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睿可
我原是为了欣赏它的美而去的。它是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青睐的对象,是诗人笔下不朽的形象,是画家画布上栩栩如生的景物,它有一个优美的名字—梅。
沉浸在书画中久了,越发对它的坚强钦佩不已。看着它的形象一遍遍地描摹于画纸,一遍遍地再现于书籍,那种亲自感知它的愿望就愈发强烈。我想若非亲眼所见,仅靠那些描述,是无法窥探到它的全貌的。
那是一个寒冷的早晨,我透过窗看见院中的桂花早已凋零,心想:梅花定不会如此轻易地逝去。可我未想到,当我费尽周折,满怀希冀地来到梅树下时,看到的竟是满眼的落花。
那些落了地的梅花,早失了那份清高与纯洁,多数已变得污浊不堪了。另有不少的花,花瓣已经残缺了,周围只留下一点点花的碎屑,想必是遭受了辗压吧。风依旧在呼啸着,那些还侥幸存于树上的花,竟毫无反抗地离开了自己的家园,如此轻易地逝去了;而那些早已落地的花,又被扬起,吹向了远方,或葬于车轮之下,或葬于行色匆匆的步伐中,或还未吹远,就早已花瓣、花苞分离了。
它不应是迎风傲立于枝头,“凌寒独自开”吗?它不应坚定守着家园、故土,即便落下,也是“只有香如故”吗?可惜,我并没有看见它是如何恋着枝头,更未曾闻到它虽身死,却永久留下的那一抹清香。
我深深震撼于它的脆弱,那一瞬间芳华的凋落彻底击碎了我心中对它原有的憧憬。那一刻,我看到的似乎不是梅,而只是一种普通的花,娇弱的花,除去所有华丽的修饰,它就是那朵在寒风中也会哭泣,也会瑟缩,也会孤独凋零的花。
我忽然发现它的凋落,其实也是一种美,这种美是我不曾想过的。那一瞬间的它是那么真实,那么触手可及,而不是人们虚构的一个幻想。我想,梅花若是可以诉说,它们一定会说自己累于人们虚化的形象百年或千年了。因为这不是真实的它们,它们也愧于、困于这样的形象。
那些无尽歌颂它的坚强,无尽描摹它的雄姿的人啊,放了它吧,不妨就让它以如此脆弱的面目出场吧,这才是它的本真。何必要执著于虚幻的美好呢?不仅让梅背上沉重的包袱,更蒙住了自己的双眼,使自己无法触摸到任何事物内心的那个柔软的地方。
我虽曾失望于梅的脆弱,可转念又想:为何要强求找到心中的桃花源呢?不妨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那些被隐藏、淡忘的美,不妨用文字揭开它们真实的面貌,让它们的神、魂在我的笔下重现。
不妨这样,用自然的眼光去看待它,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倾听它的轻语,情语。
其实,这样的事物,又何止是梅一物呢?
【心灵之声】
文章构思巧妙,开头在引入梅花这一事物时,便采用了排比手法铺开全文,迎面而来的便是细细密密的文思。梅花勇敢、坚强,梅花有着傲人的骨气,可也许很少有人注意到它的凋落。于是,小作者开始围绕“落梅”下笔,转折自然,不见斧凿痕迹。看来,落梅也有着一种柔软的美,虽然“我”起初还曾为它失落,可转念一想,欣赏落梅的美,那也是一种成全。“为何要强求找到心中的桃花源呢”,文中这一困惑使全文主題得到了升华。世间,万物生存已是不易,何苦背负着那沉重的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