜你喜欢
易用性问卷图书馆
政务软件易用性评测探究
电子测试(2022年8期)2022-05-30 07:44:22
图书馆
小太阳画报(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网站易用性评价调查问卷
问卷网
飞跃图书馆
移动应用界面动效易用性研究
工业设计(2016年6期)2016-04-17 06:42:41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去图书馆
读者消费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