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为载体的科技推广对“三农”发展的影响——以山西山阴县北周庄镇郑庄村粮食合作社为例

2012-10-22 07:25付会洋姚建民周学军
山西农业科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科技推广三农玉米

付会洋,姚建民,周学军

(1.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193;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社会的稳定及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素质的提高。而目前我国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份额不到35%,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2,约2/3的科研成果未被全面推广,科技向生产力转化还有巨大的潜力,科技对“三农”的影响作用尚未彻底发挥[1]。以合作社为载体的科技推广模式有助于从组织化、规模化方面解决改革开放、农村发展新的历史时期产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问题,合作社的组织功能使科学技术需要的生产关系迅速形成,同时科学技术也顺利转化为适应该生产关系的生产力,从而有效发挥其对“三农”的影响作用。以合作社为载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是我国未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生态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1 科技对“三农”的作用

科学技术对农业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良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设备等,帮助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和困难,提高粮食产量。其次,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材料科学、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科技等各项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从产到销全过程得以科学武装,推动着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的实现。“通过调整技术路线,创造生态农业新模式,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就能得以发展,改变不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消费结构,从而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生态持续与社会持续发展”[2]。再次,改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传统依赖的更多生产要素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将被以科技支撑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所取代。有限的农业资源和日益增长的人口、环境压力客观上要求从根本上转换以过度消耗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全面实现对传统农业的根本改造[3]。并且更多的科技投入能够帮助拓展农业产业链,拓宽农业的发展空间,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科学技术在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生态化,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等。在对农民的影响方面,用科学技术武装后的农民,其农业生产技能进一步提高,并且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作用显著。

2 农业科技推广现状

目前,我国的农技推广形式主要有3种:一种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组织实施的科技推广计划,如丰收计划、国家重点技术成果推广计划、地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等;另一种是农业技术市场或科技企业,通过技术交易或新产品推销,实现技术成果转化或技术服务;第3种是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农民自主参与,引进新技术成果[4]。

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组织实施的科技推广计划有重点,范围广,资金投入大,容易吸纳配套资金,在推广区域内效果明显,但辐射作用有限[4]。农业技术市场或科技企业可以为农户提供相对比较完善的技术服务,服务面大,带动面广,尽管鉴于公司性质,其推广的本质目的是获取利益,但与服务对象的利益一致,需要鼓励发展。农民专业技术协会自主引进新技术成果服务于自己的农业生产,协会自身带有合作的性质,但是实际运行时会更多局限在生产技术层面,在农业的生产管理、加工、销售等方面不能灵活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以合作社为载体的科技推广普遍包含了专业技术协会技术方面的功能,并且会涉及产业发展从产到销的各个环节,不仅有利于科技的推广转化,还有利于农业的生产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它为科技的推广转化搭建了技术组装和后成熟的平台,是科技服务“三农”所必须具备的形式架构。然而,由于我国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与土地承包经营权“分散化”的特点,土地流转市场受限,成规模有长期行为的合作社机制不多,导致以合作社为载体促农业科技推广的模式推广面不大。

3 合作社科技推广的优势

以合作社为载体的科技推广模式弥补了传统推广系统的不足,使农业科技的供与需有效地对接起来。首先,合作社具有规模展示技术效益的推广优势。合作社是面向农户农业生产的一个基层组织,可以针对性地满足其技术需求;其次,合作社具有组织优势。合作社作为一个法人组织,有实力同科研单位联系,使用新技术、新成果,购买并应用新品种、新设备。科研单位也愿意同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由于规模大,降低了单位面积推广成本,放大了技术经济效益,更便于其规模示范和加快推广研究成果。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使国家推广农业科技、农民广泛使用农业科技有了一个稳健的平台,增强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化、集约化[5]。另外,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面临农业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制度安排三重困境[3]。合作社的组织功能使得农民得以合作,抵御可能的自然风险;联合起来提高市场地位,争取市场主动权,降低市场风险;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争取更多的制度支持。最后,合作社面向全体社员统一的技术和生产管理,有利于科技成果的充分有效转化。目前,很多的科技成果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由于中试基地和管理的缺乏,不能在中试阶段进一步熟化,影响了成果的有效转化[6]。有些虽然得到了转化,但转化的程度较低,不能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之,合作社打通了农民同科研单位之间交流的渠道,科研成果得以有效转化,农民的科技需求也得以有效满足。

4 山西省郑庄村粮食合作社对当地“三农”发展的影响[7]

4.1 郑庄村粮食合作社概况介绍

郑庄村位于山西省北部山阴县北周庄镇,地处雁门关外黄花岭脚下,木瓜河畔,土地平展。全村有315户1 200人,土地有367 hm2。改革开放30多a来,村民一直采用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方式,主要作物是玉米,其次是大豆、糜黍和马铃薯。玉米种植面积达267 hm2,平均产量仅为6 000 kg/hm2,每公顷收入4 800元。有65户村民放弃了土地,从事煤炭运输业或者外出打工。村里的年轻人少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导致了土地的半荒废。每户土地分等承包的0.67 hm2耕地不连片,主要由老年人和妇女经营,种植方式满足不了机械化作业,达不到规模经营,现代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很大。2010年3月由郑庄村村委主任等8人发起,注册成立了山阴县正泰农业专业合作社,入社户数227户,占到有地农户的90.8%;共有土地295 hm2,占到全村土地总面积的80.65%。1 a的试经营,效益明显,不仅增加了粮食产量,提高了农民收入,还应用机械化作业替代原来低效的农业劳动力,解放了一大批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4.2 合作社的科技推广实践

2010年春季,郑庄村遇到了严重的低温大风天气,到4月28日其最低气温还在0℃以下,气温回升期比正常年份延迟了1个节令。这个地方无霜期较短,仅有125 d左右,而玉米良种的生育期一般要求125 d左右,推迟播种就意味着有不能正常成熟的危险。合作社聘请山西省农科院渗水地膜覆盖高产技术示范行动课题组的科技人员进村帮助进行春播工作,科技人员对农民现场进行了“渗水地膜VVV覆盖高产技术”的培训。4月15日正式开机播种玉米,到4月底200 hm2播种基本结束,有的已经出苗。而此时,其他农民才开始播种玉米,使播期整整提前了1个节令,解决了春寒难播种的问题。2010年7月中旬,玉米已经进入抽雄吐丝期,149 hm2水浇地玉米已经普遍灌溉1次,长势良好,51 hm2旱地玉米长势也十分诱人。

示范推广的核心技术为2MBJ-1/3机械精播渗水地膜VVV型覆盖新技术和2MB-1/4机械精播渗水地膜VVVV型覆盖新技术。

配套措施与规模:玉米新品种大丰26号种植47 hm2,强盛16号种植80 hm2,丰禾96号种植67 hm2,其他玉米品种种植6.7 hm2,密度为52 500株/hm2左右。一次性施足底肥,每公顷施碳酸氢铵1 500 kg,过磷酸钙600 kg,尿素225 kg。每公顷覆盖渗水地膜55.5 kg。

采用5台24马力拖拉机悬挂4台2MBJ-1/3三行精量播种机和1台2MB-1/4四行精量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开沟、播种、覆膜。将种子播种到“VVV型”种植沟的湿土中,形成微通气小温室,出苗快、出苗率高、不烧苗,放苗后形成了“VVV”波浪型种植带,将微量降水聚集到苗的根部,创造了水、肥、气、热相对优良的微生态环境,作物长势比常规播种的明显强壮。6月30日,200 hm2示范玉米长势喜人,株高1.5 m左右,比普通地膜覆盖(对照)0.75 m高出1倍,效果直观,成为晋北地区长势最好的玉米。

4.3 以合作社为载体的科技推广对当地“三农”的影响

4.3.1 对农业的影响 郑庄村的粮食合作社由于推广新技术以及生产中进行科学管理,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合作社使得土地连片作业、规模生产成为可能,有利于小村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合作社在实力和能力的支撑下探索一种少污染、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以合作社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研发的基础,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业的科学、持续发展。

从表1、表2可以看出,郑庄村种植的大丰26号玉米增产幅度在90%以上,原因是2010年春季严寒,渗水地膜覆盖的玉米抗寒性好,出苗率高,留苗密度在45 000株/hm2以上,而普通地膜覆盖的严重受冻,出苗率低,留苗密度仅为30 000株/hm2,秋季9月24日霜冻,渗水地膜覆盖的大丰26号成熟度好,百粒质量41.26 g,而普通地膜覆盖的大丰26号成熟度差,百粒质量仅28.20 g,说明新技术对生育期长的大丰26的积温补偿作用是增产幅度大的主要原因。而强盛16号和丰禾96号的抗寒性好,生育期适中,增产幅度也很明显。2010年秋季,对149 hm2水浇地玉米进行核产,总产量1 784 000 kg,平均产量12 000 kg/hm2。

表1 2010年郑庄村推广玉米种植新技术的产量

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是郑庄村粮食增产的直接原因,合作社的组织管理则是其粮食增产的基础;经过合作社的组织,土地得以整合并进行机械化和规模化的生产操作;经过合作社的沟通和交涉,省科技项目组才会来到村庄帮助农民改进生产。同时,随着郑庄村合作社的实力逐渐加强,合作社考虑时机成熟时将利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秸秆、玉米芯、麸皮等优质食用菌原料发展食用菌产业,形成农牧菌肥结合的循环生态农业。因此,以合作社为载体的科技推广对于一些村庄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增加粮食产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表2 2010年郑庄村的玉米产量结构

4.3.2 对农村的影响 郑庄村粮食合作社将社员的土地整合后,采用机械化规模生产,单位土地需要的劳动力从每公顷150个工减少到75个工,解放了村里1/2的劳动力,使其可以安心从事其他领域的工作,如一部分人继续从事煤炭运输业,一部分人在外安心打工,而不用担心家里的农忙时节,更有一部分人开始钻研循环生态农业的新领域,如食用菌生产等。原来由妇女、老人甚至孩子组成的农业生产劳动力,现在的负担也得到减轻,妇女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家庭,培养教育孩子,老人可以安享晚年,孩子可以欢度童年。

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废料多被丢弃或用作燃料,这样既破坏村庄环境,又污染空气,而像秸秆、麸皮等农业生产废料是可以再利用的,比如,玉米芯、秸秆、麸皮是优良的食用菌生产原料;秸秆、玉米可作为饲料发展畜牧业;农村人畜粪肥可发展沼气,沼渣又可作为优质的有机肥料。合作社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一直在运筹这些事情,这些农业生产的衍生产业既可以繁荣农村经济,又可以促进农村生态化。

因此,以合作社为载体的科技推广对于解放农村劳动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繁荣农村社会,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且合作社自身对于团结村民,稳定农村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3.3 对农民的影响 以合作社为载体的科技推广在促进粮食增产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采用机械化生产,解放了劳动力,为劳动力进入其他就业领域创造了条件,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郑庄村粮食合作社统一经营的149 hm2玉米产量1 784 000 kg,收入321万元。合作社分散经营的147 hm2旱地,种植玉米、大豆、杂粮等,以每公顷平均收入4500元计算,总收入661500元。2项合计,合作社人均收入约为3 870元。而同样的2 95 hm2土地,在2009年人均收入为2 045元,合作社使土地的人均收入增加了89.2%。

以合作社为载体的科技推广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面向农民的科技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业生产素质;合作社生态环保的农业生产理念有利于培养农民的环保意识;合作社从本质上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整合有限的农村社会服务资源,推动农民的集体行动[8],有利于在社员间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作风;同时依托合作社有利于促进农民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广泛参与[9]。国外的农业科技推广方法是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来改变农民的现状[10],我国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方法是技术示范加行政干预,而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民的组织,在承载科技推广职责时既吸纳了农民的广泛参与又提高了农民各方面的素质。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和农民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纽带关系[11],合作社作为载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将农民在科技推广中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使得农业技术的选择更加有针对性;农民在整个参与过程中不仅农业技能得以提高,管理能力和自我组织能力也得到加强,其人力资源水平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

[1]张正义.科技进步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EB/OL].[2009-06-08].http://www.zgxc.org.cn/html/xiangcunguanli/xian gcunzhengwu/20090608/82712.html.

[2]袁玉鸣.论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支撑[J].前沿,2010(9):24.

[3]徐彬,里昕,揭筱纹.中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困境及新发展思路探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4):9-11.

[4]刘信.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现状与发展思路浅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1(6):25-29.

[5]白剑.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现代农业中的经营组织作用[J].山西农业科学,2009,37(9):79-83.

[6]巩文红,陈和明,李治飞.我国农业产业化与科技成果转化[J].农业科技管理,2010(6):78-81.

[7]姚建民,杨瑞平,卫一超,等.山西有个村级粮食规模经营合作社[C]//2010年农民合作经济发展顶级论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2010.

[8]代文艳.太谷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调查 [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10):1131-1133.

[9]郑丹.国外农业合作社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及启示[J].农业科技管理,2009(4):55-59.

[10]崔晓卉,张俊梅.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良性循环模式[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6):87-89.

[11]赵淑杰,卢树昌.天津市农民素质培养与农业科技推广双向适应调研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07,13(1):57-61.

猜你喜欢
科技推广三农玉米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收玉米啦!
乡村e站助力科技推广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我的玉米送给你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茶条槭苗木繁育及栽培技术推广与示范”通过绩效评估
宜春市油茶科技推广成效与经验
云南林业科技推广成效显著