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茶三问

2012-10-23 00:33喻丹吴文仙
当代贵州 2012年5期
关键词:湄潭茶业茶艺

文Ⅰ本刊记者 喻丹 吴文仙

黔茶三问

文Ⅰ本刊记者 喻丹 吴文仙

千亿黔茶目标的实现,必须伴随着这样的三个转换:增长方式从单纯的产品价值转换为品牌价值,功能价值转换给符号价值,实体的物质价值转换为虚拟的精神价值。

过去5年里,贵州茶叶面积从几十万亩发展到近400万亩,成为全国第二大茶业大省。图为茶农在精心培育茶苗。(李乃华/摄)

一问品牌:何为黔茶?

截止2011年12月5日,贵州茶园面积386.7万亩(投产茶园160万亩),占全国茶园面积12%,面积排名全国第二、绿茶省份第一。

2011年,贵州茶叶产量5.23万吨,综合产值51.6亿元人民币,比2010年增长60.4%。

至2012年末,贵州茶园面积将达到500万亩。

到2015年,这500万亩茶园均进入开采期。

从种植面积上看,贵州已是种茶大省,在规模和影响上正悄然上位。

黔茶出山,其势勃勃。

何为黔茶?

在黔茶每年以50万亩的面积不断高速扩张的同时,尚没有一款黔茶品牌真正占领国内市场。

贵州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徐嘉民认为,经过近年来“贵州绿茶·秀甲天下”区域公共品牌的建设之后,区域品牌表现较为优异的黔茶有:

都匀毛尖茶品牌,湄潭翠芽茶品牌,凤岗锌硒有机茶品牌,石阡苔茶品牌,梵净山翠峰茶品牌,贵定云雾贡茶品牌,雷山银球茶品牌,瀑布毛峰茶品牌。

在这些品牌中,都匀毛尖虽然1915年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举成名,并在上世纪80年代登上全国十大名茶榜单,但它的品牌影响力却远逊于其品质。

雷山银球茶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被指定为外交部礼品茶,但在市场中声名并不显赫。

湄潭翠芽的诞生与浙大西迁湄潭、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有很大的关系。在上个世纪90年代,湄潭举全县之力打造湄潭翠芽品牌,并在2011年末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填补了贵州茶叶无驰名商标的空白。

徐嘉民观察,凡是公共品牌建设得好的区域,其茶园面积相应发展迅猛,产业竞争力与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他举湄潭翠芽为例,自确立以“湄潭翠芽”为公共品牌以来,湄潭县在品牌的建设、维护、提升上下了大功夫、花了大力气,随着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培育了“兰馨”、“栗香”等茶叶企业。2011年4月12日,湄潭县接到“201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评估结果,“湄潭翠芽”品牌评估价值9.03亿元

贵州茶叶区域品牌的成长给贵州茶叶品牌崛起带来了希望。

但省农委农经处认为,贵州茶叶品牌整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公共品牌整合力度不够,表现在:茶叶的宣传推介仍局限在省内和省外的专业博览会,目标市场所在的大中城市和连锁店、专卖店等持久宣传推介窗口,未能有效覆盖有序跟进;茶叶营销企业较少,茶叶还主要集中在产地交易、省内门店销售;与此同时,品牌主体常常被忽略,致使品牌湮灭于品类之中。

徐嘉民认为,贵州茶叶公共品牌整合虽才起步,但很快将进入快速发展期。“规模形成之后,内部品质与外部要素相结合,黔茶品牌肯定能撕开一个口子,在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立足。”

二问产业链:千亿产值目标可行?

一片茶叶,千亿产值?

茶业的产业延伸性很强,茶叶、茶旅、茶馆、茶叶深加工……都足以形成对茶业产业的支撑。

滇茶可以作为一个比较。云南已经发展了500多万亩茶园,首家提出了千亿茶业的目标。

徐嘉民在《黔茶实现千亿产值观察报告》中分析了黔茶千亿的可行性,一个重要的证据是,黔茶产业链条已经形成。当前黔茶态势可以佐证他的观点:“十一五”期间,贵州注册茶业加工企业有683家,资产总额29.8亿元,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8家,省级龙头企业75家,5家企业进入全国年度茶叶百强。全省加工规模速度扩大迅捷,已经有了完整体系的茶叶标准技术规程,系列拳头产品初具规模。黔茶已经初步实现了综合性开发与多元化开发。从春茶生产到春夏秋三季生产,从茶叶单一加工到将茶枝、茶籽变废为宝,从以绿茶生产为主到红茶、白茶、黑茶多样生产,从茶叶加工到茶多酚、茶饮料多元开发,茶叶综合利用价值大幅提高。

黔茶生产的产业链已然,而茶叶消费的链条却并不平行。举贵州茶馆为例:贵州现有茶馆1000家,其中规模茶馆300家,与四川茶馆15000家、规模茶馆6000家相比,数量少,规模小,消费带动能力弱。省茶馆业协会副会长王亚兰认为,相比贵州茶业生产领域迅猛的势头,贵州茶馆业“起的晚、走得慢”,茶馆经营缺乏专业服务和文化积累,茶艺专业人员匮乏,高级人才更是寥寥无几,对茶文化的普及和茶叶消费的带动都很乏力。

尽管如此,贵州茶界人士依然信心百倍,徐嘉民做了一个千亿产值构成分析与测算:2012年,全省茶园面积将突破500万亩,2015年这500万亩茶园全部进入开采期。以亩产6000元计算,茶农茶青收入可达300亿。通过初加工、深加工、精加工三个环节,第二产业增加值也将达到300亿元。在茶园观光、茶旅游等服务业环节,增加值不会少于400亿元。再加上茶叶专卖店与茶馆营业收入,共计达到并超过千亿,是“可以实现的目标”。

三问文化:用什么照亮黔茶的前程?

2011年末,由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贵州省茶叶学会联合发起的首届贵州茶业经济年会在贵阳召开,评选出了10位“2011贵州茶叶行业经济年度人物”、 8位“十一五贵州茶产业发展特别贡献奖”、 72位“十一五贵州茶产业发展贡献奖”、 9个“十一五贵州茶产业发展团体贡献奖”。

经济年会开幕的第二天,有一场“贵州省茶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茶商们集体缺席,无一人参与。虽不能据此说他们缺乏文化的战略眼光,但也可以看出,在当下贵州茶业到达一个关键节点的时候,茶的经营者们尚未真正认识到茶叶是一种文化属性极强的商品。贵州茶业要转型升级,根本在于从产品营销转为文化营销,而此时黔茶方能真正为世人所接受。

有一场中韩茶艺交流反证了当下黔茶的文化含量:

2009年的夏天,在贵阳黔灵山弘福寺内熙园茶楼,来自韩国三鼎茶社的会员与熙园茶楼互磋茶艺。在双方互献茶艺之后,熙园茶楼经理李花噙着泪表达她的感受:“看了人家的茶艺,我想哭。”

这是中韩茶文化在贵州的首次交流与碰撞。

此次来黔的韩国的茶艺师,均年逾不惑或近于花甲。然韩方茶艺师一出场,便带出一串惊叹。那位走在前面的长者,银发红颜,一袭白衣,淡绿长裙,款款行来,让人茶未饮而心先醉。

韩国茶艺表演开始,只听一个小铜器的敲击,敲一下,间隔数秒,再敲一下,连击三次。声音清脆,余音久久不绝,三声之后,奉茶人与喝茶人仿佛与俗世隔断,进入一种静谧而简雅的意境。茶艺师盘膝而坐,程序复杂而井然、动作优美而柔缓,取茶具、置茶叶、倾茶汤,极为专注,每一个动作做完,必回归于初始状态,双手叠加于小腹前,目似垂帘,神态庄敬。奉茶于客人,主客相视微笑,躬身行礼,方始饮茶。饮茶时,先闻茶香,神态陶醉而虔诚。茶毕,击铜器三下。整个过程辅以音乐,悠扬悦耳,舒缓动人,如春风拂过,节奏、韵律与茶艺的表演融为一体。

韩国茶师在此中营造的“和、敬、俭、真”的哲学理念与意趣境界,让观者不知不觉间便沉浸其中。

这便是韩国的茶艺,融烹、煮、泡、饮为一体,是饮茶,更是修炼。品一次茶,就是一次精神的澡雪;品一次茶,就是一次心灵的洗涤。与其说是品茶,无如说是品人生。

比之于韩国的茶道,我们的茶艺表演虽然热闹然而更显粗糙,熙苑茶社一群年轻姑娘献演的苗族歌舞茶艺和中式旗袍茶艺,多重形式的悦目,却乏于内涵的赏心,过于花俏,失之浮躁,缺乏打动人心的内在力量。其实,中国传统的茶道,融儒、道、佛一体,讲求自然与人文的并重。而到了当代人手中,却只顾着茶、器、水的高档稀罕,或流于形式的喧闹与华丽,于传统不过弃精髓而取皮毛罢了。

在此次茶文化交流会上,韩方代表介绍,在韩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有专门的茶文化课程。

此次以茶会友表现出的中韩茶艺的差异,表面体现为某种形式的差距,根子是思想文化的差距,现实中则是文化政策的差距。

据茶文化研究者周开迅观察,近年来,对黔茶的投入,多集中在生产销售过程,对文化的投入“几乎为零”。“贵州不仅是茶的发源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周开迅呼吁,尽快在全省开展一次全省性的茶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为茶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提供真实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策划出版贵州茶文化系列丛书;依托民国中央实验茶厂等遗址,在湄潭建设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

在黔茶的品质正在逐步为世人所认同的时候,黔茶的文化内涵也应该一并走向前台。

从2007年出台《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到2011年省委、省政府将茶叶列为加快培育发展的十六个重点产业之一,5年蓄势,贵州茶业雄心勃勃,希冀在“十二五”末完成茶业大省的蜕变,迈进茶业强省阵营。

贵州茶业的长途跋涉,需要高举文化的火把照亮前程,惟有如此,黔茶之路才能走得更好更快更长。

(责任编辑/ 付 松)

猜你喜欢
湄潭茶业茶艺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湄窖酒业大事记
青砖茶 良心做——湖南伟仁永巨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校园茶艺飘香
鉴赏
试析茶艺表演中舞蹈元素的文化表达
办好茶艺技能大赛推动茶艺教学发展
黔北湄潭翠芽 明前品质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